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考试文理科如何排名?

如题所述

高中考试文理科如何排名?今天被小朋友问到了高中选文科还是理科的问题,然后就来看了看这个问题。由于我高考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情况也很不一样,只是想简单梳理一点自己的想法。这篇文章更多是自己的一点琐碎的回忆和故事,而非分科或者报志愿的攻略,大家随意看看就好。

1

我自己高一的时候是在学校的理科实验班的。我们学校当年是这样分班的,两个理科实验班(基本是那一年中考前八十名的学生),没有文科实验班,然后有三个理科重点班,一个文科重点班,接下来是几个理科普通班和文科普通班。(这么多年了,写到这里回头再看,真的很难想象这种班级等级划分的标签对于小孩子们自信心的影响……)

因为中考的时候是第一名,初中时候熟识的小伙伴们成绩好的也都在理科实验班,我当时最主要的想法就是:好朋友们都在实验班,为什么我不在呢?而且,我们那一年,文科重点班当时只有很少数的学生是和理科实验班的同学中考成绩差不多的(后来是我们文科班的班长和学习委员)。作为十几岁的小孩子,当年也很难不受到「学文科的都比较笨,是因为学不了理科才去文科班」的这种社会舆论压力的影响。加之学校也有一定的偏向性,理科实验班的师资配备更好,而且高一也并不是正式分文理,我就去了理科实验班。

但我又是一直打定主意想大学读中文系的,所以在理科班的时候,从始至终都有一种「我不是这里的人」的感觉。但那段在理科班的日子非常开心,因为受到很多同学学习理科的激情的影响(其实这种激情更让我明白了自己到底是想学文科还是理科)。举个栗子,当时在理科班的时候我有几个好朋友(后来其中一个去了清华,两个北大医学部,其他三个朋友在上海交大、北航和浙大),闲暇的时候或者课余,我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数学或者物理问题。我心里常常感到惊讶的一点,说实话,就是为什么他们会说「这个公式真美」,「这个解法真漂亮」,「这道题真好玩」(上了大学和出国以后我认识了更多这样的理工科的朋友。)这种陌生的感觉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因为我就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觉。

当时在理科班的时候,我的平均成绩和名次还可以,年级大概五到十五名左右浮动,满分是100分的话,数学化学生物一般在97分左右,物理差一点,一般是93分,有一次88……但我很清楚自己是拼命学习拼命做题才努力出这个分数,而且在其中没有得到什么快乐,更多的是一种「好学生惯性」:「我应该学这个,应该考好,我就认真上课,努力做题。」反观上述的几个朋友,他们的考试成绩有时不如我,但他们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做题时的乐在其中,让我觉得他们才是真正适合并且能学好理工科的人。简言之,就是对理科又有兴趣又勤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他们会去思考同一道题目的不同解法,并且在想出来以后高兴得不得了,而对我来说,每做出一道题简直就是逃出生天:「我答得对么?这题能得分么?好好好,没做错就好,下一题。」

另外一点促使我后来尽快回到文科班的原因,就是理科班缺乏一种喜欢和学习文科的氛围。那时我们还要定期出黑板报……(不知道现在的小朋友还做不做这种事情?)我是负责在黑板上写字的,有一次我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抄了两首宋词,班主任(我最喜欢的数学老师)看到了,说:「这有什么用?擦掉了换一个换一个」。当然不是说老师不好,这个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之一,只是说理科班的大环境大家是没有那么重视文科的。

这一点还体现在理科班的各种文科课上。上语文课的时候,大家总是央求老师:「老师给我们讲个故事吧!」似乎语文课就是讲故事。那个时候我也不是很喜欢我们的语文老师,因为他每节课就是摊开来书,笑眯眯地问:「大家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想法?讲一讲吧。」而自己最终也并不讲什么,同学们也就当聊天随便讲讲,更多的人会在这些时候,在堆起来课本的书桌后面,做做数学物理的习题集什么的。那时候我非常喜欢文科班的那个语文老师,还记得高一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鲁迅的《<呐喊>自序》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那段时间我还会蹭到文科班去问问他们的同学:你们老师怎么讲的这两课呀?好玩不?我们都没讲什么……

政治课和历史课就更是重灾区,因为老师都非常年轻,也比较温柔,也知道大家不重视文科,所以上课的风气更加散漫,做理科习题集的人就更多,我也是其中之一。有一次我放学回到家里美滋滋地跟我妈妈说:「我今天上政治课把物理作业都写完了!还跟谁谁谁讨论来着!」我妈先是黑人问号,进而担忧:「你将来不是要学文科么?现在上文综的课都不听讲?」

