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技巧

如题所述

  导语: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思维的主要方式。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历来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早在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良诱人”。现代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初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技巧

  1、在关键时刻提问

  我在教《故乡》一文时,先布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闰土肖像的句子,然后要求学生说明肖像描写的作用。看到学生心求通而不能通,口欲答却又说不出,我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①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相比,外貌有何变化?②从肖像描写中可看出闰土家境有何变化?③闰土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由于提问适时,学生很快明白了“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红活圆实的手”变成“老松树皮似”……这些是生活重负留下的印记,是闰土家境日渐艰难的形象反映。这种家境变化,正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于愤悱之际,问于矛盾之时,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变直为曲提问

  为人贵直为文贵曲。语文教学也要避免直来直往地讲析与灌输,要让学生“跳一跳”而后摘到树上的果子。

  就课堂提问而言,要善于转弯抹角、改头换面,留有思考的余地。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向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捧,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3、针对性提问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4、终结性提问

  我们经常说:做事不能虎头蛇尾,应有始有终。同样,在教学实践中,终结性提问方式也很重要。作为一篇课文的总结和概括,设计精妙的终结性提问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掌握文章中心及作者感情。终结性提问应注意避免提问方式的格式化。我们这一代人所接受的教育中就出现过老师给定格式。

  如“本文叙述了――事情,表达了作者――感情”的教学。这其中的弊端众所周知,每篇课文结束时都是同一格式的填空式问题,毫无新意,枯燥无趣。有些教师在学生无法回答的情况下,并没有反思自己的提问方式是否恰当,而是直接拿出教参把答案写在黑板上。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发挥终结性提问的作用呢?首先,摒弃固有模式,实现提问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化。

  在结束《纸船》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问:纸船代表什么?学生会回答:代表作者和作者远离母亲、远离家乡的孤独漂泊的心。明白了这点,接着我让每位学生折个小纸船,在纸船后面写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情。其中有位学生的一句话让我和全班同学感动。她写的是:你生了我,却没有养我、教我、疼我爱我,你抛弃了我!我本该恨你的,可是当我听到,是你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我的诞生时,我多想问问你:“亲爱的妈妈,你在天堂过的好吗?会想我吗,我多想你能抱抱我啊!”这样的问题既让学生知道了整个诗的感情基调又升华到对自己母亲的依恋和爱。其次,所提问题应注意具有总结性和思想性。

  《生命,生命》一文中,我问学生:从种子在石缝中发芽生长,你能感受到什么?学生回答,感受到生命的坚毅和耐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和评价:那些遇到挫折自杀的人,他们对生命又是什么态度?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有的回答:弱小的'种子都知道在逆境中坚韧地活着,那些遇到一点小挫折就自杀的人对生命完全不负责任。有的说:这些人对生命、家人、社会都不负责任,只知道自己可以解脱,完全不考虑带给家人的伤害。最后我让他们总结出对生命应该有的态度:珍惜生命,勇敢面对挫折,让生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5、正确处理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的关系

  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提问,都是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光有教师的提问,会导致出现一种“牵牛式”的不良教学现象,即只以教师的目标和思路进行教学,学生没有了自主权;但单单只有学生的提问便会导致“放羊式”的不良教学现象的出现,即没有教学主线,学生想到哪问到哪,这样的课堂呈现一种零散性与无序性,缺乏一种整体构思的主线。所以说单单有教师的提问,课堂气氛会非常沉闷,单单有学生的提问便会导致课堂气氛过分的活跃,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一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在有序的轨道上进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才可以发挥到极佳状态,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使学生创新求异思维得到很好的开发,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所以说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综上所述,课堂上抓住契机、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