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篡位是真的吗?

如题所述

朱棣能够篡位成功,既是因为朱允炆的弱智,又是因为朱棣的运气实在太好。

朱元璋死后,大明的皇位继承权直接落到了孙子辈朱允炆手上,这其实是不符合礼制和法统的,毕竟朱元璋的儿子除了嫡长子朱标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儿子,而且有很多儿子各方面都很不错,都有资格做太子,继承大统。

但是朱元璋偏偏选择了死去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继朱元璋皇帝位,史称建文帝。

朱元璋的考虑其实是正确的,那个时候的大明朝基本巩固,但是边疆还是不够太平的,特别是北方的鞑靼部依然侵扰山西、大都一带。朱元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行了分封制,把自己的有能力的儿子们分封到了大明朝最重要的地区为藩王,承担起了为明王朝抵御外敌,站岗放哨的责任。

太子朱标死得比朱元璋早,既然太子死了,皇位继承者就得重新选择,朱元璋为了搞平衡,不在儿子里面选了,毕竟一碗水端不平,选谁不选谁都会有人有意见,这皇位继承权直接让太子朱标一脉继承吧,让他的叔叔们按原来的制度给侄子朱允炆站岗。

这样既保证了儿子们没有话说,也保证了太子的影响和势力能延续到孙子朱允炆头上,尽量避免了皇权过度产生的波动。

朱元璋千算万算,就算错了一样:朱允炆的能力。

朱允炆要是有他爹朱标的威望和水平,估计这皇位也就在他们朱家大房一脉里传承下去了,但是这建文帝的政治弱智估计令死去的朱元璋都始料未及,这也是造成明朝藩王造反成功的唯一一例。

朱棣反了,被建文帝给逼反了。

回到题主说的,朱棣为什么能造反成功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皇室宗亲寒心

建文帝登记后,不是先稳固朝野,联络各属藩王,反而是大举削藩,没几个月就收拾了自己五个叔叔,其中的一个叔叔还自焚身亡了。朱允炆要削藩,街上卖菜的老头都知道,当然那些实权藩王也知道,包括朱棣。

朱棣此时没有造反的心,但他的心和其他藩王一样,拔凉拔凉的。这登基后的侄子朱允炆年纪轻轻就拿叔叔们开刀,老子朱元璋给大家伙的任务估计是给皇帝站岗,看来这岗是站不成了,迟早要被侄子收拾。朱棣这么想,其他的什么辽王、宁王、成王都这么想。

朱允炆的削藩,首先得罪了皇室宗亲!这也是后来朱棣造反,这些皇室宗亲基本都是站在朱棣这一边的。

朱棣制造舆论环境

朱棣造反,他打的旗号很有意思——“清君侧”,是不是有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意思了?吴王刘濞也是打的这个口号,刘濞的口号是自己想出来的;朱棣的口号是朱元璋赋予的职责。

原来朱元璋在封这些儿子们边疆就藩为王的时候,不但要为王朝站岗放哨,更有责任保卫皇室,肃清内乱,在必要时候可以回师都城勤王救驾。

朱棣的口号那是名正言顺,至于建文帝不认可朝中有没有奸臣,你说了不算,你爷爷朱元璋既然给了朱棣这个权力,朱棣就可以拿这个鸡毛当成令箭。

朱允炆有能力的军事将领太少

朱棣造反后,建文帝组织军队进行平叛,居然发现没有多可以用的武将,朝中热血沸腾,满口忠义的几乎都是文臣,别说打仗了,杀过鸡的都没几个。这就要怪建文帝的爷爷朱元璋了。

朱元璋担心那些开国的能臣悍将对自己年轻的孙子朱允炆的皇位有威胁,早早的就给收拾了,留下的要么就是文臣儒生,要么就是老弱病残的三流将军。当时整个明朝能打仗,经常打仗的将军们都是边疆打鞑靼呢,也就都在藩王手下。这些藩王基本都随着朱棣靖难了。

这建文帝要平叛,不缺兵,却少将!是在没有办法,推出了赵括似的将军李景隆,好歹算是亲戚,但李景隆和建文帝是亲戚,他不也和朱棣也是亲戚吗!南京城破,就是这亲戚给开的城门。

综上看来,朱棣占着几个一边倒的条件,他的成功既是偶然,又是必然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