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探索,终于知道我是谁

如题所述

从小到大一直在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直寻寻觅觅,总找不到明晰的答案。看完《儿童曼陀罗绘画分析理论与实践》心灵结构:自我--情节--自性这一章,我喜极而泣:终于找到了我要的答案。

在文章的第一节内容里看到心理分析大师荣格的心灵地图,我被震撼到了,这不是心灵的解剖图吗?要经过怎样的摸索才能得到如此简单明了的答案。荣格有句流传甚广的名言:“向内看的人醒着,向外看的人做着梦”,搞清楚这内和外,也不枉此生了。请看下图:

一、自我

荣格的心灵结构,最外圈蓝色部分代表自我,也就是我们的意识层面。

谁都知道自我并经常使用“我”来替代自己,荣格把自我理解为构成我的意识疆域的核心,是有很强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表象和复合体, 自我是意识的中心,以现实为原则并适应内外环境,由自我力量、心理类型及自我功能构成。

自我力量 是自我的核心,可用注意力和判断力来衡量。如果自我力量强大,就可以有效的调动心理能量来完成学习与人际的要求,如果自我力量弱小,则注意难以维持,广度过窄、不能灵活转移,甚至做出不恰当的判断而影响对现实的适应。

心理类型 是荣格用来描述自我意识差异的重要理论,当今社会,这一理论通过MBTI测试被广泛运用于职业规划。意识的主要功能是觉醒,在觉醒的状态下,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在注意的基础上对内外环境进行各种判断。心理类型是先天形成的,主要有八大功能,每个人都有使用这八大功能的潜能,只是擅长程度及熟悉程度不同造成差异。如果个体想追求人格的完整,就必需付出极大的努力,因为每个功能的背后都有原型的力量需要突破,突破这些原型的力量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意志,比较神化学大师坎贝尔称这个过程为英雄之旅。如果你想踏上这趟旅程,那么一定要非常清楚自己的心理类型。

首先根据心理能量的流动方向,注意主要指向自身及内部心理世界为内倾(I),注意指向外部客体则称为外倾(E)。

其次根据对信息的处理分为四种功能:对信息的接受方式分为感觉(S)与直觉(N)两种非理性功能,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分为思维(T)与情感(F)两种理性功能。其中S将注意指向和维持在信息的细节及当下,N将注意指向和维持在整体和未来,T将信息进行逻辑判断,F将信息进行价值判断。

再次根据态度与倾向结合,可分八个类型ES、EN、EF、ET、IS、IN、IF、IT。这八种类型存在四种关系:辅助关系、互补关系、态度对立关系、功能对立关系,其中辅助关系是两个类型功能不为同类,如ET与IN、IS、EN等;互补关系是态度和功能均对立,如ES与IN,EN与IS,EF与IT等,态度对立关系是态度对立而功能相同,如ES与IS,EN与IN等,功能对立关系是态度相同而功能相反,如ES与EN,ET与EF等。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最后确定自己的优势功能、辅助功能、互补功能、劣势功能,不断进行打怪兽,进行整合,让自我心理类型逐步走向完整。所以说此生不追求做完美的自己,而是追求做完整的自己,也就无怨无悔了。

自我功能 主要通过现实生活及应对能力去评估,结合现实事件,了解自我是否稳定,对情绪的管控能力如何,受情结干扰是否剧烈。通过曼陀罗绘画也可以进行辅助分析,根据自性的保护性、凝聚性、整合性、方向性和神圣性这五个特性,结合曼陀罗绘画,可以看出自我处于自性发展的阶段,是否具备协调化解冲突的功能,对情绪化解能力如何等。

二、情结

荣格的心灵结构,第二圈绿色部分代表情结,也就是个体无意识层面。

情结是个体无意识中由创伤所形成的心理碎片,一个人的情结如果未获疗愈,那么在今后现实生活中再遇见类似事件,将会引起相应的情绪,并在无意识中不断发展壮大。比如,一个女孩很小的时候遭到性侵形成情结,如未获疗愈,那么长大后对两性关系就会造成影响。  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和境遇不同,形成的情结就不同, 情结背后是原型动力受到了阻碍,而原型动力本身并没有对错,很多时候,情结是被误解或被扭曲的生理或心理需要。又如,小时候你考试考了98分,高高兴兴地告诉妈妈,谁知恨铁不成钢的妈妈非但没表扬,反而泼冷水,你真粗心,这么简单都错,100分都拿不到。于是一次、二次、三次如此类推类似事件,让小小的你开始认为自己怎么做妈妈都不满意,于是我很笨,不够好,不配得的情结就开始形成。

