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春:书法里的哪些误区一旦解决,可能会有一个突破吗?

如题所述

中国书法协会创始人之一的书法大家杨再春先生也言,学习书法要先解决一些误区,这些问题解决了,那你的书法水平才有可能得以突破。而杨再春先生所言的误区是什么?即书法到底“写什么”,“怎么写”和“如何写”。

误区一:练字应该写什么,应写汉魏隶书

黄庭坚曾言:“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这与杨再春先生的观念不谋而合,即学习书法无非就是从临摹大家之作开始,可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书法各有千秋,到底临摹哪一个时期的书法,哪一位大家的作品较为合适呢?现如今不论是传统学校的教育,还是社会上的教学,都以推崇“颜柳”的书法楷书为第一,认为从工工整整、规规矩矩的楷书入手最为适宜。

杨再春先生最初也是如此,他说 :所谓“楷,即模范也”,就是能够作为标杆性的书法,那就不能只是狭隘的定义为“楷,就是楷书”。

楷书

秦朝时期的小篆,为全国通行的文字,那就同样的可以称其为“楷”,汉代的隶书亦是如此。因此,从广义上来说,“楷书”是每一个朝代都具备的书法形式。而杨再春先生也奉行“楷书”为练习书法之最,起初他也经常在闲暇之余就借来老师的自行车,骑车去到博物馆去临摹那些展览着的书法大家的作品 ,明清两代的书法作品他都临摹过。

去的次数多了,便在博物馆与黄高汉结识,经黄高汉的牵线搭桥,杨再春先生师从郑诵先,开启了他所热爱的书法之路。

在中国书法协会还没有诞生的年代,特殊时期前,曾有过“中国书法研究社”,而杨再春的老师郑诵先就是该社的社长,所以其师父郑诵先对书法研究的造诣可见一斑。当杨再春先生把自己临摹了多日的颜真卿的《多宝塔》呈上给师父过目时,老师寥寥几眼看过之后放在一旁,反问他:“你为什么要倒着写?”杨再春先生一头雾水,自己都是按照顺序来临摹的,不知老师所问何意。

当老师提点他,让他想一想中国书法历史的发展与演变进程时,他才恍然大悟,中国的汉字从甲骨文伊始,楷书位列末端,老师所言的意思是他临摹的楷书是汉字演变后的定型,是最难的那一部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