在此期间,我也认识了很多文科班的好朋友,感觉他们都很不错,在一起能聊的内容也更多,于是高一第一学期结束以后,我就转去了文科班。现在回想起来,学校重理轻文的感觉真的是很严重。那时候我们学校还没有现在的新校园,只有一幢新盖的小白楼,理科实验班、理科重点班和老师们的办公室在这座小白楼,而文科重点班和其他普通班都在旁边的一排排旧房子里,课桌也不如实验班的新,厕所也不如实验班的好。小孩子真的还是很在意这些的,我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上学的时候还是会无意中走到小白楼,然后想起自己已经不在这幢楼上课了。有时候晚自习的间隙,会站在楼下望着楼上灯火通明的理科实验班,这种一高一低的位置差别在心中刻下非常鲜明的记忆的烙印。(但我现在怎么也想不起来后来高三的时候我们文科实验班为什么搬到楼上去了,旁边是两个理科实验班。)

硬件虽破,但在文科班的日子真的是如鱼得水啊,两个字:开心!历史老师是班主任,语文老师、地理老师、政治老师讲课都特别棒。同学们有喜欢看小说的,喜欢写文章的,课余时间一起聊聊这些都特别开心。我之前喜欢的语文老师终于成为了我自己的老师。她自己喜欢读书,讲课更是特别好,高一高二我们的语文课几乎就是一部旁征博引的文学史(其实当时有很多家长不满,来学校反映说老师「净讲些没用的」)。而到了高三,老师突然摇身一变,开始题海战术……我们班的语文应试成绩刷刷就上去了,每次都甩开理科实验班一大截。后来以前理科班的同学们还会找我来借语文课复习的笔记。

2

不过说到这里,就必须说一个很吊诡的现象:以北大清华作为例子,感觉很多文科生都是靠数学(和英语?)跟别人拉开差距,而理科生很多是靠语文(和英语?)成绩好。这大抵是因为语文之于文科生、数学之于理科生,加上文综理综,其实水平差不多的同学之间的分数差距很小。我自己也是因为数学和英语成绩一直很好,而我们班是有同学语文和文综都比我要考得好的。后来想想,总是觉得颇为惋惜。

不过,应试教育的另一个诡异之处在于,你真正感兴趣的科目可能考得并不会很好。还是拿自己举栗子,我现在是学文学的,我男朋友学历史,可是我们俩高考最差的科目恰恰是语文和历史,我们俩每每说起来都只有捂脸笑+泪目的表情。我自己高考的语文只有114分(满分150),作文甚至没写完,后来上了北大中文系,我没有碰到过一个同学语文分数比我低的(我男朋友是我认识的唯一语文分数比我低的人,可能是因为他读的书比我还要多哈哈哈。)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件小学时候的事情。有一次语文考试,让写出老舍的作品题目,我写了《四世同堂》,被扣了分,原因是标准答案是《茶馆》和《骆驼祥子》。拿着试卷回家以后我爸妈都很无奈,大概那时候他们就预见到了我的语文不会考很好了吧 lol 所以后来高考之后,我觉得挺不好意思见我之前提到的那个特别喜欢的语文老师的。现在有时候放假回去还是会去看望她,上一次见到她,她都做奶奶了,刚刚去北海道旅游回来,还给我「白色恋人」的饼干吃。

有人也许会问:那难道说,我现在数学好,我就应该趁着去学一波文科?我语文好,我反而应该去学理科?我想这个最终还是要看自己的兴趣。我本科时代最好的朋友,有一次我们上网搜她玩,结果发现她居然是他们省的文科第二名,数学有149分,当即纷纷膜拜,她只是说:「好汉不提当年勇……」有时我们自嘲中文系非常清贫的时候,会笑她说会不会后悔当年没有去光华。她只是说了和我自己的想法一样的话:想不出来比中文系更喜欢的专业了。

而且,说到底,高考和之后的学习还是一个更加整体的配置,如果你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兴趣点,还是要考虑一下自己对于相关学科的兴趣。譬如我自己其实非常喜欢计算机,后来也纯粹出于个人爱好学习了编程,但对于物理和化学就实在不大行……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把某一科理工科作为一个爱好来培养。同理,很多理科生也非常喜欢看小说的,但高考的时候也要考虑考虑自己是不是喜欢其他文科科目,愿不愿意接受相关的训练,是要把这个作为终生职业选择还是个人兴趣,等等。

