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的社会变体包括哪几种?分别举例

如题所述

语言变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适用于任何语言系统。例如,整个语言如英语、日语、德语以及马来西亚语可以称为语言变体。语言变体也指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形式,称之为方言。方言也可以与不同的地域相关,例如:密歇根、密西西比、或洛杉矶,以及由社会经济阶层、文化、或种族所定义的各种社会群体,由此产生了说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一个人口大国。以下将汉语的社会变体分为五个部分,即:阶层变体、性别变体、年龄变体、职业变体、和社区变体。

汉语的社会变体分类

1、阶层变体
阶层解释了社会的分层结构。 “阶层变体”这个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著名社会语言学家威廉.拉波夫在纽约进行了相当细致的调查,目的是为了检验说话者的社会地位及其语音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阶层和风格是影响说话者选择音位变体的两个主要因素。阶层变体包括:工人变体、农民变体、知识分子变体等等。农民和工人阶级通常使用地域变体,尤其是口语化的语言,而知识分子则通常使用书面语言,大多数是标准变体。例如:知识分子们会称他人的父亲为“令尊”,在一个工薪阶层,“你爸”、“你父亲”是最为常用的。而受地理区域的影响,农民阶级则会用如“你爹”这样的口语词。

2、性别变体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据证实,除了对由阶层产生的语言变异的研究,性别研究对一个人的语言行为的影响也是对汉语语言和社会的相关性的一个丰富的资源。对语言与性别的相关性研究主要有两个重点:首先,许多语言学家认为男人和女人语言不同;其次,许多女权主义者和一些语言学家认为男性和女性所关注的焦点也不同。

自古以来,汉族人民认为男人勤劳苦干、身强体壮。因此在社会交际中,他们中的大多数高谈阔论、放声高歌,使用某些粗俗的话语也不会带来负面影响。相反,女性则温和细语、温柔体贴。此外,导致年龄变体有许多的原因。男性和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事物不同,所以在他们的常用语必然也存在差异。例如,在同性的交谈中,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多地讨论他们的个人情感。男性似乎更喜欢非私人的话题,如体育、政治和经济等。 对情感或者问题的反应,男人更倾向于提供解决方案,而女性则更倾向于提及与其他女人相关的个人体验。并且在男女双方交谈时,男性打断女性的概率大于女性打断男性的概率。

3、年龄变体
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说话习惯,从而形成了另一个变体——年龄变体。年轻人受天生的创新本性的影响,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喜欢使用新鲜的词汇和短语来追赶潮流。而较小年龄段的人(如儿童)掌握较少的词汇,结构类型不够广泛,说话时通常使用简单的句子。相反,老年人相对保守,不喜欢新的词语,很少使用诸如“叔叔”、“阿姨”、“爷爷”和“奶奶”等称谓,而这些往往是年轻人常用的。
总之,年龄差异的存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不仅反映了汉语语言使用者的文化和心理,也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

4、职业变体
我们社会有着不同的职业群体,如农民、建筑师、教师、医生等等。不同的职业有自己独特的术语。由于其特殊的交际需要,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词汇特征和语言系统。许多词语如“牛市”(股票价格上涨,鼓励购买的市场)和“熊市”(价格下跌,鼓励抛售的市场)等被使用于股票市场中。

5 、社区变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群体移居到遥远的地方,开始与其他民族接触,汉语逐渐发生变化,于是出现了不同的地域变体。在随后的发展中,不同地区的人们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系统,给社区变体的形成的提供了先决条件。

社区变体很明显是在词汇的不同。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文化、政治背景和价值观,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在使用词汇和短语时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往往能反映出政治、文化、教育、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例如,“打工皇帝”(上层阶级的员工,比普通的企业家更富有)这个词语能表明那个社区的经济状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17
社会变体:在人类社会中,人们由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社会因素的差异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或社会集团,每一个阶层或社团的语言都有一些不同于其他阶层或社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语言的各种社会变体,又称社会方言。

现代汉语的社会变体包括:
(1)阶层变体:因所处社会阶层(文化程度、社会地位、收入水平)不同而形成。大学教师和街头小贩所使用的语言不尽相同。
(2)行业变体:因职业不同而形成,如隐语。
(3)性别变体:因性别差异而产生。如女国音。
(4)年龄变体:因年龄的差异而形成。年纪大的人所使用的语言与年轻人不尽相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