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张excel表中,我想统计两列数据,并进行筛选,如何操作?

如:表中 A,B两列,A列序号财务中心;B列为部门财务部、融资部;现在我做个统计和筛选工作:统计出财务中心财务部人数、多少岗位?如图:

使用 countif 或者sumif进行统计筛选


SUMIF 函数得出数字集合的和,且仅包括满足指定条件的数字。

SUMIF(待检验的值, 条件, 待求和的值)

待检验的值: 集合,包含要测试的值。 待检验的值可以包含任何值。

条件: 比较或检验值,并返回布尔值 TRUE 或 FALSE 的表达式。 条件可包括比较运算符、常数、与符号并置运算符、引用表达式和通配符。您可以使用通配符来匹配表达式中的任何单个字符或多个字符。您可以使用的通配符包括 ?(问号)、*(星号)以及 ~(波浪号)。若要查找有关通配符的更多信息,请打开应用程序中的“帮助”菜单,然后在搜索栏输入“通配符”。

待求和的值: 可选集合,含有要进行求和的值。 待求和的值可以包含数字值、日期/时间值或持续时间值。应该与待检验的值的大小相同。

注释

如果忽略待求和的值,默认值将为待检验的值。

尽管待检验的值可以包含任何值,但通常包含的值全都应该属于同一值类型。

如果忽略待求和的值,待检验的值通常仅含有数字或持续时间值。

示例

假设表格如下:

=SUMIF(A1:A5, “<5”) 得出 10,因为 1、2、3 和 4(条件的值小于 5,包含在待检验的值的范围 A1:A5 内)的和是 10。

=SUMIF(A1:A5, “<5”, B1:B5) 得出 100,因为 10、20、30 和 40(A 列中小于 5 的值在 B 列(待求和的值 是 B1:B5)中所对应的值)的总和是 100。

=SUMIF(D1:E3, “=c”, A3:B5) 得出 84,因为与待检验的值中等于“c”的单元格(单元格 E1、D2 和 E3)对应的待求和的值中的单元格(单元格 B3、A4 和 B5)包含 30、4 和 50,总和为 84。

=SUMIF(A1:D5, 1) 或 =SUMIF(A1:D5, SUM(1)) 各得出 2,即范围内所有出现的 1 的总和。

   


COUNTIF 函数得出某个集合内满足给定条件的单元格的个数。

COUNTIF(待检验阵列, 条件)

待检验阵列: 集合,包含要测试的值。 待检验阵列可以包含任何值。

条件: 比较或检验值,并返回布尔值 TRUE 或 FALSE 的表达式。 条件可包括比较运算符、常数、与符号并置运算符、引用表达式和通配符。您可以使用通配符来匹配表达式中的任何单个字符或多个字符。您可以使用的通配符包括 ?(问号)、*(星号)以及 ~(波浪号)。若要查找有关通配符的更多信息,请打开应用程序中的“帮助”菜单,然后在搜索栏输入“通配符”。

注释

每个待检验阵列值都要与条件进行比较。如果某值满足条件测试,则它将包括在计数中。 

示例

以下表格中的信息没什么意义,但能说明包括在结果中的 COUNTIF 参数的参数类型。

假设表格如下:

    

=COUNTIF(A1:D1, “>0”) 得出 4,因为此集合内所有单元格中的值都大于 0。

=COUNTIF(A3:D3, “>=100”) 得出 3,因为比较时三个数字全都大于或等于 100,且文本值被忽略。

=COUNTIF(A1:D5, “=ipsum”) 得出 1,因为文本字符串“ipsum”在该范围引用的集合内出现一次。

=COUNTIF(A1:D5, “=*t”) 得出 2,因为以字母“t”结尾的字符串在该范围引用的集合内出现两次。

   

示例——调查结果

本示例汇总了统计函数中使用的举例说明。它基于假设的调查。这项调查很短(只有 5 个问题)且接受调查者非常有限 (10)。应该以等级 1 到 5 回答每个问题(可能范围从“从不”到“总是”),也可以不回答问题。每个调查都先编号再邮寄。下表显示了结果。回答超出范围(错误)或未回答的问题在表格中使用空白单元格表示。

   


   

为了举例说明部分函数,假定字母前缀中包括调查控制编号,且数值范围是 A–E,而非 1–5。那么表格将如下:

   


使用此表格中的数据和部分可用统计函数,可以收集有关调查结果的信息。请记住,本示例故意设为小型,以便可让结果比较明显。但是,如果具有 50、100 或更多接受调查者,且可能具有很多问题,则结果将不明显。

   

函数和参数

结果描述

=CORREL(B2:B11, C2:C11)

   

使用线性回归分析确定问题 1 和问题 2 之间的相关性。相关性可衡量两个变量(此示例中是指调查问题的答案)一起变化的程度。这具体取决于问题:如果被调查者对问题 1 的回答值比问题 1 的平均值高(或低),则被调查者对问题 2 的回答值是否也比问题 2 的平均值高(或低)?在此示例中,回答不明显相关 (-0.1732)

   

=COUNT(A2:A11) 或 =COUNTA(A2:A11)

   

确定返回的调查总数 (10)。请注意,如果调查控制标识符不是数值,则需要使用 COUNTA,而非 COUNT。

   

=COUNT(B2:B11) 或 =COUNTA(B2:B11)

   

确定第一个问题 (9) 的答案总数。通过跨行扩展此公式,可以确定每个问题的答案总数。由于所有数据都是数值,因此 COUNTA 得出的结果相同。但是,如果调查使用 A-E,而非 1-5,将需要使用 COUNTA 来记录结果。

   

=COUNTBLANK(B2:B11)

   

确定空单元格(表示无效回答或无回答)的数量。如果跨行扩展此公式,则将发现问题 3(D 列)具有 3 个无效或未回答的答案。这可能会让您在调查中查看此问题,了解措辞是否有争议或较差,因为其他问题的错误或未回答答案都没有超过 1 个。

   

=COUNTIF(B2:B11, “=5”)

   

确定为特定问题(此示例中是问题 1)给出等级 5 的被调查者人数。如果跨行扩展此公式,将了解到仅问题 1 和 4 是任何被调查者均给出了问题答案 5。如果调查使用 A-E 范围,将使用 =COUNTIF(B2:B11, “=E”)。

   

=COVAR(B2:B11, C2:C11)

   

确定问题 1 和问题 2 的协方差。协方差可衡量两个变量(此示例中是指调查问题的答案)一起变化的程度。这具体取决于问题:如果被调查者对问题 1 的回答值比问题 1 的平均值高(或低),则被调查者对问题 2 的回答值是否也比问题 2 的平均值高(或低)?

注:COVAR 不会使用数值范围 A–E 处理表格,因为它需要数值参数。

   

=STDEV(B2:B11) 或 =STDEVP(B2:B11)

   

确定问题 1 回答的标准偏差(离差的一种度量)。如果跨行扩展此公式,将发现问题 3 的回答具有最高标准偏差。如果结果表示被调查者总体的回答,而不是某个人的回答,则使用 STDEVP,而不是 STDEV。请注意,STDEV 是 VAR 的平方根。

   

=VAR(B2:B11) 或 =VARP(B2:B11)

   

确定问题 1 回答的方差(离差的一种度量)。如果跨行扩展此公式,将发现问题 5 的回答具有最低方差。如果结果表示被调查者总体的回答,而不是某个人的回答,则使用 VARP,而不是 VAR。请注意,VAR 是 STDEV 的平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8-29
部门右边插一列,第一行输入公式:A1&B1,下拉所有格,然后以此列进行筛选即可。事后删除此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8-29
请插入数据透视表进行选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