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乡的风味小吃

如题所述

每一位游走在外的家乡人,对故土都有着一股浓烈的挚爱情,思念的意,难舎的乡愁,难忘的乡味,更有着眷恋家乡的梦。初心不改,守望仰望着家乡,品老家豫南味道,圆金刚台故土之梦。

近日朋友送我一筐红薯,除了煮几顿红薯稀饭外,还专门蒸了两次,因为蒸的过多,剩下没吃完的只能等着下顿热一下再吃。看着这光溜溜,橙红晶亮的红薯,不禁让我想起老家蒸一大锅红薯晒红薯干子(家乡话也叫红芋脐子,下同)的场景。

我的老家在*******,属于丘陵地区,山地成阶梯状,坡形地,便于滤水,最适合种植旱地作物。正可谓“七月禾、八月砣、九月红薯往家挪”。每到农历的八月未九月初,正是收获红薯的季节,虽然每家每户种植的面积不算大,因为红薯产量高,收成重,家家还是成筐成箩的往家挑。红薯在上个世纪粮食匮乏的年代,确实也缓解了农民的饥荒,添补了不少。红薯除了食用外,叶杆能当菜,秧藤还是最好的猪饲料,真可谓浑身是宝,难怪一提到红薯,都是很怀念呢! 不过最特别怀念和想吃的还是那又甜又香越嚼越有味的红芋脐子。

吃着红薯,想起红芋脐子,更怀念那一段往昔的时光一一

那个时候,每到红薯收到家后,基本上是每天早上都是红薯稀饭,就上腌的老咸菜,薯甜菜酸也是别有滋味。要么就是煮上一锅稀溜溜的米粥,再蒸上一大锅红薯,一顿吃不完的留着下顿或把小点的不成样子的喂猪,择大点光滑的切成条状或块状,摊放在米筛或簸箕上,放在有太阳的地方晾晒,赶上天气好,一鼓劲晒干的红薯干呀,真是好看,特别是那红心薯,剔亮透红,似珍珠象玛瑙。抓上一把,依着那个馋劲就想狼吞虎咽下去,可又不忍心舎不得把这么好的东西囫囵吞枣的咽下去,只好一点点细嚼慢咽,品出味道来。如果遇上不赶天,连续阴雨绵绵,只能放在通风的地方晾干了,这样效果就差一点,没那么好看,多少有点灰不溜秋(不鲜亮的意思)的,不俏巴(地方语:不漂亮的意思),不过虽说看起来不是那么惹眼,但吃起来味道也还是不相上下。

晒好的红芋脐子用袋子包好或用其它器具装好不让上潮,免得发霉,这个时候每到上学抓上几把放在口袋里,在路上边走边嚼,因为晒的太干,嚼起来很费劲,有时上午上学临走装的到放学回来还没吃完,上课时趁老师不在或上自习时不时偷偷塞一个放嘴里嚼。再有没吃完的,到晚上围在火笼烤火时掏出来,放在火盆里刨一刨,又香又脆,一会就吃完了。

红薯怕冻,因为一冻,就起硬块煮不烂,有的甚至腐烂,为了便于保存,每家都用土坯围成个墩子,下面铺上松软稀碎的麦、稻草或黄松毛,把红薯倒在里面,上面再用麦吻子稻瘪子盖上,吃的时候掏点出来,不让红薯露出来,这样能保存很长时间,有的到第二年的正二月还是好好的。刚起的红薯水份大没干桨,不太甜,时间越久越甜,交过冬腊月的红薯,吃起来脆生生特别的甜,真不亚于现在市场上卖的时令新鲜水果,虽说现今各种鲜果价格不菲,可吃起来与咱老家自种的红薯差远了,也逊色多了。难怪小时候小伙伴们玩耍到了一起,相互串门,进屋二话不说,就直接去找红薯墩子,跑到里面到处乱翻,在里面打滚,红薯墩子里面暖烘烘的,弄得满身甚至头上都是稻瘪子麦吻子,在里面可劲的乱翻乱选,临走每人的布袋都装的跟帅牛蛋(满满、沉甸甸的意思)似的。惹得东家主人会说:你们真是洋化(聪明,鬼的意思),专捡大的好的拿……

这个时候的红薯蒸熟吃起来呀,那真叫一个“爽”,甜的腻人,锅里面的红薯水,喝起来甜滋滋的,还有贴在锅边子那糊糊焦焦的薯浆,铲起来,粘在铲子上用嘴啃,原汁原味,一扯细长,粘牙,真比专门熬的糖巴子要强上十倍,因为它既是原味,还带有焦糊,铁锅,炊烟的气息味道,说是五味俱全,滋人心肺一点也不夸张。即使没吃,回味起来感觉都是甜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