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艺人层出不穷有哪些?

如题所述

清代前期奉天省的蹦蹦艺人,留下姓名者很少。如今能查到的蹦蹦名家,多为清代中后期艺人。

高凌霄(1851—1920)艺名高小云,海城县人。从小随父高清云学艺,唱过秧歌、蹦蹦、喇叭戏。以扮演《王婆骂鸡》《茨儿山》中的农村老太太而成名。传子高德震。

王宝珍(1859—1928)艺名王四猴,黑山县人。拜沈万才(艺名沈粗脖子)为师,唱丑角。常演《浔阳楼》等光棍曲子。民国后他编过二人转《民国律》,说口《郭军反奉》等曲目。

王廷元(1871—1953)艺名王二乐,海城县人。拜陆朋阁为师,唱旦角。会唱的曲目多,调门也多。曾与多人搭档演出,同行中有“要合作,找二乐”之说。

二人转手玉子舞

陈荣(约1868—1925)艺名陈小扁,新民府(今新民市)人。青年时代在奉天(沈阳)小河沿某艺班坐科三年,后到各地献艺,收有弟子多人。

王荣(约1875—1945)艺名王大脑袋,宁远州(今兴城市)人,一代名丑。光绪年间两次进关(山海关),在冀东、天津献艺。在天津留下一句歇后语:“王大脑袋进关——蹦蹦来了。”肇庆连(1878—1936)艺名肇傻子,满族,沈阳市东郊满堂乡人。少年时读过私塾,拜艺人胡大饼子为师,唱丑角。会唱一百多个曲目。

杨志国(1878—1939)艺名一汪水,海城县人,唱丑角。嗓子好,扮相美,舞蹈稳中浪。当地有“看了一汪水,一辈子不后悔”之说。

梁子文(1881—1932)绰号梁大个子,辽中县人。清末秀才,后拜陈荣为师,下海从艺,会唱一百四十多个曲目。他根据唱本改编过许多二人转。

庞奉(1882—1934)艺名庞傻子,黑山县人。拜王宝珍为师,唱丑角。曾组织艺班,在各地献艺。当时有“地皮硬,请庞奉”“庞奉上场,巴掌准响”之说。

吴尊爵(1884—?)艺名吴二混子,广宁县(今北镇市)人。拜孟宪奎(艺名双红)为师,先唱旦角,后改丑角。1925年后北上吉林、黑龙江献艺,最后在五常县定居。

今吉林省的松花江东,在清末就有蹦蹦,同行中把他们称为“江东艺人”。早期艺人多来自奉天省。如“江东第一丑”刘福贵,绰号刘大头,奉天省黑山县人,绰号大玻璃棒子的张相巨,黑山县人。杜国珍(1890—?)铁岭县人。走遍东北各地。据说,他听说江东名家多,唱饭不好吃,但是他不听邪,偏要上江东会会高手,说:

“我不光上江东,还要压江东!”他苦练二年后,才去江东献艺。在吉林、舒兰、蛟河、敦化等地会过许多名家。因为他唱说做舞四功俱全,得了一个“压江东”的美号。

此外,黑龙江、热河、内蒙古艺人中也有不少来自奉天省的。

进入20世纪后,沈阳及周边各县的二人转艺人艺术水平高超,演出的剧目也相当丰富。其中代表人物有:

程喜发(1889—1977)辽宁辽中人。十五岁时拜杨德山为师,“包头”时艺名程凤喜,后“唱丑”时艺名程傻子。他会曲较多,如《王二姐思夫》《灞桥挑袍》《浔阳楼》《武松大闹董家庙》《杨七郎打擂》《杨闹红要表》《包公铡侄》《白娘子》及小曲《鸳鸯嫁老雕》等。能演唱近百种曲调,“十三咳”最精。改唱丑后,口相俱佳。解放初在抚顺、沈阳献艺。1951年在长春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任民间艺术顾问,有艺术回忆录《六十年的二人转》传世。

二人转舞扇子

史连元(1900—1982)号春山。沈阳于洪区人。唱“上装”时,艺名宝凤,改唱“下装”后,艺名大绞杆。先后拜周贵君(周大头)、胡大饼子为师。他嗓门亮,舞功好。会唱一百八十多个曲目,常演《双锁山》《包公断后》《回杯记》《小天台》《锔大缸》等曲目。1928年组织起史家班,走遍了东北三省。解放后参加沈阳群众地方戏剧团。其妻杨玉舫,艺名金不换。有弟子百余人。

单出头耍手绢

蔡兴舟(1902—1978)沈阳东陵区人,艺名大瞎耙子。二十一岁拜刘泽为师,又得到蹇宝生、黄殿奎等人指教。唱做俱佳,说口也棒。1938年前后,组班到过辽西与热河。1949年组班到抚顺,次年回沈阳,曾任沈阳市地方戏剧团副团长。为人忠厚、德高望重,有弟子高永印(小瞎耙子)、赵诚安(赵小楼)等。

