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与粮食生产有关的词有

如题所述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璀璨历史长河中,粮食生产一直是重中之重,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文言文中,蕴藏着丰富与粮食生产相关的词语,反映了古人对农业的重视和生产水平的进步。
田畴农耕,沃野千顷
田畴指农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畴意为耕地,引申为田地。农耕则是指农业耕作,是人们从土地中获得粮食的根本手段。沃野形容肥沃辽阔的原野,是理想的粮食产地。千顷代表土地面积广阔,展现出粮食生产的规模和丰收景象。
耕作之法,五谷丰登
耕作包含了播种、锄*、施肥、灌溉等多种农业劳动。五谷泛指稻、黍、稷、麦和豆,代表粮食作物。丰登形容粮食收成好,仓廪充足。古人总结出许多耕作之法,如深耕细作、适时播种、施肥灌溉等,这些方法有效提高了粮食产量。
农具农事,辛勤劳作
农具是粮食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如犁、耙、锄、镰刀等。农事指农业生产活动,包括耕种、收获、储藏等。古人发明创造了各种农具,极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而辛勤劳作则凸显了农民耕作的辛苦与付出。
仓廪盈余,国富民强
仓廪是存放粮食的仓库。盈余指粮食充足。国富民强是国家富裕、人民生活富足的状态。粮食生产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仓廪充盈则国力强盛,百姓丰衣足食。古人十分重视粮食储备,采取了常平仓、义仓等措施,以防备饥荒和保障民生。
赋役税收,民生要务
赋役是古代国家的征收制度,包括劳役和税收。民生指百姓的生活。粮食是民生的基础,国家通过赋役税收来保证粮食生产和民生稳定。均田制、租庸调制等制度,体现了古人对粮食生产和民生保障的重视。
丰年灾荒,物价调控
丰年指粮食丰收。灾荒指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欠收。物价调控是指国家通过各种措施来稳定粮食价格。常平仓在丰年收购粮食,在灾荒时平价出售,以调节市场供需和粮价。这些措施有助于保障民生,防止粮食价格暴涨暴跌。
结 语
文言文中与粮食生产相关的词语,不仅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农业历史,更反映了古人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和高超的生产水平。这些词语不仅是语言的瑰宝,更是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18

粮食: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周礼·地官·廪人》:“凡邦有会同师役之事,则治其粮与其食。”郑玄注:“行道粮,谓糒也;止居曰食,谓米也。”《左传·襄公八年》:“楚师辽远,粮食将尽。”《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袁绍)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内中单表西洞庭有个富家,姓高名赞,少年惯走湖广,贩卖粮食。”

粮:形声字,从米量声。本义旅行用的干粮;行军作战用的军粮。后泛指可吃的谷类、豆类等。

食:会意。从饣皂饣声。本义饭、饭食。后亦指粮食。《战国策·西周策》:“籍兵乞食于西周。”注:“粮也。”《史记·货殖列传》:“食太阴在卯穰。”索隐:“谓谷也。”《汉书·食货志》:“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唐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三国志·诸葛亮传》:“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五谷:古书中一般指稻、菽、稷、麦、豆。后泛指粮食。具体所指不一。《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赵歧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楚辞·大招》:“五谷六仞。”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王冰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苏悉地羯啰经》卷中:“五谷谓大麦、小麦、稻谷、大豆、胡麻。”后以五谷为谷物的通称,不一定限于五种。

谷:通“谷”。庄稼和粮食的总称;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谷,百谷之总名。从禾谷声。百谷者,稻粱菽各二十;蔬果助谷各二十也。”《尚书·太古誓》:“五至,以谷俱来。”郑注:“盖牟麦也。”《诗经·豳风·七月》:“亟(同“急”)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颜仁郁《农家》:“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又:(1)粟的北方俗称。如谷草。(2)即稻谷。未脱壳的水稻的子实.

