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如题所述

冬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历来人们都有在这一天展开庆祝的习俗。
一般来说,冬至是一年中第二出寒的星期日,往往时间在十二月的倒数第三天或第四天。冬至有很多不同的习俗,包括家家贴春联、祈求吉祥如意、吃饺子、举行家宴等。

一、家家贴春联

在冬至当天,人们会把春联贴在门上,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春联里有关于健康、幸福、快乐、团圆的吉祥寓意,让人们有一个美好的开始。

二、祈求吉祥如意

在冬至当天,人们会祈求吉祥如意的新的一年,会有很多的特别的活动。比如,很多礼拜堂会举行“团圆大典”,发放传统的“拜年卡”;或者放风筝,俗称“灯笼,把希望传递给未来,祈求祝福;还有祈愿祭天、祈求幸福安康。

三、吃饺子

在冬至当天,人们经常要吃饺子,古老的传说说,饺子代表的是圆满的美好的生活,也是祝福的象征。所以,每逢冬至,人们都会准备一大堆的饺子,用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四、举行家宴

在冬至当天,人们还会举行家宴,一起团圆共享欢乐,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望。人们经常会邀请朋友、亲戚到家拜年,一起品尝美味佳肴。家宴一般会准备丰盛的餐点,要准备火锅、兔肉、鱼香肉丝等美味佳肴,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希望。

总之,在冬至这一天,人们有很多的习俗,表达祝福的心意,包括家家贴春联、祈求吉祥如意、吃饺子、举行家宴等。希望能让每个人都度过一个美好的冬至,迎接新的一年更加美好的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9

冬至历史渊源,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2-25
1、祭祀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2、吃水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3、九九消寒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第3个回答  2023-02-28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冬至的习俗有:“画九”、吃番薯汤果、吃羊肉、吃水饺、吃赤豆糯米饭、吃麻糍等等。


✅一、“画九”

所谓的画九,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有的画素梅一枝,共画八十一朵梅花,把画挂在墙上,每天用红笔涂一朵,涂完,便是冬尽春来了。

明朝刘侗《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这种方法多在文人雅士中流行,一些茶馆酒市也张贴这样的图画。在一般百姓中,则是画圈圈的,就是在一张纸上印上九九八十一个圆圈,写好日期,每天依序在一个圆圈里记下天气好坏。如果是阴天就把上半个圆圈涂黑,晴天就把下半个圆圈涂黑,下雪则在当中点一点。

按照“上点天阴下点晴,左风右雨雪当中。九九八一全画尽,花草萌芽起春风。”的口诀逐日填染,以从“九九”的阴晴雨雪变化来预测来年农作物的丰歉。

✅二、吃番薯汤果

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

“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

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

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又跟宁波话“涨”同音,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

✅三、吃羊肉

冬至始,民间便开始从这天“数九”。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中医上讲究“四季五补”,其中冬季“滋补”尤为重要。羊肉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历来被视为温补佳品。我国老百姓,大都把羊肉视为冬季进补御寒的重要食物之一。

北方大部分地区北方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在此时吃上一锅炖羊肉,更有御寒滋补的双重功效。甘肃兰州羊肉汤、羊肉米线,宁夏银川“头脑”——粉汤和羊肉汤饺子,都是羊肉的不同吃法。

南方的四川,冬至也吃羊肉。四川羊肉分为红白味两个流派。红味烫皮羊肉以川南羊肉为代表,类似火锅;白味羊肉以简阳羊肉汤为代表,汤色白浓,味道鲜香。

✅四、吃水饺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

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五、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且冬至节气吃赤豆糯米饭有很多优势的,檽米味甘、温性,可以滋补身体的浩然正气,有养胃及益气的效应,吃后会全身发烫,具有保暖、滋补养生的功效,最合适在寒冷的冬季服用。

煮好后的赤豆糯米饭,热腾腾,看见就很香。饭色白里透红,具备赤豆的香味,营养丰富,具备提高胃口、强人体之作用,特别适合严寒的冬天服用。是一个百吃不腻的冬至节气食品。

✅六、吃麻糍

冬至这一天又为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漫长的夜晚如果不能吃饱,就会挨饿,而麻糍这种食品,柔韧不易消化,正是最好的选择,还有一种说法是,上古时人们都要用新收获的谷物等祭祀祖先,让祖先分享丰收的喜悦。

麻糍是一种由糯米加工制作而成、带粘性的甜食,是江南一带的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过去许多农村农民在新糯米收到家后的空闲季节或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以打麻糍来增添丰收的喜悦,享用丰收的硕果。


以上就是冬至习俗的分享啦。

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后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也就是说,冬至前后是进补的最好时机。

但是,并非随意乱补就能达到效果,冬季进补也需要一定的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