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真的烂大街了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4-10

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其实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同温层里面。

同温层是一个水平的大气层,这里面的事物只有水平的变化,而很少看到垂直的跃迁。所以渐渐的,你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单一,你跟你周围的人越来越像,却误以为这些同质化的东西,就是世界的全部真相。时间长了,你对于同温层以外的事物,就产生了认知闭锁效应。

多年的社科训练告诉我,要高度警惕那些忽略数据和调研,而仅仅以“我朋友”、“我同学”、“我家人”、“我身边/周围”为论据,来论证社会本质的,都要怀疑。

要想揭示社会本质和运行规律,靠的是深入调研。是田野调查,质性研究,量化分析。而不是我同学、我闺蜜的人生。

换句话说,我同学、我同事、我亲戚……可以用来举例子,可以用来做引入,但不可以做论据,更不可以论证社会本质。

当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生活在同温层里,都是上大学以后了。高中时,“我同学”、“我朋友”全都是城市独生子女。上了大学才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农村的同学。原来非独生子女的家庭是那么多。后来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国的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其实都不到60%,农村只有15.36%。尤其是,京津沪的独生子女比率可以达到西部地区的四五倍。但在我家乡的环境中,我感受不到这个数据。

此外由于我的家庭背景和学历背景,的确周围高学历的人比较多。满眼望去,皆是研究生。所以在这个小圈子内部,“研究生学历”反而没有什么值得吹嘘的,有其他的各种鄙视链,比如拚第一学历,拚学校排名,拚海归还是土产,把人弄的非常焦虑。

直到某年初中同学会的时候,遇到一个留在我们家乡工作的老同学,他当时拿到了一个双非大学(全国300名开外)的在职硕士。可给他得瑟坏了!他在席间不停自豪地说“哎你看我班的同学都有出息,都考上了研究生!”……其实当时挺尴尬的,因为有好几个在座的同学学历都非常牛,他还在不停扯什么“咱们研究生啊……”大家全都笑而不语。

这件事之后我开始反思,这位同学我十几年未见,大家早已不是一个圈子。他的圈子里就是没有硕士啊,他在周围的人中就是最上进、最有文化的那个,我也没有必要高高在上地笑话他。

其实这位同学真的不穷,他在我们家乡做橱柜生意。自己做着小老板,钱嘛是真的不缺。像他这样的公司招聘来的员工,大专就可以入职了。可以说他周围的硕士却是屈指可数。所以这个学位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个极其亮眼的光环了。足以被他拿出来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土大款。

这就是身处不同的圈层,对人的思维的闭锁效应。

不但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就像在田间劳作的农妇,只能想象慈禧太后可以天天有糖三角吃一样。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也是同理。

富足也能限制你的想象力:所以生活中经常会有各种“何不食肉糜”。就像某个演员曾经说过,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卡上只有一百万,特慌;我在短视频上看过一个一线城市的街头采访,问“你会不会娶家庭积蓄只有二十万的女生?”,结果有男生回答“现在还有只有20万积蓄的家庭吗?”……

甚至身处同样的阶层,人对不同圈层的想象力受制于思维定势:比如哪怕是身处差不多的阶层,对于某些职业的想象力也都受制于偏见和思维定势。比如基层公务员、警察、医生。

要懂得,中国是一个下沉社会极其广阔的国度。有大量的二三四五线城市和县乡镇。不但不同的阶级之间存在着认知区隔,就算身处同样的阶级,不同的地理区位,不同的职业,都形成了一个个同温层。

北上广的中产家庭 VS 四线城市的中产家庭;东南沿海的农村 VS 中西部的农村;同一城市的体制内从业者 VS 个体工商业者;顶尖大学的老师 VS普通大学的老师……他们眼中的世界,你觉得能一样吗?

就像我有两个大学同学,一位在豫章师院工作(公共课教师),一位在浙江大学(千人计划),观测这两个人的朋友圈特别有意思。同是大学老师,一个清闲,一个社畜。特别完美的对照组。

所以你会同时听到“大学老师很清闲”和“大学老师非升级走压力超大累的要死”,以及“大学老师是高收入群体”和“大学老师收入不高” 这样截然相反的话语。就因为即使是大学老师这个阶层,重点大学VS普通大学,发达地区大学VS落后地区大学,高级职称VS初级职称,文科VS理科,都已经是完全不同的生态。

每个人说的都是事实,但又不是全部事实。

很多的二三四五线城市和县乡镇……仍然对本科人才是嗷嗷待哺的。甚至我曾经工作过的大学,一直在招收口腔医学大专。对的,就是zhihu看不起的带专。每年学生的就业去向大多是江浙都市圈内发达的县乡镇,工资待遇也都不错。我想,这么庞大的数量,还是具有样本学意义的。

如果你眼睛只盯着北上广深和准一线,那就只能去适应高度内卷了。但你必须要加上限定语,说北上广深的某些行业的研究生烂大街(虽然我不喜欢这个形容词)了,否则就是误导!

相反,我们几个海归的博士朋友,回国都选择了在诸如成都、昆明、惠州等自认为宜居的城市定居。可能也是因为大家都30几岁了,对生活有了相比二十多岁时更不一样的理解。曾经也想出人头地、干翻世界,最终明白,“生活”,是唯一的答案。

生活,是自己的。而我们人生的痛苦,往往来自于我们太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否光鲜,太想成为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而生活在一个舒适的小城市,就是他们认为最失败的一件事。

那么说到硕士,甚至在下沉的地级市,都远达不到烂大街的程度。

转自知乎

作者:洛苏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4676448/answer/153451761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