想起高考完的时候,有人一脸很懂地笑着跟我说:「我懂我懂!你挺会算账啊!学理科你就不一定能上北大清华了吧,文科简单,好考啊!这个选择明智!」有的人会以自己的观念来试图解释别人的选择并且对此深信不疑,那就让他在自己的体系里待着也很好。

我不否认我的文科名次确实比理科好,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你觉得有兴趣,你喜欢这个东西,你在学这些的时候觉得自在,总有更多想知道的问题,想看的书,想说的话。你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不会觉得这是苦和强迫;即使获得了负面的反馈(比如我的语文成绩,其实历史成绩也不咋地……但我很喜欢),你对它的兴趣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即使这种东西会让你过一种普普通通的生活而非大富大贵的人生,你都乐在其中不觉得后悔的话,我想这大概是很好的选择。

然而,这么说还是太理想化的一种侈谈了。大多数人,都还是会面对社会认可的需求与生存的压力,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之前我在知乎上写过一个关于北大中文系的回答,之后常常有小朋友私信我,说看完以后很感动,本来已经有点犹豫要不要选文科/报中文系了,看完之后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决定再试一试。或者说家里父母严重反对自己学文科,说是不好找工作,但看完了这个回答表示真的很向往这样的生活愿意付出努力一试。每当这种时候,我一方面钦佩这些小朋友,一方面更多的是惶惑、不安和担忧。那个回答,更多的是我对于过去师长的一种美好的怀念。理想化的成分肯定有,不开心的事情也会随着时间淡去,而美好的回忆会被一遍一遍涂上幸福的色彩。不要说只是看了那篇文章的人,甚至有我的同学都会跟我说:「怎么我感觉和你上的不是同一个中文系……」于是,在收到各种关于高考报志愿或者考研的私信的时候,我总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如果他们上了中文系,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怎么办(事实上这也就是一个和其他所有专业一样有利有弊的学科)?如果他们选了文科后悔了怎么办?如果他们觉得文科就业不如理科,难道我可以帮他们找到工作吗?面对这样的提问的时候,我内心总是有这样的纠结。

3

说了这么多自己的故事,我想再说回选文科还是选理科的问题。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可以考量的:

1) 自己的兴趣。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会在最后再讲一些。每个专业、每个行业都不容易,是因为有兴趣,那些枯燥的学习过程、职业发展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旁人的不认可或者独自奋斗的寂寞,才会变得更加能够忍受。而且,对于还在读高中的小朋友来说,似乎感觉选文科理科是一个一槌定音的人生选择。但其实多年以后再看,很多人兜兜转转还是去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上,我有中文系的同学转去了生物、化学、经管,有经济系和计算机系的同学学了文学和哲学,有哲学、生物、EE、物理和心理学的同学学了历史,他们都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做得很好而且非常开心。诚然,转专业让他们看上去比一开始就选择了这些专业的人多花了一些时间,但不同学科训练的珍贵印记像流水一样从他们身上淌过,让他们成为这些专业里更加独特和优秀的人。

2) 就业形势、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支持。这些肯定是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我经常收到的私信,很多是关于学文科被家里人激烈反对怎么办,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是想考研转文科怎么办,类似这样的问题。很抱歉基于我个人有限的经历,以及对其他专业行业的不了解,我只能说,首先要做的是尊重现实,在自己和他人都能接受的范围内(比如上学还需要花父母的钱、第一份工作是父母介绍的之类)尽量做自己喜欢的选择,然后在自己能够努力的方面尽量努力,慢慢去寻找和接近自己喜欢的生活。

3) 熟悉和了解学科和行业状况。不要想当然,比如「文科就是背」、「理科就是做题」、「文科都找不到工作」,多去问问相关的人。选文理科的时候,问问学长学姐,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日常生活分别是怎样的,乐趣在哪里,学习的困难点在哪里,将来有什么学校或者专业可以选择;考大学报志愿的时候,问问各种人或者自己查信息,不同专业是学什么(而非「中文系应该就是每天能读小说吧」,「文科就是写写论文随便复制粘贴吧」,「听说理科不用写论文考试就行了」),有哪些工作和毕业去向,不同的学校是怎样的就读体验,等等。

