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为何要降清,为君父报仇还是贪图荣华富贵?

如题所述

史海争鸣19:吴三桂降清之谜

吴三桂像

吴三桂降清,为清廷最终吞并全国起到了直接而巨大的作用。吴三桂也因此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那么,吴三桂究竟要降清呢?历史上对此一直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起到吴三桂,不得不说到一代名妓陈圆圆。陈圆圆是“秦淮八艳”之一,“容辞闲雅,额秀颐丰”,几经辗转,她来到了吴三桂身边,倍受宠爱。

按明朝的制度,军中是不能携带姬妾的。无奈之下,吴三桂只得撇下陈圆圆,领兵奔赴北方前线,镇守山海关。

在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降了闯王李自成。

远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听闻北京失陷,寝食难安,给其父写了第一封信:

“闻京城已陷,未知确否?大约城已被围。如可迁避,出城不可多带银物,埋藏为是,并祈告陈妾,儿身甚强,嘱伊耐心。”

没等到回信,吴三桂更为焦急,又写了第二封信:

“得探京城已陷,几拟即退驻关外??陈妾安否,甚为念。”

这次吴襄收到了信,谎称陈圆圆已赴辽东,细心的吴三桂发觉不对劲,连忙来信质疑:

“惟来谕陈妾骑马来营,何曾见有遗迹?如此青年小女,岂可放令出门,父亲何以失策至此?”

接连三封来信,其中心话题都是“陈妾”,吴三桂对陈圆圆挂念至此,尔后的“冲冠一怒”,也是势在必然的了。

所说,李自成手下的将领刘宗敏,闻得陈圆圆的美貌,逼迫吴襄将其交出。吴襄推说,陈圆圆已追随吴三桂去了辽东,因气候不适,病死在途中。

刘宗敏哪里肯信,直接带兵抄了吴襄的家,将陈圆圆带走。

消息传到吴三桂的帐中,吴三桂勃然大怒,拍案而起,拔剑砍断案角,狠狠地说道:“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有何面目见天下人?”

于是他转而向清廷借兵,着六军披麻戴孝,打着为大明王朝和崇祯帝报仇的旗号,与李自成在山海关大战,李自成兵败后逃离北京。

尔后吴三桂就正式投降了清廷,成为清廷吞并全国的开路先锋。

吴伟业《圆圆曲》一出,吴三桂因为爱妾被掳而降清,真是“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似乎已成定论。然而也有人认为,对于像吴三桂这样的将领来说,女子不过是他们玩物而已,吴三桂对陈圆圆现宠爱,也改变不了陈圆圆的妓女出身,以及她被当作礼物送来的卑贱小妾身份,断不至于影响吴三桂作出叛降异族的决策,这可是要背负千来万代的骂名的!再说,刘宗敏是李自成最为忠实的部属,曾在危难中杀妻从李,也不太可能会如此不明大义,任性胡来,为一女子而妨碍李自成招降吴三桂的大局。人们之所以在陈圆圆这个弱女子身上大肆渲染,一方面是出于文艺创作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吴三桂投靠异族做了汉奸的贬斥和揶揄。

一代名妓陈圆圆

李自成的大顺军进入北京后,实行了一项追赃助饷的政策,对原先明王朝的大小官吏严加拷打,对其追逼银两助军。吴三桂之父吴襄已经投降,而且其子吴三桂在外握有重兵,但目光短浅的李自成仍旧对其追逼不已。

时人所著的《辽东海州卫生员张世珩塘报》载:

“有闯贼在北京捉拿勋戚文武大臣,拷打要银,将吴总兵父吴襄夹打要银,止凑银五千两,已交人,吴襄打发旗鼓傅海山将京中一应大事,一一诉禀,吴老总兵(吴襄)已受闯贼刑法将死。吴总兵闻之,不胜发坚。”

据当时文献记载,李自成拿下北京之后,曾以礼招吴三桂来降,吴三桂也确有归顺之意。当他带兵走到了永平,听到了父亲被大顺军拘捕夹打,索要二十万两白银的消息。吴三桂算准了里程日期,估计自己到京之时,父亲已死;又想到李自成以礼相招,不过是诱捕自己的计谋而已。于是他停止前进,转而求助于清兵。

后来吴三桂回忆这段事也说道:“值闯贼构乱,召卫神京,计不能两全,乃乞师本朝,以雪君父大仇。”

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吴三桂所谓的为君父报仇是假,为自己保位才是真。对于他来说,不是忠孝不能两全,而是无忠无孝。

他的父亲吴襄归顺了大顺之后,曾充当说客,写信给吴三桂,劝他归顺新政权。吴三桂非常生气,立即回信,说要和父亲断绝父子关系:“儿与父诀,请自今日。父不早图,贼虽置父鼎俎之旁,以诱三桂,不顾也。”

正也是为此,大顺军才以他全家性命相胁,吴三桂置之不理。结果,他全家数十余口被杀。

自从他充当清廷南进的急先锋之后,不遗余力的剿杀反清军民。永历帝被俘后送到昆明,吴三桂为了献媚清廷,竟将永历父子用弓弦勒死。如果吴三桂真心为了大明朝廷,又何至于做到这一步呢?