情结对个体的消极影响,遵照“越早越坏”的原则。如果创伤是在2-3岁之前形成,就是“根源性”情结,会导致虚弱无力的自我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现实的挫折,个体会因自我的脆弱及自性整合功能的薄弱,不断重复早期的创伤。

正常情况下,在自性的推动下,八个心理功能能按照顺序从优势功能到辅助功能、劣势功能和阴影功能依次得以发展,但情结的存在,则消弱优势功能的发挥,阻碍心理功能的发展顺序或使得功能发展停滞不前,最终影响自我各种功能的发挥。

情结引发的就是情绪和心理防御机制,如果你开始知道情结的危害,那么请从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防御机制入手,比如找找为什么对这件事我会哀伤?或焦虑?或内疚等,为什么对这种情绪会引发无奈?冲动?禁欲等防御。

根据情结引发的情绪及心理防御机制分四类,一是羞耻(包括尴尬、羞愧、自责、内疚、懊悔),容易引发禁欲、撤销、病理性利他、自大感与受害者认同等防御机制;二是愤怒(气愤、敌对、怨恨),容易引起被动-攻击、反向形成、转向自身、普遍化、躯体暴力、有保留同意及与攻击者认同等防御机制;三是恐惧(焦虑、紧张、担忧),容易引发对攻击者的诱惑、逆恐行为、冲动化、超警觉及夸大化等防御机制;四是哀伤(失望、无奈、抑郁、痛楚),容易引发对丧失的客体认同、最小化、冷淡、解离、躯体化等。

化解情结,就是要个体能够直面情结并领悟到情结背后是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从而能够接纳自己或抱持自己。 自我需要主动去分辨来自无意识的各种声音,理解各种无意识的内容对自身的影响,协调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自我需要主动与自性沟通并一步步强化自性的力量。

荣格的心灵结构,第三圈黄色部分以及中心橙色代表自性(原型),也就是集体无意识层面。

荣格认为自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一股生命的动力。自性是集体无意识中最重要的原型,具有整体性、层级性及动力性的特点。自性原型统帅着整个心灵,负责整个心灵的有序运作。自性原型可通过自性动力、意象和情感来描述。

自性动力 是心灵的原动力。俗话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个初心就是自性,就是我们人生奋斗的原动力。找到自性所在,就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推动个人超载这个使命不断向前。自性动力受阻会形成情结并造成心理困扰,可想而知一旦走不出心理困扰,那么人可能就是一辈子和这些困扰抗争,生活的悲与苦,莫过于此。通过曼陀罗绘画,按照自性动力保护、分化、凝聚、整合、指引、超越及开悟发展的七个阶段,遵循自然原则,依次从低阶向高阶发展,并螺旋式重复上升。自性动力的阶段越高,则表示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越好,人格越完善,越逼近自我实现。

自性意象 可通过曼陀罗绘画呈现。意象与象征是意识与无意识张力的结果,受自性的调控。原型动力用意象和象征的方式呈现到意识层面来,如果自我能够理解其意义,自我便能与自身的原型,和谐共处。狭义来讲,上帝、亚当、十字架、太极八卦、莲花、宇宙树等都是自性常见的象征,但其仅仅只能象征自性的部分动力,而曼陀罗就能完整的表达出自性所有动力。借助曼陀罗绘画进行积极想象,从而达到激活自性动力并实现自我与自性融合的目的。

自性情感 是自性动力发挥推动作用时引起自我体验而产生的自性原型情感。不同阶段的自性动力以及动力发挥是否顺利,会引发自我不同的情绪体验。依照自性动力的七阶模型,自我所引发自性的积极及消极的感受如下:

