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

如题所述

由内到外:地核-外核(地核)-地幔-地壳。由外向内:地壳-地幔-外核(地核)-内核。

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下层为玄武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理论上认为过地壳内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增加,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1℃。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

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扩展资料:

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美国一些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推算出地幔与核交界处的温度为3500℃以上,外核与内核交界处温度为6300℃,核心温度约6600℃。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表明了外核的物质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于地壳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固态。(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内部结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9

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可能很多人从很小的时候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就如同每个人都会好奇自己从何而来一样,可能地球内部到底有什么和我们从何而来都属于人类的本源问题吧。随着我们渐渐的长大,第一次在初中地理课上得到了官方版本的科学解释。在课上我们得知地球是一个由三部分组成的实心球体,从内而外分别是地核、地幔核地壳。如果再细致划分,地幔又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最初我们对于这种说法深信不疑,慢慢的我们就会开始怀疑,这种说法是如何产生的呢?要知道,人类可是从来也没有进入过地球内部呀。

是的,人类迄今为止还没有进入过地球内部进行探索,之所以能够得出地球的内部构造主要是根据地震波的检测而来,当然,这是非常可靠的,但毕竟不是直接观测到的科学结果。所以不仅普通人会存在疑虑,在科学界同样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存在。于是关于地球内部的想象又如潮水一般涌现了出来。地球内部会不会存在着另外的一个文明呢?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底文明。如果地球内部不存在文明,那么是否会有身居其中的地底生物呢?这一切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生命从何而来?宇宙到底有多大?地球内部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可以说是人类最想知道的问题了。

而在这三个根本问题中,地球内部的构造似乎又是能够最先被解开的。很庆幸,我们的感觉是对的。现在科学家们就要为我们揭开这个秘密了。在以往的钻探之中,人类对于地球的探索仅限于地壳,而从未到达过地幔的深度。也就是说我们从没有亲眼看到过地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因为地壳的深度通常就在30公里以上,不过,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这样厚,海洋的地壳厚度就要明显低得多。在印度洋上一个叫做亚特兰蒂斯浅滩的地方就是地球上已知地壳最薄的地方,其厚度甚至还不到五公里。

所以要探索地球内部的秘密,从这里开始就最适合不过了。此次,一个有中国科学家参与的多国科学团队就要从这里进行钻探,这将会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打穿地幔的边界,了解地球内部的真像。此次钻探并不是在准备阶段,实际上这支科学团队所驾驶的地质钻探船已经起航了。如果能够成功钻透地幔边界,那么预计将会继续向下探索,挑战更深的深度。此次钻探成功之后,我们对于地球内部的了解就不仅局限于对于地震波的研究了。不过,这次钻探也是一次危险的旅程,这里所说的危险并不仅仅是针对科学团队而言的。

亚特兰蒂斯浅滩是一个地震和火山都极为活跃的区域,在此处区域进行如此深度的钻探会对地质产生怎样的影响还是十分值得忧虑的。当然,科学家做事不会碰运气,理论的研究早已证实了钻探的可行性。但是面对陌生的地球内部构造,如果发生了某些没有被考虑到的问题,引起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也不是没有。比如因钻透地幔引起的人工地震,进而诱发大规模海啸,也不是全然没有可能性。不过,科学探索就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也是科学家的伟大之处。如果我们能够成功的揭开地球内部的秘密,那么对于我们了解宇宙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然,此次的钻探只是让我们在这条路上迈开了第一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