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组分和次要组分

如题所述

主要组分是指在地下水中经常出现、分布较广、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或化合物,这些组分包括:重碳酸根(

)、硫酸根(

)、氯离子(Cl-)、钾离子(K+)、钠离子(Na+)、钙离子(Ca2+)、镁离子(Mg2+)等。它们构成了水中所谓的七大离子,占据了地下水中无机物成分含量的90%以上,决定着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

构成这些离子的元素,或者是地壳中含量较高且较易溶于水的(如 O2,Ca,Mg,Na,K),或者是地壳中含量虽不很大,但极易溶于水的(如Cl-,以

形式出现的S)。Si,Al,Fe等元素,虽然在地壳中含量很大,但由于其难溶于水,在地下水中含量通常不大。一般情况下,随着地下水中溶解组分含量的增高,地下水中占主要地位的离子成分也随之发生变化。溶解组分含量低的水中常以

及Ca2+,Mg2+为主;溶解组分含量高的水中则以Cl-及Na+为主;溶解组分含量中等的地下水中,阴离子常以

为主,主要阳离子则可以是Na+,也可以是Ca2+。地下水的溶解组分含量与离子成分之间之所以具有这种对应关系,一个主要原因是水中盐类的溶解度存在差异。

4.1.1.1 氯离子

氯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仅约为0.017%,但Cl-具有很强的迁移性能。Cl-在溶解组分含量较低的水中是保守的,不易形成难溶的矿物,不被胶体所吸附,也难以被生物积累。氯化钠、氯化镁和氯化钙盐的溶解度都很大,因此Cl-可以自由地在水中迁移,成为地下水中分布最广的离子,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地下水中。一般来说,在溶解组分含量低的地下水中,Cl-含量很少,一般在阴离子中占第三位。随着溶解组分含量的增加,Cl-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都有所增加,并在溶解组分含量高的水中占主导地位,在卤水中Cl-在阴离子中占绝对优势。Cl-含量的变化范围由每升数毫克到数百克。

地下水中Cl-的天然来源主要包括来自沉积岩中所含盐岩或其他氯化物的溶解,来自岩浆岩中含氯矿物(如氯磷灰石Ca5[PO4]3Cl、方钠石Na8[AlSiO4]6Cl2)的风化溶解,来自海水对地下水的补给等;Cl-的人为来源主要包括工农业废水、粪便及生活污水等。

4.1.1.2 硫酸根离子

天然水中

同样具有很好的迁移性,但由于CaSO4溶解度较小,Ca2+的存在会限制

含量的增加。此外,热带潮湿地区士壤中的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能够吸附

,因此它的迁移性仅次于Cl-

是天然水中的重要离子,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中几乎都含有

。在溶解组分含量高的水中,

的含量仅次于Cl-,每升可达数克;在溶解组分含量低的水中,一般每升含量仅数毫克到数百毫克;溶解组分含量中等的水中,

常成为含量最高的阴离子。由于

在缺氧的条件不稳定,在还原环境去硫菌的作用下,

可以被还原成硫化氢,因此在深层封闭地质构造中或者强还原环境中常见到无

的水化学类型。

地下水中

的天然来源主要包括含石膏或其他硫酸盐沉积岩的溶解,以及地壳中广泛分布的硫化物和天然硫的氧化,使本来难以溶于水的S以

形式大量进入水中。例如方铅矿(PbS)、黄铜矿(CuFeS2)、黄铁矿(FeS2)等金属硫化矿床的氧化会造成矿床附近的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

。黄铁矿氧化反应式如下:

地下水科学概论(第二版·彩色版)

地下水中

的人为来源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到大气中的SO2以酸雨形式降落地表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

含量增高。还有一部分

来自于生活和工业废水。

4.1.1.3 重碳酸根离子

在水中的积累往往会受到Ca2+含量的限制,一般每升水中含量不超过数百毫克,但当地下水中有大量CO2溶解时,

的浓度大大增高,有时每升水中含量可达数克。一般来说,在溶解组分含量低的水中,

常占据阴离子的首位,随着溶解组分含量的增高,

的相对含量会逐渐降低。但是,当水中阳离子以Na+为主时,可以在溶解组分含量较高的水中,形成以

为主要阴离子的HCO3Na型水,俗称“苏打水”,每升水中

含量可达数克到数十克。

地下水中HCO-3 主要来源包括CO2的溶解,各种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的溶解,以及岩浆岩与变质岩中的铝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例如钠长石和钙长石的风化溶解反应如下:

