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一个月影响征信吗?

如题所述

没有影响,基本上当月逾期只对当月有影响。

下个月征信更新了就没有影响了,超过一个月半年内有影响。如果是两个月1年,3个月两年,除非被银行拉黑,不然完全没问题的。 银行参考最近2年的逾期次数,一般情况下若夫妻一方两年内连续三次逾期还款,或累计六次逾期还款将不能获得贷款。

连续三次逾期,比如一笔资金还款期限是一个月,连续三个月未还。累计六次,比如逾期一次还款了,又发生逾期,如此发生六次。五年内一个月处于逾期对房贷影响不大,只要结清了此次欠款,此后保持良好的征信便好。

征信维护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贷款人或者是信用卡持卡人变更重要信息时,需要及时的更新银行信息。就拿信用卡来说好了,如果持卡人的账单住址和手机号码等发生变动,去银行修改地址和手机号码,才会可按时收到信用卡确认函和对账单,而且能及时收到银行提醒短信,确保账户安全。

如果信用卡持卡人的资金不足以归还全部账单金额,又不想影响到自己的信用记录,那么就可以及时联系银行选择归还最低还款额或者办理分期还款。

当然《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被限定为5年,超过5年将被删除,不过这是在还清贷款的前提下,千万不要以为不还钱也可以消除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11

银行对于逾期有一定的限度,还款逾期不可以超过6次,连续逾期不超过三次的都是可以贷款的。

借款人所需条件:

1、年龄在18-60岁的自然人(港澳台,内地及外籍亦可)。

2、具有稳定职业、稳定收入,按期偿付贷款本息的能力。

3、借款人的实际年龄加贷款申请期限不应超过70岁。

信用条件:

1、信贷额度

信贷额度是借款人与银行在协议中规定的允许借款人借款的最高限额。

2、周转信贷协定

周转信贷协定是银行从法律上承诺向企业提供不超过某一最高限额的贷款协定。

3、补偿性余额

补偿性余额是银行要求借款人在银行中保持按贷款限额或实际借用额一定百分比(一般为10%至20%)计算的最低存款余额。

扩展资料:

个人贷款申请程序:

1、签定认购书:客户与已和银行签约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签定认购书,并向房地产开发公司交纳首期购房款;

2、办理申请:客户到银行委托的律师事务所办理按揭申请手续,包括交验个人资料、交纳各项费用、填写法律文件;

3、货款审查:律师事务所对客户申请进行初审,之后由银行进行审批;若审查不合格,退回客户资料和所收取的费用;

4、其他法律手续:律师事务所代办保险、公证及抵押物的抵押登记、备案;

5、贷款的发放:银行将贷款款项划至发展商帐户,并通知客户开始供楼。

偿还方式:

1、按所签的货款合同规定分月等额偿还贷款。客户应于贷款合同规定的每月还款日前主动在其购房储蓄帐户上存足其每月应还的贷款本息,由银行扣收每月应还款;

2、提前还款:客户应提前一个月向银行提出申请,能免去所提前时间的贷款利息,但利率仍按原贷款期限的同期利率执行。

偿还贷款的计算,个人住房贷款的偿还,贷款期限在1年(含1年)以内的,实行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利随本清;贷款期限在1年以上的,实行等额还款法,按月分期归还贷款本息。

个人住房贷款,借款人在征得贷款人同意后,可提前还款。借款人提前还款可选择以下两种方式:

贷款满1年后,借款人可申请将未归还的贷款本息一次全部提前归还。

借款人申请部分提前还款,将整个贷款期限内的若干期应归还的贷款集中在一期进行归还。对余下未归还的贷款可采取缩短原约定贷款归还期限,或原约定贷款归还期限不变,将月还款额减少的方式办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银行贷款

第2个回答  2023-12-20
逾期一个月会对征信产生影响。
详细说明:
1.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借款人的信用记录报送至征信机构,其中包括借款人是否按时偿还贷款。
2. 如果借款人逾期一个月未偿还贷款,征信机构将记录这一信息,并将其作为不良信用的标记。
3. 这个不良信用记录可能导致借款人在将来申请贷款或信用卡时遇到困难,因为银行倾向于将逾期行为视为不可靠的迹象。
4. 征信报告中的不良记录可以持续数年,对个人信用评分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5. 除了金融机构,其他机构(如租赁公司、电信服务供应商等)也可将逾期行为报告给征信机构,进一步损害个人信用记录。
总结:
逾期一个月会对个人征信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在未来获取贷款或信用卡时遇到困难,并且这种不良信用记录可能持续数年。
扩展资料:
中国征信体系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征信中心和多家征信机构组成,其中包括央行征信中心、百行征信、芝麻信用等。这些征信机构负责收集、处理和提供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逾期行为是征信报告中重要的负面记录之一,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通常会参考这些记录来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因此,保持良好的还款记录非常重要,避免逾期行为对个人信用产生不利影响。
请注意,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可能根据不同地区和机构有所不同。如果您需要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请咨询相关金融机构或征信机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