4) 不要想当然,还包括对于自己和学校清晰的认知和了解。譬如有小朋友跟我讲过:「我对理科有一点兴趣,文科基本没兴趣。但我学理科肯定上不了清北,学文科说不定还可以冲一下,尽管我现在文科理科成绩都不是拔尖的。」我问:「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他说:「老师说文科竞争压力小,中上等的理科学生可以考虑学文,因为数学成绩不错可以拉不少分,而且这样的话就可以走一个特别好的一本(甚至于清北)。」我问:「那你们学校每年文科理科上北大清华的数据大概是怎样呢?」他说:「理科一般每年是前十几名,我们学校特别重理;文科今年没有北大清华,之前有一两个吧。」我说:「所以理科每年有十几个清北,文科多则一两个少则没有,你觉得自己学文科上清北的概率更大么?……」

5) 了解每个选择的上限和下限,或曰最好的情况和最坏的情况。上限当然总是美滋滋,而你能否接受一个选择的下限,其实更要想清楚。如果考虑上限,不管文科理科,能上北大清华肯定自己和家长都高兴。但是如果不能呢?换句话说,你觉得自己选文科会比理科更有希望上北大清华,但如果你转了文科发现自己仍然不是文科生里成绩拔尖的,兴趣更是缺缺,会不会后悔呢?且不说理工科能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录取的人数相对文科都更加多。上大学以后,如果不是北大清华,甚至不是985 211,而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学校,学自己本来有一点兴趣的理科,和没兴趣的文科,到时候你会更愿意接受哪个呢?更长远一点想,上了清北尚且不一定能保证你一定会「出人头地」(其实大部分人都是在各个行业做事的普通人,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工作经验的增加,学校带来的光环会递减),如果是普通的学校,理科专业和文科专业哪个能学到更多技能,更好找工作呢?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非黑,只是听过某些学校的文科老师讲课,那简直是在糊弄学生……不觉得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能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以及从我自己一点没有数据和根据的个人经验来讲,我自己曾经在某互联网公司工作过,同事里有二本三本甚至专科毕业的,但是是非常优秀的程序员,后来跳槽以后的工作更加好……感觉是只要自己有技能,专业能力过硬,总能找到工作的。而相比于理工科,感觉国内很多文科的门户之见、强调出身背景训练的倾向,其实还是更加重的……

4

最后还是想说,最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兴趣。之前看到知乎上有人说:大多数高中生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我想问:真的是这样吗?有的人一直很喜欢文学,有的人中学时就读过很多历史、哲学、政治理论相关的书,有的人感兴趣经济,有的人喜欢钻研数学物理化学,有的人从小就喜欢鼓捣计算机或者机械,有的人喜欢画画,有的人擅长体育,有的人对音乐有极好的感觉……

说实话,常常在书店里看到很多几岁的小孩子入迷地看书的情景,让人很难想象孩子是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的,或者一个活了十几年的少年会毫无爱好。有一件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有一次过年回家的时候去逛书店,有一个小孩抱着六七本书,跟他爸爸说:「能不能都买呀?」他爸爸说:「买买买,一次买那么多干什么?你看得完么?看完了再买吧!」我希望这个小孩后来不会成为一个什么书都不爱看,还责怪自己小孩怎么不好好学习看书的大人。

小孩子生来都有很旺盛的好奇心和很鲜活的求知欲。如果文科最终变成了死记硬背、理科变成了机械刷题,文科生自嘲学不了理科才来学文科、文科试卷随便答答怎么都能拿几分、毕业找不到工作,理科生自嘲自己不过是科研或者工业界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各个专业的劝退帖、还有2019年一整年的各种学术数据造假事件,以及许多成年人从孩童时期就灌输的「这个不好就业」、「那个赚钱少」,出现许多十几岁但是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前路在何方的孩子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一次伸出触角想要看看那个是什么,自己感不感兴趣的时候,就会有人跳出来说:「这个没用,你应该做那个。」

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有自信,觉得在既没有天分、也没有努力、更没有兴趣的前提下贸然选择一个专业和行业,是能做得和那个专业里或者有天分、或者非常勤奋、或者有兴趣有激情有动力的人一样好的。

有人说:选择自己擅长的比喜欢的更重要。我觉得这个也是说说的,所有人真的生来就「擅长」什么东西么?不过是因为有兴趣、愿意努力、持续投入,所以才慢慢变得擅长起来罢了。

和谈恋爱其实很像,真的有天造地设一辈子不吵架的姻缘么?不过是因为你喜欢这个人,愿意在这段关系里不断沟通、适应调整、努力成长,而不会随意放弃罢了。

希望每个人都能渐渐找到真正喜欢、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发布于 2019-12-30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2
搜狐网
多云 / 30°
一位高中生的困惑:新高考选科,理科VS文科,应该如何抉择?

