怎样用发酵床养猪?猪舍应该怎样建造

如题所述

猪舍是发酵床养猪技术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可以在原来猪舍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使用。一般要求猪舍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充分采光,通风良好。北侧建自动给食糟,南侧建自动饮水器,猪舍墙高3米,舍脊高4.5米。猪舍无臭。每间猪圈净面积约25米2,可饲养肥育猪15~20头。

发酵床分地上式和地下式两种。地下式发酵床要先挖坑,深90厘米,坑挖好后将有机垫料放入;地上式要铺成高100厘米左右。铺垫发酵床的顺序是:先将锯末、土、微生物原种一层层铺好,喷上盐水和营养液,当填料至50%时,开始调节水分,使之达到60%~65%。猪圈垫料填满后,放猪饲养。2~3个月后,发酵床底层成为自然繁殖状态,中部形成白色的菌体,其温度达到40~50℃,猪粪发酵后成为猪的饲料。

构建微生物发酵床猪舍时,需要考虑六个因素:

(1)饲养密度要恰当,一般以每头猪占地1.2~1.5米2为宜,小猪可适当增加饲养密度。

(2)发酵床床面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使之经常保持在60%左右,如水分过多应打开通风门排湿;如过于干燥,可通过定期喷洒活性剂进行调节。

(3)生猪入圈前要先驱虫,防止将寄生虫带入发酵床,使猪重复感染发病。

(4)要密切注意土壤微生物菌的活性,及时补充微生物原种和营养液;每批猪出栏时,菌床一般要降低10厘米左右,应及时补充填料。

(5)饲料投喂,不可过量,每次投喂量应控制在正常量的80%,以利于猪拱翻地面。粪尿成堆时,可挖坑掩埋。

(6)猪舍内禁止使用化学药品,防止伤害土壤微生物,影响微生物活性。

优良的发酵菌床可以连续使用5年左右,不用清理,猪粪只需每天翻埋一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9
发酵床养猪主要是建造猪舍,猪舍南北方有差异,南方夏季雨水过多,要选择地势高的位置,或者在低洼处挖排水沟,防止雨水过大把发酵床淹了。北方冬季气温低,要选择光线好的地方,冬季光线可以进入圈舍内。
金宝贝干撒式发酵床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及时翻倒,把动物粪尿翻倒的中间进行发酵。冬季还要在中午温度高的时间,开窗透气,保证水分及时蒸发,以免水分过多,影响发酵床正常使用,引起发酵床板结、死床现象的发生。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24
制作发酵床的步骤:
发酵床养猪垫料的制作配比 实际生产中,最常用的垫料原料组合是“锯末+稻壳”,锯末+玉米秸杆”,锯末+花生壳",锯末+麦糠等,其中垫料主原料主要包括碳氮比极高的木本植物碎片,木屑、锯末、等益富源菌液发酵床垫料原料组成
冬季:透气性原料40%-50% 吸水性原料 40%-50% 黄土每平方1公斤益富源菌液每平方1公斤
夏季:透气性原料50%-60% 吸水性原料 40%-50% 黄土每平方1千克菌液每平方1公斤 制作实例:100平方为例:
1、准备好原料:发酵床菌液100公斤,70~80%的惰性物质(锯木,稻壳,花生壳,粉碎秸秆、玉米芯等之类的不容易腐烂的物质),20~30%的营养物质(麦麸,稻糠,玉米粉之类的有营养的物质),水若干(刚开始先少放些,湿度不够再加,做到40~50%的湿度就行)。百分之10的深层土。
2、把发酵床菌液一半均匀混合到准备的水中,另一半菌液和百分之二三十的营养物质(麦麸或者稻糠玉米粉等)混合到一起,湿度拌到50%左右。
3、把惰性物质(锯木之类的)和营养物质(麦麸之类的)混合到一起,一边混合一边用稀释过的发酵床菌液喷洒,一边撒发酵床菌液混合后的营养物质。拌匀的垫料的湿度一般为50%左右(检验标准:用手握下垫料,手缝有水滴,但不会滴下来)。
4、我们把步骤三中的垫料堆放到一起,再用塑料薄膜封闭起来发酵,温度20摄氏度以上,发酵3~5天即可,低于20摄氏度,则要发酵5~7天。一般堆温控制在30~50℃两天就表明发酵成功。
5、最后一步把发酵好的垫料与10%的黄土混合均匀入圈
一、总体布局
1、布局原则
场区规划要本着有利于防疫、便于饲养、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场区小气候等原则进行。在发酵床式生态养猪模式中,更要注意的是个生产工艺流程对建筑物、环境的要求。在规划中,要考虑猪场的发展、地形地势、厂内运输、气候条件、生产工艺等因素,合理安排道路、供水、排污和绿化等。
