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空城计是司马懿故意配合的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5

首先,历史上没有诸葛亮的空城计,真正用过空城计的是曹操和赵云,然后我们来分析演义中的空城计。演义中,诸葛亮因为用兵失误,被司马懿大军压境,此时的诸葛亮手下只有不到一千兵马在城里,而司马懿十万大军转眼便到。诸葛亮迫于无奈只能假装淡定的在城上抚琴,独自面对司马懿大军。

司马懿看见诸葛亮独自抚琴,第一反应应该是疑惑,然后是怀疑,最后撤军。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司马懿的行为,身为统军大帅,敌人的帅也就在眼前,触手可及。即使是最稳重的主帅也没有理由不去博一下,而司马懿的选择呢?当时他对儿子司马师说:“诸葛亮一生从不行险,城内必有大军埋伏。”司马师却说:“即使有伏兵,如此小城,也不过千人,冲进去,必可活捉诸葛亮!”司马懿又说:“城外山上有伏兵,不可逗留,快撤!”

从司马懿和儿子的对话,我们不难发现破绽,城外山上如有伏兵,也很可能远水不能救近火,敌军主帅身处险境,身边兵不过千,即使真有埋伏,派出一万精兵杀入城中,再命司马师领剩余军队防备山上伏兵,必可一战功成,活捉诸葛亮。而他却是干脆利落的撤军。可见他是故意的,故意放诸葛亮一马。

兔死狗亨,司马懿深明其理,所以如果真有诸葛亮的空城计,那司马懿就是故意配合的。

第一点误解

第二点误解

提问者问是否是司马懿故意配合,也就是说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使“空城计”吓退司马懿15万大军,看成了是司马懿故意配合。从《三国演义》小说角度分析,首先,从司马懿本身来看,存在这种可能性,因为,“兔死狗烹”的道理谁都明白,一旦司马懿就此拿下诸葛亮,那么魏国没有了对手,留司马懿还有何用?司马懿比没有好的下场,反而留着诸葛亮这个巨大威胁,司马懿就永远有用武之地。但是,这个观点并没有在小说中提到,司马懿到死也没有提起这个原因。

搞清楚问题存在的歧义,那么我们来看一下,真实历史记载的“空城计”到底是什么样?“空城计”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但主角不是诸葛亮和司马懿。

孙坚—最早使用“空城计”之人

三国时期,最早使用“空城计”的是孙坚。《三国志•吴书》记载:汉献帝元年(190年),关东诸侯讨董卓之战中,孙坚驻守鲁阳,当董卓几万大军都已经兵临城下时,孙坚依然在城前行酒说笑,并命令部下不要妄动,等董卓大军全部抵达时,才慢慢指挥部队撤回城中。

董卓见孙坚队伍严整,若无其事,料定城中必有埋伏,不敢攻城,后引兵撤退。孙坚笑谈之间吓退董卓数万精兵,这是历史上真正的空城计。当然,天下各路诸侯都争相讨伐董卓,董卓恨不得赶紧除掉孙坚,也完全没有配合的可能。

赵云—第二位使用“空城计”之人

三国时期,第二位使用“空城计”的是赵云。《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曾有一次战役,赵云的兵全借给了黄忠,只剩数十轻骑跟随,结果却遭遇曹操大部队。寡不敌众,赵云率这十几轻骑,边战边退,被打回自己的营区门口。

这个时候,大家都主张,赶紧闭门死守,而赵云并没有这么做,如果闭门拒守,如此少的兵力必被曹操击溃落败。赵云命令,营门大开,偃旗息鼓,曹操本就是生性多疑之人,一看这形势,其中必有埋伏,急忙引兵撤退。赵云趁机命令士兵擂鼓摇旗呐喊,还不断从向曹军背后放箭,曹军更为慌乱,反而自相踩踏,死伤甚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