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乃铨主要经历

如题所述


林乃铨
林乃铨,博士,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常委、农工党福建农林大学总支主委;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常务理事、福建农林大学分会副会长;福建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动物分类学报》、《武夷科学》、《华东昆虫学报》和《福建昆虫志》编委。
中文名:林乃铨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中国福建
职业:生物学家
毕业院校:意大利天主教圣心大学农学院
代表作品:《动物分类学报》《武夷科学》《华东昆虫学报》《福建昆虫志》
个人简介
林乃铨,博士,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常委、农工党福建农林大学总支主委;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常务理事、福建农林大学分会副会长;福建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动物分类学报》、《武夷科学》、《华东昆虫学报》和《福建昆虫志》编委。长期从事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的教学与科研,重点研究害虫卵寄生蜂的区系分类和开发应用、茶果害虫的综合治理等。先后主持(或参加)省、国家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27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和《中国赤眼蜂分类》专著1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和优秀论文(著)奖9项。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1995年赴意大利天主教圣心大学农学院进修访问。在理论研究上,已使我国赤眼蜂、缨小蜂等卵寄生蜂资源的区系分类研究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独立完成的“中国赤眼蜂系统分类研究”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应用研究方面,对茶果害虫的综合治理和生物防治也取得了显著效果。特别是在福建省荔枝、龙眼产区推广应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和在福建省茶区开展茶树害虫综合治理等,取得了极其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主持完成的“茶树病虫综合治理及其多媒体数据库研制”获2001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获福建农业大学优秀教师称号;1992年、1999年先后获农工党福建省先进个人称号2次。
教学剪影
校农工党总支副主任、植保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林乃铨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常务理事、农林大学分会副会长;福建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
林乃铨教授重视本科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治学严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重视科研成果融入本科教学内容,及时使最新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注重本科生三种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循序渐进;有信心、有毅力、持之以恒;有效率、有质量,勇于创新。先后培养了50多名本科生,已有10多名考上国内外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在本科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取得较好成绩。
林乃铨教授在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方面。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国赤眼蜂资源的区系分类及保护利用研究”、“中国缨小蜂区系分类及系统发育分析”、“赤眼蜂科系统分类与分子系统学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国缨小蜂科系统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以及“中国赤眼蜂系统分类研究”(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成果,已分别融入植保本科生的《害虫生物防治》课有关章节的讲授内容中。主持完成的省教委项目“荔蝽卵寄生蜂资源的调查与应用研究”、省农委推广项目“应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省财政项目“平腹小蜂人造寄主卵的研制”等成果,已分别融入植保本科生的《害虫生物防治》课有关章节的讲授内容中。主持完成的省科委项目“茶树害虫的科学治理”、省跨越计划项目“生态茶园与茶树害虫科学治理”等成果,已分别融入植保本科生的《植保专题》“生态茶园与茶树害虫科学治理”的讲授内容中。
教学课程
《害虫生物防治》(以虫治虫部分),植保本科生课程;《昆虫分类学》,昆虫学硕士生课程;
《害虫天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昆虫学博士生课程。
研究方向
害虫综合治理、生物防治、寄生蜂分类。
再次当选省人大代表
2008年经第十届省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确认,郑金贵校长、林乃铨教授当选第十一届省人大代表。据悉,第十一届省人大代表共有553人,由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宁德市人民代表大会和驻闽部队有关军人代表大会等18个选举单位分别选举产生。郑金贵校长、林乃铨教授是由宁德、龙岩市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产生的。
橄榄病虫的监测与治理
林乃铨对橄榄病虫的研究分析,提出了有效的治理方案,对橄榄种植的推广及效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橄榄是福建的特色水果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针对橄榄病虫研究基础薄弱的现状,福建农林大学(1999-2002)在闽清、闽侯等橄榄主产区对常见病虫及其天敌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共发现真菌性病害13种,病原线虫7属9种,害虫8目37科66种、肉食性天敌9目29科60种、虫生病原真菌2种。其中:12种真菌病害、7种病原线虫、43种害虫和44种天敌均为橄榄上首次记录。同时,还研究了橄榄昆虫群落结构和数量动态,探明了星室木虱、枯叶蛾、皮细蛾,卷叶蛾等橄榄主要害虫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和消长规律,分析了有关环境因子对害虫的影响,首次制定了综合治理策略和病虫周年管理措施等等。
2003年3月,福建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其进行鉴定,认为:对多数橄榄病虫及其天敌种类鉴定均属首次报道,填补了我国橄榄病虫及其天敌种类研究的空白;提出的综合治理策略和周年管理措施等具有实用价值。其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橄榄病虫及其天敌种类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登记号:福建科成登字20030361)。1999年以来,已在闽清、闽侯主产区建立示范基地5533多hm2,直接增收节支的经济效益已达3950多万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极其显著。另外,还在福州、莆田、福安等地橄榄园示范推广,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既有学术理论意义,又有生产实用价值,在福建省乃至于南方橄榄产区都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建议提高研究生生活费标准