稻:形声字,从禾舀(yǎo)声。本义水稻。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在温暖气候下广泛栽培,种子用作人类主食,谷壳和其他副产品可饲养家畜,稻秆用来造纸。分水稻和旱稻,通常指水稻。子实叫谷子,碾制去壳后叫大米。有糯稻、粳稻、籼稻之分。古以粘者为稻,不粘者为粳。《周礼·职方氏》:“其谷宜稻。”《诗经·小雅·白华》:“浸彼稻田。”

稻谷:没有去壳的稻的子实。《北史·卢文伟传》:“文伟积稻谷于范阳城。时经荒俭,多所振赡,弥为乡里所归。”宋岳飞《申省条画合行事件札子》:“泰州全藉兴化县在水乡多收稻谷,以赡兵卒。”

菽:豆类的总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按,象戴种而出之形,下其根也。一,地也。指事。《汉书·五行志》:“菽草之难杀者也。”“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

稷:形声字,从禾畟(cè)声。表示与农作物有关。本义稷谷。植物名,我国古老的食用作物,即粟。一说为不粘的黍。又说为高粱。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稷,齌也。五谷之长。”《尔雅·释草》注:“稷,粟也。”《广雅疏证》:“稷,今人谓之高粱。”《国语·晋语》:“黍稷无成。”注:“粱也。”按,千谷粟三者为黍,稷稻梁之大名。梁则今小米子之大而不黏者,与稷别。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引申为庄稼和粮食的总称。《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晋陶潜《桃花源诗》:“桑竹垂余荫,菽稷时时艺。”

麦:形声字,甲骨文字形。从攵(zhí)来声。“麦”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麦子。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子实主要作粮食或作精饲料、酿酒、制饴糖。秆可作编织或造纸原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麦,芒谷。”《诗经·鄘风·桑中》:“爰采麦矣。”《诗经·鄘风·载驰》:“芃芃其麦。”明袁宏道《满井游记》:“麦田浅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野有麦场。”

豆:假借为“菽”,豆类植物的总称。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豆》:“四月时雨降,可种大小豆”

麻: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麻布。麻衣。麻袋。麻绳。麻纺。又指“芝麻”。

黍:形声字,从禾雨省声。本义植物名。亦称“稷”“糜子”。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黍,禾属而黏者也。”按,今北方谓之黄米。《诗经·魏风·硕鼠》:“无食我黍。”《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礼记·月令》:“天子乃以雏尝黍。”注:“黍火谷。”《礼记·曲礼》:“黍白芗合。”又指糜稷一类草本植物。宋王安石《后元丰行》:“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粳米:粳稻碾出的米。《南史·徐孝克传》:“(徐孝克)家道壁立,所生母患,欲粳米为粥,不能常办。”《红楼梦》第42回:“这一个里头装了两斗御田粳米,熬粥是难得的。”

小豆:赤豆、赤小豆。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小豆》:“小豆大率用麦底,然恐小晚,有地者常须兼留。”宋苏轼《仇池笔记·二红饭》:“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馀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宋惠洪《豆粥》诗:“出碓新秔明玉粒,落丛小豆枫叶赤。”

大豆:一年生草本植物,花白或紫色,有根瘤,豆荚有毛。种子可食用,亦可榨油。亦以称这种植物的种子。

黄黍:黍的一种,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北方谓之黄米。晋崔豹《古今注·草木》:“禾之黏者为黍,亦谓之穄,亦曰黄黍。”晋郭义恭《广志》:“大黑黍,或云秬黍,有温屯、……”亦称“稷”“糜子”。

大麦:

(1)又名牟麦,元麦。禾本科植物。一、二年生草本。叶子宽条形,子实的外壳有长芒。麦粒可食。麦芽可制啤酒和饴糖,麦杆可编草帽或其它用品。《吕氏春秋·任地》:“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

(2)指这种植物的子实。《后汉书·酷吏传·董宣》:“年七十,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惟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小麦: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中空,叶片长披针形,子实椭圆形,腹面有沟。子实供制面粉,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播种时期的不同有春小麦、冬小麦等。又指这种植物的子实。

胡麻:即“芝麻”。东印度群岛的一种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其花主要为蔷薇红色或白色。亦称“芝麻”“脂麻”。相传汉张骞得其种于西域,故名。《神农本草经》卷一:“胡麻,一名巨胜。”晋葛洪《抱朴子·仙药》:“巨胜一名胡麻,饵服之不老,耐风湿补衰老也。”《晋书·殷仲堪传》:“城内大饥,以胡麻为廪。”《南史·刘虬传》:“罢官归家静处,常服鹿皮袷,断谷,饵术及胡麻。”唐王维《送孙秀才》诗:“山中无鲁酒,松下饭胡麻。”唐葛鸦儿《怀良人》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不见归。”按,芝麻一名脂麻。据今人研究,脂麻是我国原生植物,原产地在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一带。参阅李璠《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第二章。

