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成白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9

1. 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茹太素,泽州人。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三年的时候乡试中了举人。上书给皇帝,甚是符合皇帝的意思。于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到了(洪武)六年擢升为四川按察司,以公正得体而著称。

(洪武)七年五月又被任命为刑部侍郎,上书给皇帝说:“从中书省到内外各个部门,都是由御史和按察使检举揭发,但是御史却没有核定考察,应该叫他们也一并考核检查。磨勘司的官员人数太少,难以胜任查察天下钱粮的人物,应该增加几个,各自分工。在外其他省份,凡是讨论军民事物而没有合适结果的导致拖延的,请叫按察司的人员纠正。”皇帝听从了他的全部意见。

第二年,因为受到连累而降职为刑部主事。上书给皇帝的时事评论累计有万言之多。太祖叫中书令王敏朗诵给他听,其中有说:“有才能的人,这么多年幸存下来的一百个当中没有一二个。现在任命的都是一些迂腐庸俗的官吏。”言语中有很多顶撞的话语。皇帝很恼火,叫来太素当面责问,在朝上打他板子。第二天晚上,又在宫中教人给他诵读(太素的上书),总结出可行的意见四条。感慨地说:“做皇帝难,做臣子的也不容易。我要求有话直说,是希望能够直切事情要害。文辞太多,往往就容易混淆听闻。太素要说的,其实五百多句就可以了。”

于是命令中书置顶奏对的格式,直接陈述得失,不要繁文缛节。采纳太素奏疏中可以施行的意见,让各部门去实施。皇帝亲自为其作序,颁布告示天下。

洪武十年,和一同做官的曾秉正先后任命为参政,但是太素在浙江一带。不久因为要侍奉亲人而赐命回家。十六年任命为刑部侍郎。一个月后,改任为都察院佥都御史。后来又降职为翰林院检讨。十八年九月的时候擢升为户部尚书。

太素刚直不屈,经常差点获罪,皇帝不时原谅他。一天,在便殿设宴,皇帝赐给他酒,并说:“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就是说,我现在给你好处,可是你也不要得寸进尺,否则我还是不会放过你的)。太素叩首,接着皇帝的韵律回答说:“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就是说,我只是一片丹心报答国家,恐怕不能避免要激怒皇上了)。皇上很伤感。过了不久,又因为排斥陷害詹徽的事情而牵连,和一同做官的十二个人都戴着镣铐做事(明初一大特色!)。后来终究因为牵连而处死。

ps,全是自己一字一句翻的,您的分也给得太少啦。

2. 古文翻译成白话文

译文:古今有远大理想的人士,读这些言论来激励自己奋斗,坚持到底取得成功的人,数不胜数!其中具有管理国家的才能,具有济世安民的策略,如历代大政治家的作为,暂且放下不说;就说刻苦钻研学问,终于成为一代儒家宗师的,例如明代大思想家王艮,出身是一个盐场烧火的灶丁,处境贫困,而学习意志坚决,自强不息,后来竟然成为明代理学家开宗立派的人物。清朝初年的婺源人汪绂,致力于学习,因家庭贫困无法养活自己,于是来到江西景德镇,给烧窑人当佣工,靠画碗为生。整日辛辛苦苦,不停止读书。后来竟然著书几十种,教书几十年,成为远近仰慕的一代大师。乾隆年间,扬州人汪中,自幼丧父家庭贫苦,跟着母亲外出讨饭为生,稍微长大,进入书店当学徒,因此能有空闲时间读店里的书,所以得以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终于成为当时第一流的通儒,被世人所尊重。

如此各家,在特殊情况下成长起来,可以说是豪杰了。近代各国人才辈出,其中出身工农,没有经过老师专门传授,而成为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多得不可胜数。有所作为的人,也都是如此。人的缺点是没有远大的志向,不能吃苦耐劳。假如能有这个志向,再加上毅力、恒心,一点一滴积累达到相当高度,无论在何处怎么能不自学成才呢?

3. 怎么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4. 【翻译,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桓帝永寿二年,蜀郡夷叛,杀略吏民

桓帝永寿二年,蜀郡夷叛,杀略吏民.延熹二年,蜀郡三襄夷寇蚕陵,杀长吏.(汉刘桓帝(刘志)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四川少数民族叛变,杀戮掳掠官民.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四川又有少数民族三襄夷进犯蚕陵县,当地县官被杀.)四年,犍为属国夷寇郡界,益州刺史山昱击破之,斩首千四百级,余皆解散.灵帝时,以蜀郡属国为汉嘉郡.(延熹四年(公元160年),犍为郡内也有少数民族进犯边境,益州刺史山昱带领军队抵抗,大破敌军,斩杀匪徒一千四百多人,剩下的皆解甲落荒而逃.汉灵帝时,四川省内一小属国被设为汉嘉郡.)冉駹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公元前113年),以为汶山郡.至地节三年,夷人以立郡 赋重,宣帝乃省并蜀郡为北部都尉.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其王侯颇 知文书,而法严重.贵妇人,党母族.死则烧其尸.土气多寒,在盛夏冰犹不释,故夷人冬则避寒,入蜀为佣,夏则违暑,反其邑.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 者至十余丈,为邛笼.又土地刚卤,不生谷粟麻菽,唯以麦为资,而宜畜牧.有 旄牛,无角,一名童牛,肉重千斤,毛可为毦.出名马.有灵羊,可疗毒.又有食药鹿,鹿鏖有胎者.其肠中粪亦疗毒疾.又有五角羊、麝香、轻毛毼鸡、牲牲.(冉駹夷是汉武帝设立的,元鼎六年把汶山划为了郡级行政区域.到地节三年,当地居民抱怨设郡后赋税太繁重,汉宣帝就把汶山郡并为四川省的北部都尉.汶山有六个夷人地区七个羌人地区九个氐人地区,都有自己的部落.管理汶山的王侯学才识过人,刑法苛刻严厉.重视女性,团结如果有人死了,尸体会被火化.这里天寒地冻,盛夏酷暑,冰仍然不会融化.所以,这些少数民族的人为了冬天避寒,就到汉族人家里做仆佣,夏天则避暑,回到自己的家乡.他们都依山而居,用石头砌房屋,高的有十几丈,这就是邛笼.又因为这里的土壤碱性太大,种不了五谷杂粮,唯一可以种的就是麦子.适合养牲口,这里有牦牛,不长角.还有一个名字叫童牛,可以长到一千多斤.毛可以织布.这里还产出名马.有一种羚羊角,能疗伤解毒.还有一种吃药的鹿,如果怀有小鹿,鹿肠的粪也有疗毒病的作用.这里还产五角羊,麝香、轻毛毼鸡等)先翻译一半……有空再帮你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