在福州召开的福建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一些来自福建省高校的代表说,目前全国统一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生活费标准过低,甚至达不到一些地区城市生活最低保障线,直接导致许多研究生不能安心正常学习、研究。他们建议政府财政能够适当提高研究生生活费标准。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的郑金贵、林乃铨等代表反映说,目前,福建
近日在福州召开的福建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一些来自福建省高校的代表说,目前全国统一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生活费标准过低,甚至达不到一些地区城市生活最低保障线,直接导致许多研究生不能安心正常学习、研究。他们建议政府财政能够适当提高研究生生活费标准。
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的郑金贵、林乃铨等代表反映说,目前,福建省研究生的生活费实行全国统一标准。其中脱产博士生的生活费标准为每人每月292元,比福州市城镇居民每月290元/人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仅高出2元,脱产硕士生的生活费标准为每人每月252元,低于福州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
他们说,脱产研究生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仅靠财政拨给的生活费是远远不够的,这直接导致了部分研究生不能专心学习和研究。特别是在物价不同程度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学生的生活费明显增加,给低收入家庭的博士生、硕士生生活带来很大困难。
这些代表说,目前福建省的研究生规模达2.96万人,其中博士生0.35万人。尽管各高校通过提供助教、助研等勤工助学岗位,以及实行导师资助制度等多种方式,努力增加研究生的生活补贴,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但不平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他们建议政府和财政部门能够适当提高博士生、硕士生生活费标准,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和研究。
科研项目
1.中国赤眼蜂资源的区系分类及保护利用研究。国家自然基金,1990—1992,主持者;
2.应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省农委推广项目,1992—1993,主持者;
3.平腹小蜂人造寄主卵的研制。省财政项目,1996—1999,主持者;
4.中国缨小蜂区系分类及系统发育分析。国家自然基金,1997—1999,主持者;
5.卵寄生蜂的开发与应用。国家教委项目,1997—1999,主持者;
6.茶树害虫的科学治理。省科委项目,1997—1999,主持者;
7.橄榄病虫及其天敌的区系分布与持续控制。省基金项目,1998—2000,主持者;
8.拟隐脉叶蝉的天敌资源及其生物防治研究。美国农部合作项目,1999—2001,参加者;
9.橄榄病虫的种群动态监测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省科委项目,1999—2002,主持者;
10.平腹小蜂产卵利它素的开发与生物测定。省教委项目,1999—2002,主持者;
11.闽北地区新引种果树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研究。省科技厅项目,2001—2004,参加者;
12.茶树病虫综合治理及其多媒体数据库研制。省跨越计划项目,2002—2004,主持者;
13.赤眼蜂科系统分类与分子系统学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03—2006,主持者;
14.山地果园害虫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省科技厅项目,2003—2006,主持者;
15.中国缨小蜂科系统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03—2006,主持者。
获奖科研成果
1.1991,“赤眼蜂分类研究,I.福建赤眼蜂属种类记述”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2.1995,《中国赤眼蜂分类》(专著)获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3.1995,“赤眼蜂一新属五新种记述”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4.1997,“中国赤眼蜂系统分类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5.1998,“环索赤眼蜂属和窄翅赤眼蜂属三新种记述及一新族建立”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6.2000,“茶树病虫综合治理及其多媒体数据库研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代表性论著
1.《中国赤眼蜂分类》(专著,58万字),1994,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v+366页。
2.FirstrecordofOmyomymar(Hym.Mymaridae)fromChina,withdescriptionsof3newspecies.Proc.Ent.Soc.Wash.,1996,vol.98(2):301-307.
3.AnewspeciesofPseudanaphes(Hym.Mymaridae)fromChina.(中国宽翅缨小蜂属一新种记述),WuyiSci.J.,1997,vol.13:98-100.
4.AnagrusHaliday(Hym.Mymaridae)ofChina,withdescriptionsofsomenewspecies.Ann.Ent.Soc.Amer.,1998,vol.91(2):108-133.
5.1999,WorldreviewoftheCamptopteragroupofgenera(Hym.Mymaridae).Proc.Ent.Soc.Ontario,1999,vol.130:21-65.
6.赤眼蜂科的分类系统与系统发育分析。《昆虫分类区系研究》(中国昆虫学会第五届全国昆虫分类区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中国农业出版社,278-287。
7.RecentAdvancesoftheSystematicsandUtilizationofMymaridaefromChina.Presentedforthe“InternationalSyposiumofParasiticHymenoptera:TaxonomyandBiologicalControl”.14-17,May,2001,Koszeg,Hungary.
8.AnewspeciesofHispidophilaanddescriptionofthefemaleofUfensrimatus(Hym.:Trichogrammatidae),parasitoidsofSophonialeafhoppers(Hom.:Cicadellidae).动物分类学报,2002,vol.27(2):347-350.
9.Biologicalcontroloflitchistink-bug,Tessaratomapapipposa(Hem.:Pentatomidae),byusingAnastatussp.(Hym.:Eupelmidae)inChina.Presentedforthe5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Hymenopterists”,2002,July22-26,Beijing,China.
10.福建赤眼蜂、缨小蜂种类.《福建昆虫志》第七卷,2003,P.623-713.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