粱:形声字,从米梁省声。本义植物名,古代指粟的优良品种,子实也称粱,为细粮。又指高粱。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粱,米名也。”按,即粟也,穈也。芑也。今小米之大而不黏者,其细而粘者谓之秫,古舂粟之率,自粝至于侍御皆言粱也。《三苍》:“粱,好粟也。”《礼记·曲礼》:“粱曰芗萁。又,大夫不食粱。”注:“加食也。”《国语·晋语》:“夫膏粱之性难正也。”注:“食之精者。”《诗经·小雅·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

黄粱:是一种粟米,原产中国北方,是古代黄河流域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又称黄米、糜子、夏小米、黄小米,有糯质和非糯质之别,糯质黍多作以醇酒,非糯质黍,称为穄,以食用为主。黄粱、小米同出北方,但与小米为不同作物。在《别录》《本草再新》等书籍中有记载。

菜:形声字,从艸采声。上古时期,菜只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到了中古以后,菜就包括内类、蛋类及其熟食在内了。本义蔬菜。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菜,草之可食者。”《礼记·学记》:“皮弁祭菜。”注:“芹藻之属。”《礼记·月令》:“习舞释菜。”《仪礼·士昏礼》:“乃奠菜。”《荀子·富国》:“古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孙叔敖相楚,栈车牝马,粝饼菜羹。”

蔬:形声字,从艸疏声。本义蔬菜;可做菜吃的植物(多属草本)。《说文新附》:“蔬,菜也。”先秦无“蔬”字,用“疏”表示。“蔬”是汉魏间字。《小尔雅》:“菜谓之蔬。”《论语》:“饭疏食。”孔注:“菜食也。”《国语·鲁语》:“能植百谷百蔬。”《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令发五苑之蓏、蔬、枣、栗,足以活民。”《周礼·太宰》:“八曰臣妾,聚敛疏材。”注:“疏材,百草根实可食者。”《明史·海瑞传》:“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刍:象形兼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又(手)从草表示以手取草。俗作刍。本义割草。又指:(1)喂牲畜的草。《左传·僖公二十九年》:“馈之刍米。”《庄子·列御寇》:“食以刍叔。”《资治通鉴》:“民争负薪刍助之。”《宋史》:“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穰:形声字,从禾襄(xiāng)声。本义禾茎中白色柔软的部分。也指瓜果的肉。又指:(1)丰收。《韩非子·五蠹》:“穰岁之秋。”汉贾谊《论积贮疏》:“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2)泛指黍稷稻麦等植物的杆茎。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烧黍穰。”(3)饱满的稻粒。

稼穑:农事的总称。春耕为稼,秋收为穑,即播种与收获。泛指农业劳动。《尚书·洪范》:“士爰稼穑。”《汉书·高后纪赞》:“天下晏然,民务稼穑。”

(1)耕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尚书·无逸》:“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史记·货殖列传》:“好稼穑,殖五谷。”唐薛存诚《膏泽多丰年》诗:“候时勤稼穑,击壤乐农功。”

(2)指农作物;庄稼。《诗经·大雅·桑柔》:“降此蟊贼,稼穑卒痒。”朱熹集传:“又降此蟊贼,则我之稼穑又病,而不得以代食矣。”唐储光羲《晚次东亭献郑州宋使君文》诗:“林晚鸟雀噪,田秋稼穑黄。”

稼:形声字,从禾家声。本义种植五谷。《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山海经·大荒南经》:“巫载民不稼不穑食也。”《仪礼·少牢礼》:“宜稼于田。”《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又:(1)从事农业生产。《荀子·解蔽》:“好稼者众矣。”(2)禾所结的果实.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稼,禾之秀实为稼,茎节为禾。”朱骏声曰:“在野曰稼。”《诗经·豳风·七月》:“九月筑城圃,十月纳禾稼。”《周礼·遂大夫》:“简稼器。”(3)谷物;庄稼。《吕氏春秋》:“稼生于野,而藏于仓。”唐王维《宿郑州》:“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唐李朝威《柳毅传》:“伤稼乎?”宋沈括《梦溪笔谈》:“一亩之稼。”清郑燮《喜雨》:“共说今年秋稼好,碧湖红稻鲤鱼肥。”

