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古代人民的观念中,天下人民分为两种,华夏与蛮夷。华夏,又称诸夏,居住于中原地区,拥有共同的文化、礼仪、服饰和生活方式。而蛮夷则与华夏截然不同,他们的文化和华夏人相比,显得简朴而缺乏礼仪。这种区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华夏人穿着华美的长袍,行为举止优雅;而蛮夷人的服饰较为简单,行为习惯也不符合华夏人的标准,例如匈奴人,他们会在父亲去世后继承父亲的所有妻子,这在华夏人看来是不可接受的。
基于这种区分,华夏人将蛮夷按地理方位分为四部分: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东夷指的是东方的蛮夷,南蛮指南方的,西戎指西方的,北狄指北方的。这种分类并不完全基于种族或血缘关系,更多的是基于地理位置和文化特征。东夷并非一个单一的部落或民族,而是包括多个部落和民族,如太昊的后人,以及后来的嬴姓、姜姓等部落。太昊是伏羲的后裔,被尊称为东帝或青帝,他的后代不断繁衍,形成了多个部落。
东夷地区涵盖了今天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淮河流域,横跨山东、安徽、江苏、上海等地。太昊的后代,如少昊,成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在夏商周时期,东夷与华夏之间的冲突不断,例如齐桓公与管仲的“尊王攘夷”政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也曾被视为蛮夷,但它们最终融入了华夏。东夷在秦朝统一后完全融入了华夏,没有留下独立的部落或国家。
南蛮是指长江流域及更南方的蛮夷,主要部落有三苗、荆蛮、庸、濮、蜀、髳、微、越等。三苗可能是蚩尤九黎族的后裔,他们在江淮、荆州一带活动。楚国在吞并了多个蛮族后,成为南方的大国,并在汉朝时期大部分蛮族汉化。
西戎是指今天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西域的蛮夷,包括鬼方、犬戎、余无、绲戎、义渠等。秦国在与西戎的战争中逐渐扩张,吞并了多个戎人国家。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西戎地区全部臣服,到了汉朝,西域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北狄包括华夏自有族系和外来族系,如匈奴和鬼方。匈奴是夏朝王族的后裔,与华夏同宗同源;而鬼方则可能是白人,从远方来,早在商朝时期就与华夏交战。北狄中的匈奴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骚扰华夏,经过几百年的战争,最终匈奴的一部分融入了华夏,一部分融入了其他民族。
综上所述,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些称谓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结果——融入了华夏,成为了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