夏小满(1903—1941)原名夏正满,沈阳市新城子前毯屯人。十六岁向本村刘全学唱,小有名气。后拜肇连庆为义父学艺,唱旦角,唱说做舞四功俱佳。结婚后改唱丑角。1919年某报曾报道过:“在沈阳城北道义屯活动的蹦蹦艺人有旦角田老姐、小满、刘二浪,丑角刘傻子、朱傻子等人。”文中的小满当指夏小满。

文庆善(1903—1966)艺名大蜡台,满族,新民县人,唱丑角。受艺人孙矬子影响,自学成才,二十五岁下海从艺。多年在新民、辽中、沈阳等地演出。善耍丑棒。晚上表演头顶蜡台,可做各种翻身动作。拿手曲目有《小天台》《大观灯》等。解放后,在新民培养了许多青年演员。

徐小楼(1906—1969)原名徐庆方,满族,沈阳城北新南村人。十二岁拜蹇宝生为师学二人转,工旦角,取艺名双红。常演《小天台》《刘金定观灯》等曲目。他与赵文山、张振忠、黄彩霞合称沈阳的“城南四将”。二十八岁在本溪改唱评戏,取艺名徐小楼。新中国成立后,导演过二人转《拣棉花》《西厢》《九红出嫁》等曲目。著有《艺海唱传》一书。

赵文山(1908—1949)艺名赵彩云。祖籍吉林洮安县,生于沈阳市城南吴家屯。从小唱秧歌,后学二人转,结识了艺友“十四红”,一起搭班献艺,被称为“城南四将”之首。红遍了辽吉二省,他声音圆润,吐字清晰,扮相俊俏,舞姿优美,常演出《王二姐思夫》《蓝桥会》《大西厢》《女开店》等曲目。他与弟弟赵文明(艺名赵彩凤),人称“城南二彩”。

张振忠(1909—1953)艺名十四红。沈阳苏家屯区浦草洼人。

十四岁拜白文奎为师,学唱二人转。二十六岁时改唱评戏,改艺名张云霞,工旦角,嗓音甜脆,身段优美,善用眼神,唱舞俱佳。常演二人转曲目有《西厢》《蓝桥》;拉场戏、评戏有《三贤》《摔子劝夫》《马前泼水》《秦家花园》等。

黄彩霞(1911—1946)沈阳苏家屯红菱堡人。原姓赵,十七岁嫁给二人转艺人黄殿奎,按艺人习俗改为黄姓。在艺术上受名艺人蹇宝生的指教,常演出《蓝桥》《女开店》《阴魂阵》《马前泼水》等曲目。走遍东北三省,1946年在通化市病故。

郎艳舫(1912—1965)原名郎庆恒,满族,法库县人。十九岁拜侯振国为师,唱旦角,在辽宁与黑龙江各地行艺。1951年进沈阳,与于淑娟结婚后改唱丑角,夫妻俩一副架,次年加入沈阳群众地方戏剧团。1957年他演出的单出头《摔镜架》受到京剧名家马连良的称赞。后转入沈阳曲艺团、皇姑区曲艺团。晚年从事二人转教学工作。

栾继承(1923—1996)艺名攸兰芝,沈阳东陵区人。十七岁拜林玉善为师。他嗓音稍哑,但唱功过硬,丹田力气足,板调稳定,口齿利索,身段优美。以抒情段见长,一直唱旦角。1943年首次进沈阳演出一年之久,人称蹦蹦皇后。解放后在抚顺献艺,1950年二次进沈阳。1952年调到辽源市,参加过辽东省民间艺术汇演。常演《王姣鸾》《玉堂春》等曲目。有口述本《蓝桥》发表。

王玉兰(1928—1977)河北宝坻县人。从小学唱。八岁时随义父王顺(河北梆子弦师)下关东,在沈阳撂地。十三岁拜孙兆才学唱二人转,十六岁登台,她唱功好,“三节板”最为动听。十六岁在梨树县与于兴亚结婚后回到沈阳。夫妻俩一副架,到过辽西、辽北与内蒙古等地。1950年回沈阳定居。后为沈阳市群众地方戏剧团主演,再拜徐小楼为师。1961年调入大东区曲艺团。有弟子高春艳、吴秋艳等。

张桂兰也得其指教。

王桂荣(1929—1988)沈阳人,其父王春是唢呐艺人,号称“奉天王”。王桂荣从小拜王连舫为师学评剧,后改唱二人转,得到史连元真传。十四岁正式登台,她音色美,扮相好,唱舞俱佳。常演《蓝桥》《西厢》《回杯记》等曲目。解放后是抚顺民声剧团、沈阳市群众地方戏剧团主演。沈阳市辽沈实验剧团、铁西区曲艺团地方戏队艺术指导。有弟子王桂芬等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