(1)利用生产:猪场的总体布局首先要满足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按照生产过程中的顺序性和连续性规划和布置建筑物,达到有利于生产,便于科学管理,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利于防疫:规模猪场猪群规模大,饲养密度高。要保证正常的生产,必须将卫生防疫工作提高到首要位置。一方面在整体位置上应着重考虑猪场的性质,猪体本身的抵抗力,地形条件、主导风向等几个方面;另一方面当然还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防疫环境。
(3)利于运输:猪场日常的饲料、猪及生产和生活用品的运输任务非常繁忙,在建筑物和道路布局上应考虑生产流程的内部联系和对外界联系的连续性,尽量使运输路线方便、简捷、不重复、不迂回。
(4)利于生活管理:猪场在总体布局上应使生产区和生活区做到既分隔又联系,位置要适中,环境要相对安静。要为职工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又便于生活、管理。
二、场区布局
在大型猪场内,一般分为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和隔离区等。生产区是猪场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猪舍及生产设施;生活区主要包括宿舍、食堂和附属设施;办公区主要包括行政办公室、销售和与生产相关的附属设施;隔离区主要是又兽医室、隔离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等。在风向上,办公区、隔离区等要与生产区处于侧风向,一避免办公区、隔离区的病原体随风向传播到猪舍内。在地势上,办公区、生活区要处于生产区的高地势部位,隔离区则要处在低地势部位。在物流上,下风向、低地势的物品不能向高地势、上风向方向流动。
场内道路要求将净道与污道有效分离,绝不能交叉,以减少饲料、猪只、粪污的运输人员流动中相互污染的机会,有利于防疫。排水要通畅,并尽可能将污水和雨水分开设置排放沟,以减轻污水处理压力。场区绿化可以营造良好小气候环境,有利于生产生活。但要注意不能因绿化增加花粉、柳絮等,以防传播病原微生物。
三、猪舍布局形式
发酵床养猪法猪舍应考虑自然通风,猪舍的布局一般是根据地形条件、生产流程和管理要求而定。目前主要采用单排式、双排式及多排式。不管采用任何排列方式,都应分清何为必要、何为不必要的,尽可能的将猪舍有效使用面积最大化。
(1)单排式猪舍:猪舍按一定的间距依次排列成单列,组织比较简单,一边是净道,一边是污道,互不干扰。单排式猪舍南北跨度一般6~9米,长度可根据地形及养殖猪只的数量自行决定。
(2)双排式猪舍:猪舍按一定的间距依次排列两列。双排式猪舍跨度一般12~18米,其特点是当猪舍栋数较多时,排列成双列可以缩短纵向深度,布置集中,供料路线两列共用,电网、管网等布置路线短,管理方便,能节省投资和运转费用。特别是寒冷地区,建筑的合并除缩短道路、管线长度外,还能明显降低建筑的费用(墙面积的减少及采暖费用的降低)。环境控制好的情况下,北方也可采用无间距的联体式猪舍布局。
(3)多排式猪舍:大型猪场可以采用三列式、四列式等多排式布局,但道路组织比较复杂,道路多。主次不易分辨。
四、猪舍间距
猪舍的间距主要考虑日照间距、通风间距、防疫间距和防火间距。自然通风的发酵床养猪法猪舍间距一般取5倍屋檐高度以上,机械通风猪舍间距应取3倍以上屋檐高度,即可满足日照、通风、防疫和防火的要求。在确定间距过程中,防疫间距极为重要,实际所取的间距要比理论值大。我国一般猪舍间距为10~14米,上限用于多列式猪舍或炎热地区双列式猪舍,其他情况一般取10~12米猪场道路猪场道路组织在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酵床养猪法猪场净道与污道同一般养猪法也要分开,分工明确。工作人员尽量不要穿越种猪区,并以最短的路线到达个猪舍。
五、猪舍设计
发酵床养猪法是尽最大可能利用自然资源,如阳光、空气、气流、风向等自然资源,尽可能少地使用如水、电等现代能源或不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地利用生物性、物理性转化,尽可能少的使用化学转化。
六、地基发酵池的建造
通常采用发酵床养猪的圈舍育普通养猪舍差异不大,猪栏可以是单列式,也可以是双列式。除了通常必备的围栏、食槽、饮水装置、加湿装置、操作通道等外,还增加了垫料槽、垫料、渗液通气等。
我国生猪养殖业地域分布广,气候类型复杂,猪场规模差异性大,养殖规模千差万别,在应用发酵床零排放健康养猪技术过程中,切不可墨守成规、照搬照抄的经验模式,只有选择吸收现有技术成果,并因地制宜的加以合理应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节将慨述一些发酵床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供各猪场在建设或改造中采用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