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

如题所述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帖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3、文化传承与理解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发展的共生体,中国古代经历了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汉语无形之中经历了多民族的激变、融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汉语文化的传承积淀。如在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飞抗金等史实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很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

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关键的一项核心素养。

4、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

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

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我们就可以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

如果一个人语言条理性强,语言深刻犀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具有条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语言混乱,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混乱,没有条理。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是思维的外在特征,它们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16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它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总称,包括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批评思辨能力等多个方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首先,语言能力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生要能够熟练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这包括词汇的掌握和运用、语法的正确运用等。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言能力,才能更好地使用语文工具进行学习和表达。

其次,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学生要能够独立阅读各类文本,并能够理解和分析其中的意义和思想。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如速读、精读、泛读等。同时,还需要培养对不同文本类型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如文言文、现代文、新闻报道等。

再次,写作能力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学生要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方式进行写作。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积累,并需要有意识地学习和模仿优秀的作品。此外,写作能力还包括写作思维的培养,即思考问题和整理逻辑的能力。

最后,批评思辨能力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级层次。学生要能够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能够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证思考和对比。批评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思维能力。

总结起来,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包括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基础素养,还需要学生具备批评思辨能力等高级能力。只有掌握了这些核心素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并将其应用到真正的生活和工作中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7-16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学素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不同文体的作品,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艺术美感。

2. 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较高水平的写作能力,能够准确、流畅、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

3. 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和分析各种文本,包括课文、诗歌、文章等,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4. 文化素养: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国古代文化、现代文化、传统文化等,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5. 批判性思维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对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形成独立的见解。

6. 创新能力: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在语言表达和文学创作中展现个性和创意,形成独特的文学风格。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7-16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语法、词汇和句法结构,能够流畅地朗读和理解各种文本。
阅读能力: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熟练地理解和分析各种文本,包括课本、诗歌、小说、报纸、杂志等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
写作能力: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够组织合理的文章结构,运用恰当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写出清晰、连贯、有逻辑性的文章。
文学素养: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包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对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批判思维能力: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思维的能力,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用合理的论据和证据进行论述和辩证。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世界,提升自己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第4个回答  2023-07-21
(1)高度重视“表达得体”题。

“表达得体”除正确使用一些谦辞、敬语之外,还要考虑说话者的地位身份、学识教养、生活阅历,听话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知识、语言习惯,也要注意特定的时间地点、话题气氛,表达载体的语体风格等。试题形式既可以是客观题,也可以是主观题。

青年学生容易受网络语言的冲击,加之对传统文化词语的陌生,日常语言表达中常常会出现某些词语在理解或表达上的错乱,导致语言使用不合“得体”的要求。专门考查“表达得体”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温儒敏教授认为:“别小看这区区3分,它预示着语文教学回归本位的趋势。”

(2)高度重视与逻辑有关的语言表达题。

语言与逻辑关系密切,语言表达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语言表达不只是有结构搭配和表意明确方面的问题,还应该有逻辑推断的问题。与逻辑思维相关的语言表达内容很多,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到方法,切合点很多。同一个问题,从逻辑的角度看是逻辑思维不严密,体现在语言上则是表达不严谨。例如全国卷Ⅱ第21题。

(3)“警惕”在作文命题和文本阅读题中加入对语言运用的考查。

在作文的命题指向中加入语言运用的目标要求,是2017年作文命题的一大亮点。如全国卷Ⅱ作文题明确要求“合理引用”两三句名句,其中就含有语言运用的指令要求。(语用修辞就包括“用典”。作文命题要求“引用”,就是明确考生必须采用用典的修辞手法以帮助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都是语言运用、语言表达的要求。)

在文本阅读题中加入语言运用的考查因素,也是值得关注的。目前的现代文阅读、古诗欣赏只是要求考生用简答的形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没有向考生提出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要求。那么,2018年高考语文是否会将简答题的语言表达运用也作为评分的一个依据呢?值得重视和期待!

针对2017年高考语文对“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特点,2018年复习备考应着重做好对“阅读思维”的训练:

阅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首先要从解读思维的合理做起。所谓的“合理”,指的是:命题者遵循了作者写诗写文所遵循的规律,从而提出问题;作为阅读者,也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律去思考相关问题,方能得出准确的回答。

(1)一个文本,无论诗歌、散文、传记、小说,它在写作上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心意(包括观点、态度、思想、情感、情绪、意念……),作者心意是阅读者在“读懂作者”这个层面要攻克的最终“堡垒”。

(2)一个文本,无论诗歌、散文、传记、小说,作者表达心意,除了少数直抒胸臆的信息外,总要凭借某些载体或经由某些媒介来传达这种心意。我们将这种“载体”或“媒介”称为“触媒”——它是触发、寄寓作者情感态度观点意念的土壤。一般而言,一个阅读文本的“触媒”可以表现为四类:人,事,景,物。

(3)如果一个文本比较简单,则由某一触媒直接导出作者心意;如果一个文本较为复杂,触媒还可分出主次,前者是主角,后者是配角,它们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

这些基本的思维原理,带有很强的普遍性,它们体现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传记等绝大多数甚至所有的阅读文本之中,阅读训练要靠一次次将其激活,才能符合每一个文本的具体情况,也才能切实提高考生的思维水平。这就如同数学的定理公式,只有进入到具体的试题中,它们才是真实的、有效的。

语文核心素养,除了语言运用与阅读思维,还有审美与文化,但是,语文素养的底层根基是对语言的感知和对思维的构建。没有这个根基,文学审美和文化传承都成了空中楼阁,因为语文高考毕竟是从读懂一篇文字、想清楚一个问题开始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