保护动力:在遇到危险时,自性发挥保护自我的力量。若顺利,便会不断增强自我的安全感,自我会有安心、踏实的体验;若保护功能受阻,自我便会感到不安、焦虑和恐惧。

分化动力:在危险解除后,自性会推动自我获得更多新的体验,自我会体验到好奇和充实;若分化功能受阻,自我便会感觉到枯燥、单调。

凝聚动力:自性推动着自我把注意力凝聚在符合原型动力的事物上不断深入,自我体验到专注与忘我;若凝聚功能受阻,自我便会感觉到浮躁、心烦。

整合动力:自性整合心灵中自我与其对立面的和谐,自我能够感受到轻松、愉快;若整合功能受阻,自我便会感觉到矛盾、纠结。

指引动力:当心灵整合对立面到一定程度,自性便发挥指引功能,它推动自我寻找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指引功能发挥时,自我能够感受到激动、希望和使命感;若指引功能受阻,自我便会感觉到茫然、空虚。

超越动力:推动着自我不断成为独特而完整的个体,超越功能发挥时,自我能够感受奉献、神圣;若超越功能受阻,自我便会感觉到受困、无奈。

开悟动力:在个体不断走向完整时,自性推动着自我领悟生命的真谛,开悟功能发挥时,自我能够感受豁然开朗,空灵自在;若开悟功能受阻,自我便会困惑与执着。

自性动力呈螺旋式发展,即使属于同一动力但由于它们水平高低的不同,自我所体验的情绪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荣格的心灵地图里还有异质、大父大母、阴影等字眼,那这些又代表什么呢?自性原型之外,集体无意识还存在着大母神,人格面具阴影和阿尼玛等其他原型,它们属于自我-情结-自性轴的旁支,也是基本的心理动力来源。

大母神与大父神 是依恋的维度,是构成心灵最基本和最初的结构,是集体无意识最古老和最深沉的部分。在个体的婴儿期,它们会推动着婴儿本能地去依恋父母;而当个体成为父母时,它们又能够自动激活个体为人父母的本能。

人格面具与阴影 是社会的维度。在长期的生物进化中,为了种族的延续,人类必须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社会伦理及道德。为了适应社会,在社会动力的推动下自我呈现给外界的理想特质,就是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 常常是为了获得奖励或回避惩罚而形成的,对自我而言,人格面具十分必要,它能够让自我有效地适应社会并从中获益。但要特别注意“面具膨胀”的危害,“面具膨胀”就是指个人把自己认同为所扮演的某种角色,并以该角色自居。那么,他真实的自我就会被压抑,这会让其家人、朋友觉得虚伪,个体也因达不到社会的要求和期望而产生自卑和孤独。 阴影 是大部分被社会文化所排斥的本能冲动。阴影作为人类动物性的本能,常常是一个人活力的源泉。当一个人过分压抑阴影,他的生活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活力。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 是异性的维度。进化的过程中,男人的身体存在着女性的基因和激素,女人也有男性的部分基因和雄性激素。因此,个体的心灵包含着某些异性特质,但是,这些异性特质往往受到自我的排斥而处于无意识的原始状态。

永恒少年与老巫 是发展的维度。永恒少年与老巫是对立的原型,它们用于描述心理特性的时间状况。 永恒少年 用于描述心灵尚未成熟的状态,存在着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面,呈现出儿童神所象征的新颖性、成长潜力及对未来充满希望;消极面,表现为拒绝长大和逃避责任,逃避迎接人生中的挑战。 老巫 是经历漫长的艰苦奋斗,逐渐建立了理性、控制力及秩序的原型,是权威和官僚的根源。老巫的积极面是能够利用丰富的人生经验,给予自我指导和教育,并要求自我必须务实和脚踏实地;消极面是停滞和僵化并且爱嘲讽,它会限制自我接受新变化和新经验。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中心,包含该人独特的存在性,这个中心会很努力自我表达,但是情结、原型乃至于自我的声音会和这个中心竞争,也往往掩盖了它的声音。美国哈佛医学院心理大师克里斯托弗·肯·吉莫博士有本著作《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我想这个自己就是中心,就是自性。学瑜珈的朋友应该也听说过昆达里尼,我理解的昆达里尼也是中心,也是自性。找到这个中心,就找到了真实的自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