吴三桂唯一考虑的即是他自身的安全和地位。

明王朝覆亡之后,他处于清廷和大顺王朝之间,一支四五万人马的军队,用来自立自保是远远不够的。但用来作政治投机,做讨价还价的筹码还是绰绰有余的。他曾一度打算投靠李自成,以保护其家业和地位,但当他听说大顺军在京城中的所作所为后,知道大顺政权没有长久的眼光,不愿意自投罗网。

吴三桂迎接清兵入关

而清廷则出于扩张政策的需要,优待降将,许以高官,委以重任。吴三桂出于自身利益和切身安然的考虑,降清亦是势在必然,所谓的“忠孝”二字,不过是其卑劣灵魂上的一块遮羞布而已。

有人认为,吴三桂的降清,不过是无可奈何之下的权宜之计,前有李自成“率精锐十余万,东攻三桂于山海关,以别将二万骑从一片石绕出关外夹击之。”后有交战数十年的宿敌清廷,他倚关自重的那点人马,不过是夹在两块巨石之间的一枚鸡蛋罢了,转眼之间,就会变成碎片。形势迫使他不得不作出选择:要么联清抗李;要么联李抗清。由于李自成的大顺军执行了错误的虐待、拷掠明朝降官的错误策略,实际上已经堵塞了他归顺李自成的通道。哪怕是仅仅为了生存,他也不得不走上联清抗清的道路。至于投降,不仅仅不是他的初衷,更不是他的结果。这一派认定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是明清松锦大战之后,许多明廷的名将如李永芳、洪承畴等人纷纷降清,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也来相劝,但都被他严词拒绝,这表明他确无降清之意。

二是在李自成的威逼之下,吴三桂准备实行联清策略时,曾写信给多尔衮时说:“我国与北朝(清)通好二百余年。今无故遭国难,北朝应恻然念之??速选精兵,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将裂地以酬。”(《清世祖实录》)从这封信也可以看出,吴三桂想的是借兵、联合,事后以割让国土相酬,并无投降之意。

三是清兵入关后,如出山猛虎势不可挡,其局面已远非吴三桂所能控制的。但他仍然“传檄远迩”,提出“周命未改,汉德可思”,“试看赤县之归心,仍是朱家之正统”等口号。进京之前,他一再声言“吾将奉太子归位”,并要求“凡我臣民为先帝服丧,整备迎候东宫”,为复辟明王朝摇旗呐喊。此时,他还俨然独立于清军之外。

四是他在清军的追迫之下,不得不接受多尔衮的命令:西行追贼。但他仍然招揽人才,广植党羽,训练将士,囤积大量的财力物力,随时准备与清廷叫板。尔后,他以“平西王”的名义经营云贵,并于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举兵叛清,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称帝。由此可以看出,吴三桂并非真心投降,而是要乘机恢复汉家天下。

多尔衮的影视形象

但也有人认为,吴三桂是真心投降清廷的。他们的理由如下:

一是他有投靠清廷的实据。吴三桂致书乞兵后,多尔衮给他的回函是:“伯(指吴三桂)遣使致书,深为喜慰,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爵为藩王,国仇可报,身家可保。”吴三桂并未对此进行驳斥和拒绝,反而含糊其辞地催促多尔衮赶紧行动。

二是他有受命和受封的实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直接受多尔衮指挥,史书上更有“命三桂军先锋”,“命三桂以步骑二万前驱追贼”,“檄三桂??前驱追贼,勿入京”等记载。最后,他还接受了“平西王”的爵位,为清廷坐阵西南。

三是他有追剿南明政权的实恶。清人入主北京后,吴三桂多次拒绝与南明政权合作,反而继续为巩固清廷政权与之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史书记载:“破流贼、定陕、定川、定滇、取永明王与缅甸”,最后他还亲自绞杀了永历帝。

由此看来,吴三桂的确是真心投降清廷的,为清廷立下了不世奇功,也获取了巨大的利益。之所以吴三桂会和清廷闹翻,最终也走上了反清的道路,不过是因为清廷实行了削藩政策,他自感身危,不得不放手一搏的结果。但这丝毫不能减轻他降清灭明的罪责,他的汉奸之名是怎么也洗脱不了的。

永历帝殉国处。永历帝被吴三桂所绞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