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孔子借做人的智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据《左传》记载,昭公二十年:  “卫齐豹杀孟絷,宗鲁死之,琴张将往吊。仲尼曰:‘齐豹之盗而孟絷之贼,女何吊焉?’”

翻译成白话意思就是说: 鲁昭公二十年,卫国的齐豹杀了孟絷,孟絷是鲁国的宗亲,孟絷死了,鲁国孟家的人都很悲痛,孔子的弟子琴张也与孟家沾亲带故,也想跟着孟家人去吊唁孟絷。 孔子对琴张说:“齐豹是个强盗,而孟絷是个贼,他们之间的事关你什么事呢?你去干什么?不要去!”  琴张听了孔子的话,因此就不去了。

读到这里,想必很多人会有疑惑——一向重视礼仪的孔子,此时怎么会这么寡情呢?人家都死了,还不让自己的学生去吊丧,总有点说不过去。

事实上,孔子这样做,和他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孔子虽然尊崇礼仪,但是他一贯主张理比礼更大。本来琴张吊孟絷是为礼,但孟絷为人实在差劲,不值得一吊,因此俗礼就应免了。我们须知孔子讲的礼不是俗礼,是有原则的,是讲理的。

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人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明明知道对方人品不堪,但是碍于面子,抑或碍于亲友、同学关系等等,不得不虚与委蛇。以此,不但劳心劳力,结果也常常是好心没好报,农夫和蛇的故事一再上演。

孔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不要瞎掺和,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是一路人,根本走不到一块。遇到琴张这样的情况,宁可被别人误解,也要与对方远离,免得沾了一身泥水,甚至被对方反噬。

人生天地间,造福社会的同时,也要自己活得个自在,不应为世俗的礼仪和他人的看法羁绊住,否则,就是活得不真实了,实在无趣。孔子阻止琴张去吊丧,其实是要他回到自身,回到他这个独立自主的“人”上,而不要成为社会礼仪掌控的工具。

谁说儒家只注重人与人之间礼仪,不注重个人性情的?此事上,孔子的表现和老庄如出一辙,孔子同样追求个人性灵的自由解放,回归自我。

孔子在此事上还有一层意思。我们发爱心,施仁义得有个度, 就身边力所能及的范围行仁义,这样才是真正的仁义。 反之,如果一个人满口普度众生,其言也许可嘉,但是,须知事情说得太大,必不真实;同样,事情拉扯太远,必是空谈。《圣经·传道书》上也说:“不要行义过分,也不要过于自逞智慧,何必自取败亡呢?”

不要瞎掺合;道不同不相为谋,做真实的自己;力所能及行仁义,不要勉强,我想,以上三点就是孔子在此事中教导给我们做人处事的智慧,你觉得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