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如题所述

1. 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本”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的思想家们提倡“敬天、事鬼、远神、重人”。这一传统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了深刻的文化价值取向。在先秦时代,“民”的含义与我们现在的意义有所不同,那时“民”普遍是指那些以从事体力劳动为生的被剥削阶级。
2. 史记中的人本思想
史记这本书中的“人本”思想并不只是“民本”这一先秦传统词汇的延续。在史记中的“人”所指的范围远超于“民”,其中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统治阶级、剥削阶级,还有着一般意义上的贫民。因此,梁启超先生在读完史记后评论道:“最异于前史者一事,曰以人物为本位”。所以史记一书中所提倡的“人本”精神,在某一种程度上开创了中国史学界“以人为本”的传统。
3. 先秦时代的“民”与“人”
在先秦时代,思想家们就已初步意识到“人”这一物种在大自然的崇高地位。《尚书·泰誓上》中有言:“唯人万物之灵”,《孝经·圣治》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天地之性,人为贵”。这里提到的“人”与《史记》的并无多少差异,都是超脱于阶级之外,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
4. 民与君的关系
先秦思想家们在辨析民与君的关系时,充分意识到了“民”对于“君”的作用。首先,“民”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君不从事劳作,也不进行经济生产,所以君之所用,国家之财,皆出于民。有关民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在《左传》中也多有体现,如《左传·哀公元年》所载:“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我们得以知道从先秦时代开始,我国的先哲们就以明白所谓“民”才是国家兴亡的根本性因素,也是统治阶级们生活资料的来源。
5. 君为民立,民众的拥护才使得君的地位显贵
《左传·囊公十四年》:“天生民而立之君”,这巧妙的把“民、君”的地位融合在一起,他们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共生的关系。君为民所立,民众的拥护才使得君的地位显贵。这种思想体现了先秦时代朴素的“人本”思想,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