穑:形声字,从禾啬(sè)声。声符有表意作用,见前。本义收获谷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穑,谷可收曰穑。”按,穑即啬之后出字。《尚书·洪范》:“土爰稼穑。”王肃注:“种之曰稼,敛之曰穑。”《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又引申:(1)收获的谷物。《诗经·小雅·信南山》:“曾孙之穑,以为酒食。”(2)谷类植物的穗。《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所艺禾穑特大。”《天工开物》:“凡苗吐穑之后,暮夜鬼火游烧,此六灾也。”

耕:形声字,从耒(lěi)井声。从“耒”表示与耕作有关。本义犁田;翻松田土。《正字通》:“耕,治田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耕,犁也。从耒井声。一曰古者井田,谓从井会意。”按,人耕曰耕,牛耕曰犁。《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山海经·海内经》:“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孟子·梁惠王上》:“深耕易耨。”《乐府诗集·陌上桑》:“耕者忘其犁。”《齐民要术·耕田》:“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犁欲廉。”又指种田;播种。《商君书·慎法》:“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孟子·公孙丑上》:“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刈: 本作乂,形声字,从刀乂(yì)声。本作“乂”。本义割草。后指收割庄稼。《广雅》:“刈,断也。又,杀也。”《诗经·周南·葛覃》:“是刈是濩。”鲍照《代东武呤》:“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

获:形声字,从犬蒦(huó)声。按甲骨文从隹从又,表示捕鸟在手。本义猎得禽兽。

获,形声字,从禾蒦(huó)声。本义收割庄稼。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获,刈谷也。”《易经·无妄》:“不耕获。”《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大雅·生民》:“是获是亩。《诗经·周颂·载芟》:“载获济济。”《国语·吴语》:“以岁之不获也。”《荀子·富国》:“一岁而再获之。”《礼记·儒行》:“儒有不陨获于贫贱。”明徐光启《甘薯疏序》:“耕获菑畲,时时利赖其用。”

树:形声字,从木尌(shù)声。本义栽树。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树,生植之总名。”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国语·晋语》:“夫坚树在始。”注:“树木也。”《周礼·中庸》:“地道敏树。”注:“谓殖草木也。”《周礼·大司徒》:“二曰树艺。”《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又泛指种植。《广雅》:“树,种也。”《孟子·滕文公下》:“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艺: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左上是“木”表植物,右边是人用双手操作。又写成“埶”,从坴(lù)土块,从丮(jí)拿。后繁化为“艺”。“艺”从“帅”乙声。本义种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艺,种也。”《诗经·齐风·南山》:“艺麻之如何?衡从其亩。”《诗经·唐风·鸨羽》:“不能艺稷黍。”《左传·昭公十六年》:“艺山林也。”《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以艺粟菽。”清张廷玉《明史》:“艺蔬自给。”

熟: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长成,又特指庄稼可收割或有收成。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煖燠孰多》:“天之道出阳为煖以生之,出阴为清以成之,是故非薰也不能有育,非薰也不能有熟,岁之精也。”

垦:形声字,从土(kěn)声。本义翻土;开垦。《说文新附》:“垦,耕也。”《广雅·释地》:“垦,耕也。”《国语·周语上》:“土不备垦。”《列子·汤问》:“叩石垦壤。”

饥馑:灾荒;庄稼收成很差或颗粒无收。《诗经·小雅·云汉》:“天降丧乱,饥馑降臻。”《史记·货殖列传》:“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宋苏轼《送孙勉》诗:“是时累饥馑,尝苦盗贼变。”宋司马光《苦雨》诗:“连年困饥馑,此际庶和熟。”

饥:形声字,从食几(jī)声。本义荒年;五谷无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饥,谷不熟为饥。”《墨子·七患》:“五谷不熟谓之饥。”《诗经·小雅·雨无止》:“降丧饥馑。”《孟子·梁惠王下》:“凶年饥发,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淮南子·天文》:“四时不出,天下大饥。”《汉书·翼奉传》:“今山东饥馑,人庶相食。”

馑:形声字,从食堇(qín)声。本义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馑,蔬不熟曰馑。”《尔雅·释天》李注:“可食之菜,皆不熟为馑。”唐白居易《除李逊京兆尹制》:“或纷扰之际,或荒馑之余;威惠所加,罔不和辑。”又指谷物欠收。《墨子·七患》:“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