高中应试集训
2019-11-01 · 教育领域创作者
订阅
以梦为马,不负佳期韶华!

都说文科生不好就业,但是一旦就业,就有可能会很好。一位理科生这么说:“我们当年分好班差班,成绩好的在好班,高考考理科,成绩差的考文科。现在当年成绩差的人现在基本都是公务员和领导,而成绩好的学了理科混得像条狗。”

理科中,最难的是物理!高中物理知识量大,内容抽象,知识缺乏联系,思维要求高,这都让很多学生感到非常头疼,

读文科,只要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多数还是能考上大学的。成绩好的学生,读名校的金融、法律、外语、中文等专业,前途一片光明

事实真的如误解一:文科比理科容易学,容易得分?

很多家长和同学选择文科一大理由是:理科没希望了,数理化不懂,文科容易学,那就选文科吧(传统的文理分科和新高考的"6选3"都有这种情况)。在实行新高考的省份中,选考文科的同学比例明显高于理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实际上,文科并非家长学生想象的那样简单。

告诉大家,文科确实需要大量记忆的,但仅靠背书是远远不够的。

文科的高考能力由低到高为识记、理解、应用等组成,可见识记只是学文科最基本的要求,理解和应用难度就大多了,这也正是文科高考失分的难点。君不见,高考成绩就能说明问题,高考理综260+的同学有多少?文综240+的同学又有多少?但各省高考文科分数线普遍高于理科分数线。

误解二:理科不需要背书?

很多家长和同学认为理科不像文科,不需要背书。

高中化学、生物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需要背诵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物理到了电磁学的时候,光是受力分析都需要很长时间,这些都需要大量记忆。

误解三:文科都是冷门专业?理科都很好就业?

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理工类学生比文科就业前景好,所以就要选理科。

实际上,未来的就业趋势很难预测,读文科和读理科都存在就业上的风险。文科和理科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后的前途是靠你自己的。

在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中,流行这样一种看法:学文科没有前途!首先是因为提高成绩实在太难,高考考不好影响将来上大学,而且就算考上大学,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将来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第2个回答  2020-10-02
这个我觉得你可以就是看看我们的这个就是先是按照分数来说,然后还有一种就是我们的按照这个就是语文数学就可以了。下面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来源于百度百科!!!

古希腊人对人体美的崇尚举世闻名。他们认为,在世界万物之中,只有人体的健美才是最匀称、最和谐、最庄重、最有生气和最完美的。古希腊人喜爱采用跑跳、投掷、柔软体操和健美舞蹈等各种体育项目进行人体美的锻炼。他们提出了“体操锻炼身体,音乐陶冶精神”的主张。体操的出现是健美操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
古印度很早就流行一种瑜伽术,它把姿势、呼吸和意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调身(摆正姿势)、调息(调整呼吸)、调心(意守丹田入静),运用意识对肌体进行自我调节,健美身心,达到延年益寿。瑜伽健身术动作包括站立、跪、坐、卧、弓步等各种基本姿势。这些姿势与当前流行的健美操所常用的基本姿势是一致的。古代人对健身健美的追求,以及提倡体操与音乐相结合的主张是现代健美操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许多体操流派,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对健美操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则是健美操的萌芽时期。它最早是由美国太空总署的医生库帕博士为太空人设计的体能训练内容。而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遍及全球的健身热和娱乐体育的发展,健美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风靡世界。美国是对世界健美操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国家,其代表人——影视明星简·方达,根据自己的健身体会和经验,撰写了《简·方达健美术》一书。该书自1981年出版后,引起了世界的轰动。她以现身说法,促进了健美操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与此同时,自1985年开始,美国正式举办一年一度的健美操锦标赛,并确定了竞赛项目和规则,使健美操发展成为竞技性运动项目。
健美操不仅在美、英、法等国家迅速发展,而且在一些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展。前苏联早已把健美操列入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大纲。在亚洲地区,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也建有许多健美操活动中心及健身俱乐部,人们都开始将健美操作为自己的主要健身方式,由此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健美操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