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此生辽阔高远

如题所述

“愿岁月无负天地,愿此生辽阔高远。”

这是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的序里写的话。

原谅我太过容易动情,每次看到这句话我的眼眶都会隐隐发酸,似是再多读几遍就能落下泪来。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这句话还是高中的时候,那时的语文老师很喜欢熊培云这个作家,也很喜欢这本书,于是常常给我们念,甚至借给我们看。

想想他喜欢这本书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个善良、极具社会责任感、共情能力很强的人,我一直觉得,能被他教是我的幸运。

他姓马,个子不高,极瘦。年纪不大,同事们却都喜欢叫他“老马”,他也喜欢这个叫法,我想多半是因为“老马识途”。

马老师一直坚持让我们写周记,记忆中应该是要求每周至少写三篇,而我基本上每天都写,并且时不时就会写上一篇上千字的文章。

马老师看得仔细,他会给我的日记、文章写几句简短的回复,有时也会一时兴起给我和两句诗,有时甚至能给我揪出一两个错别字。

我总是很期待周记本发下来的那一刻,很期待看马老师的“留言”。

高中时期,在老师面前的我总是一个内向腼腆的女孩子形象,所以当那样不善言辞的我 把一肚子话都写在日记里,并且得到马老师的细心回复时,我真的格外感激。

马老师一直都很喜欢我,自恋点说的话,可能稍微有点欣赏的意思。

他会给我的作文打从未打过的满分、会在课堂上让我到讲台前读自己的周记,还会拿着我的周记本和同学们聊“人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我记得我上台读的那篇观点文章,是关于江歌案的,当时那位母亲好像想用万人签名给那个人判死刑。

我记得我的意思是,首先我不是站在一个事不关己的角度自上而下去看待这件事,我承认如果我是她的话,别说万人签字了,和那个人同归于尽我都有可能干得出来,我能完全理解这位母亲的一切做法。

可我还是觉得不对。

因为我想起阿布拉莫维奇的那场行为艺术,想起她的结论——当把权力交给公众的时候,你就离死不远了。

我们不应该让舆情去过度干扰司法审判,干扰法律。

法律保护受害人,法律也保护施害者——法律保护人。

或许一切机缘就是慢慢积累的,现在的我研习舆情、传播、传媒伦理规制方面,我很喜欢,我为这个学科领域的理论建构所震撼着。

我当初为什么选择这方面的专业呢,因为我有一句座右铭,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我爱极了这句话,而现代社会的互联网、通信技术,让这句话真正有了现实意义上的可能。

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能发挥的作用、能做出的影响和改变都大——只要愿意,只要有这样的信仰。

熊培云说:“我个人自然也是以针砭时弊为自己的写作责任。”

我也希望能通过自己所学全部贡献于这个社变得更好。

如果不能,那么我希望从各种层面遇到过我的人,都能感受到我的那丝善意,我希望大家都能够快乐、宽容。

而这一切,化成一句话,总归还是——

我愿岁月无负天地,我愿此生辽阔高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