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呢?

如题所述

这句孔子的名言大众化的解释是,早上明白了真理,晚上死去都可以,用来表示追求真理的精神。这解释也勉强说得过去,但与孔子的本意相去甚远,有些望文生义、牵强附会。试问,什么样的真理能够让人如此激动得命都不要了?那本应该好好地活着去追求它,断不至于去死吧!

这句话应该这样解释,“唉!要是我早上听说哪个国家推行我所倡导的仁政,就是晚上接着死去,我也高兴,没有什么遗憾了!”这里的“道”指的是“仁政”,“闻”是“听到了”,“闻道”是指“听到了实行仁政这件事儿”,“朝、夕”表示时间间隔短”,以显示心情之迫切。这句话实际上是孔子向他的学生们发出的一声感慨,有些许失落,但更多是对自己理论的充分自信和孜孜以求的精神。

何以见得?

请问,什么样的“道”值得他只要听到实行了,就是死了都高兴呢?当然是他一生都在苦苦追求的“道”,比他生命都重要的“道”。

孔子理想的社会是周公时代,那个社会施行仁政,以德教化天下,没有强权暴力,没有欺诈蒙骗,君臣有分,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社会的一切行为都有规范的“礼”来约束,就是一个大同世界、小康社会。他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一生追求的就是周朝的这种“理想社会”和“仁政治国之道”。

孔子年轻时曾得到过鲁国国君的重用,推行这种治国理政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让他坚定了信心;他在中都当县长的时候,通过这种治理方式,做到了“大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更说明他的政治主张是可行的。

但是,当时,诸侯列国都在为求生存、为吞并与反吞并,做着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急功近利是必然的,这种以德化天下的理政方法见效太慢,所以他的理论无人问津,这一点孔子本人也清楚。但他绝不放弃,而是满怀希望,奋力追求,他之所以不辞辛劳、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就是为了寻找一个能够实行他政治主张的国家。他也曾经对一些国君自信地宣称过,“只要用我的办法,不出三年,一定能够让你强大起来,并且能够实现统一大业,就像周的先祖、当年的古公亶父一样,带着几十个人就可以统一天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