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粒酶切后为什么会出现几条带?

如题所述

如果是单酶切,超螺旋质粒会变成开链DNA,开链的DNA在凝胶中泳动速度慢于超螺旋质粒,因此条带会偏大,这是酶切充分的情况。如果不充分,就会有大小有差距的几条带;

如果是双酶切,而且片段大小适中,可以看见酶切的片段和载体,还有未切开的质粒。

能不能区分超螺旋质粒和开链质粒,和所用琼脂糖凝胶的浓度,电泳时间,DNA纯度有关。试着延长跑胶的时间,应当是有区别的。酶切之前就有几条带,可能是因为质粒样品中有杂带,来源于杂菌或者降解。

扩展资料:

质粒是细菌、酵母菌和放线菌等生物中染色体(或拟核)以外的DNA分子,存在于细胞质中(但酵母除外,酵母的2 μm质粒存在于细胞核中),具有自主复制能力,使其在子代细胞中也能保持恒定的拷贝数,并表达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是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分子。

质粒不是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可自行丢失或人工处理而消除,如高温、紫外线等。质粒携带的遗传信息能赋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有利于细菌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存。

根据质粒在细菌内的复制类型可分为两类:严紧控制型和松弛控制型。

严紧控制复制型质粒的复制酶系与染色体DNA复制共用,只能在细胞周期的一定阶段进行复制,当细胞染色体停止复制时,质粒也就不再复制。

松弛控制复制型的质粒的复制酶系不受染色体DNA复制酶系的影响,在整个细胞生长周期中随时都可以复制,在染色体复制已经停止时质粒仍能继续复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质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31
分析质粒酶切结果,需要先了解质粒序列,通过Snapgene等软件分析出使用某个限制性内切酶或多个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的理论酶切片段数量和大小,再对照实际实验结果验证。
如果选择的单一限制性内切酶在质粒中只有1个识别位点,那在酶切后理论上凝胶电泳结果观察到的是1条带,即线性质粒DNA;如果选择的限制性内切酶在质粒中是N个(N>1),理论上产生的条带数目是N。但如果酶切得到的条带有相差<100 bp,比较接近的,则在凝胶电泳时相近的大小条带难以区分,则观察到的条带数目可能比理论数目不一致。
第2个回答  2023-01-03
这要看用的什么内切酶或用几种内切酶和质粒上有几个该内切酶的位点,有几个位点就切几个口,就像在圆环橡皮筋上剪个口一样,剪开一个口就出来一根条带,剪开两个口就出来两个条带,以此类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