地下水科学概论(第二版·彩色版)

地下水科学概论(第二版·彩色版)

4.1.1.4 钠离子

地壳中的钠元素含量约为2.5%,其中大部分原子组成了硅酸盐矿物。钠的几乎所有盐类都具有较强的溶解性,因此钠的迁移性很强。由于Na+可以与岩士介质产生阳离子交换吸附反应,从溶液中析出,所以在随水中溶解组分含量增加的过程中,Na+的增加有时会落后于Cl-。在溶解组分含量低的水中,Na+的含量一般很低,每升水中的含量仅数毫克到数十毫克,但在溶解组分含量高的水中则是主要的阳离子,每升水中其含量最高可达数十克至100克以上。

地下水中Na+的来源包括来自沉积岩及分散在岩石士壤中的盐岩、芒硝等钠盐的溶解,来自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含钠矿物(如铝硅酸盐钠长石、斜长石、霞石等)的风化溶解。

4.1.1.5 钾离子

钾的化学性质及在地壳中的含量与钠相似,它来自含钾盐类沉积岩的溶解,以及岩浆岩、变质岩中含钾矿物的风化溶解。K+在溶解组分含量低的水中含量甚微,而在溶解组分含量高的水中含量较多。虽然在地壳中钾的含量与钠相近,钾盐的溶解度也相当大,但是在地下水中K+的含量要比Na+含量少得多,一般只有Na+含量的4%~10%。这是因为K+大量参与形成不溶于水的次生矿物(水云母、蒙脱石、绢云母),并易为动植物有机质所摄取。正是由于K+的性质与Na+相近,含量少,分析比较困难,所以在早期的水质分析资料中,经常将K+归并到Na+中,不另区分,有些资料中提到的“六大离子”也是将K+和Na+合并到一起。现代分析技术如离子色谱仪,已经能够比较简便地分别测定K+和Na+的含量。

4.1.1.6 钙离子

地壳中的钙元素含量约为3.6%,它在石灰岩、泥灰岩和其他一些岩石中的含量能超过10%。同时钙元素也积极参加生物作用,在有机体死亡后,钙很快变为矿物形式并转入士壤。一般来说,在溶解组分含量低的水中,Ca2+经常占优势,但随着溶解组分含量的增高,Ca2+的相对含量会迅速减少,这是由于CaSO4和CaCO3的溶解度低所致。因此,天然水中Ca2+的含量一般很低,每升水中其含量一般不超过数百毫克。但是在溶解组分含量很高的卤水中,由于阴离子主要是Cl-,而CaCl2的溶解度相当大,故Ca2+的绝对含量显著增大,有时甚至超过Na+,成为主要的阳离子,每升水中其含量可达几十克。

地下水中Ca2+的来源主要是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沉积物及含石膏沉积物的溶解,以及岩浆岩、变质岩中含钙矿物的风化溶解。此外,阳离子交换吸附也是地下水中Ca2+的来源之一。

4.1.1.7 镁离子

镁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2.1%,其化学性质与钙相似,但迁移性能却有所不同。镁的生物活动性比钙弱,且MgSO4,Mg(HCO32的溶解性比CaSO4,Ca(HCO32好,所以几乎所有天然水中都有镁离子。但是由于镁盐在地壳中分布不广,Mg2+在水中含量一般都低于Ca2+,很少见到Mg2+占主要成分的水。

地下水中Mg2+的来源主要是白云岩、泥灰岩等含镁的碳酸盐岩的溶解,以及岩浆岩、变质岩中含镁矿物(如基性岩辉长岩、超基性岩橄榄岩)的风化溶解。

除上述7种主要组分以外,地下水中还有一些组分含量也较高,介于主要组分和微量组分之间,如:

Mn2+,Fe2+,Fe3+,偏磷酸,偏硼酸等。一般情况下,它们不能决定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其含量可能超过主要组分,从而影响到水化学类型,这些组分归为次要组分。例如,在遭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地下水中,每升水中

可达几十毫克甚至上百毫克;在一些封闭构造的油田水中,每升水中

的含量可达几百毫克;由于偏硅酸在碱性热水中的溶解性好,在一些地下热水中,每升热水中其含量也可高达几十毫克甚至上百毫克(李学礼,1988)。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