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字典里有一千多万字

如题所述

汉字的总数只有八万多个,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是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最早的名字叫《伍记小字典》,但未能编纂完成。1953年10月,《新华字典》(音序排列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57年6月,《新华字典(第1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转交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后《新华字典》一直由商务印书馆负责修订再版,并不断修订。截至2021年10月,已修订至《新华字典(第12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一个以工农兵为主人的社会主义新社会即将到来。但当时中国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兵群众很少接受过文化教育,大部分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如何使这些人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是新中国领导者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在这个大背景下,一大批速成扫盲班在解放区普及开来。假如有一部能够适应工农兵群众及中小学生普遍应用的新型小字典,无疑会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工作起到较大的辅助作用。 [2] 

但鉴于过去字典辞书多为大部头、不便翻查,而小字典或学生字典错误多、不甚准确、也不好用等问题,叶圣陶在开明书店任总编辑时,就想编一本适合一般文化程度使用的小字典,还曾多次讨论过字典的编辑事宜。新中国成立以后,时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的叶圣陶,在负责各种教材编写之余,仍惦记着适时邀请一位热心辞书的名家来主持编写这样一本字典。 [1] 

同样,编纂一本大众需要的新字典,也是魏建功的愿望。时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时,魏建功曾与周祖谟、金克木、张克强和吴晓铃等人,商量编纂一本新型的实用性字典献给即将诞生的新中国。他还草拟了一个“突破传统字典部首检字法,采取音序排列检字”的《编辑字典计划》,并把它寄给了开明书店。新中国成立后,也在编审局兼职工作的魏建功,与叶圣陶一拍即合,都认为随着中小学教科书编写修订工作步入正规,应该有一部新的普及性字典,而且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在编审局建一个以“新华”为字头的直属机构—“新华辞书社”,并由魏建功出面主持,着手早有计议的小字典,着手开展《新华字典》的编写工作。 [1] 

出版过程

1950年8月1日,新华辞书社正式成立,杜子劲、李九魁、张克强、萧家霖、孔凡均、李文生先后入职。同年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叶圣陶兼任社长、总编辑,魏建功被任命为首届社务委员,兼新华辞书社社长。成立不久的新华辞书社转隶人民教育出版社,都在出版总署院内一起办公,并组建了辞书社务委员会,成员有叶圣陶、魏建功、金灿然和萧家霖。这为初版《新华字典》的出版工作奠定了基础。 [2]  [1] 

1951年,由于新华辞书社转隶人民教育出版社,人员添加一倍,字典编写工作大大提速,经过半年时间,《新华字典》初稿形成。听取各方意见反馈之后,魏建功带领编写组对问题多多的字典初稿开始进行了全面修改。但因为“大家已卷入三反之浪潮,经常工作几乎全部停止”,而魏建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是兼职,按要求必须回北京大学参加思想改造运动。此外,稿子分歧较大,很难统一,还存在思想性、科学性、通俗性协调一致的问题。 [1] 

1952年,魏建功从北京大学返回,按照叶圣陶关于“辞书社须研究整顿,方可做出成绩”的指示,开始整顿社务、推进工作。 [1] 

1952年9月,拿出一个“重新改定之字典稿”,即第二稿。此后,便进入一个较为漫长的修订和完善阶段。 [1] 

1953年7月中旬,《新华字典》初版完稿,并交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室,由叶圣陶签发,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部发排。10月,魏建功等人积三年之功、几易其稿的音序排列的《新华字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封面“新华字典”四个字由魏建功题写。 [1] 

1954年12月,叶圣陶调恽逸群担任新华辞书编辑室副主任(新华辞书社副社长),参与该室领导工作。这样,魏建功和萧家霖便有更多时间用于部首排列的《新华字典》的编写工作。 [1] 

1954年11月,以部首排列的《新华字典》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名也由魏建功题写。 [1] 

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学术会议相继召开,中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1]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又发布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为了落实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学术会议的精神,萧家霖便开始主持《新华字典》的修订工作。 [3] 

1957年6月,《新华字典(第1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转交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后《新华字典》一直由商务印书馆负责修订再版。 [3] 

1958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根据这一方案,编者对字典的音序进行了改排。 [3] 

1959年5月,《新华字典(第2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商务版《新华字典》的历史上,被称为第2版。 [3] 

1962年7月,丁声树主持修订的《新华字典(第3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3] 

1965年1月30日,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统一汉字铅字字形的联合通知》,通知并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为6196个印刷通用汉字规定了通用字体(即宋体)的标准字形(笔画数目、笔画形状、结构方式和笔顺)。《新华字典(第4版)》就在此背景下出版。 [4] 

1971年6月,商务版修订第1版《新华字典》出版,并没有将其列入版次。原因则是1965年第4版打印时已到了1966年的五六月间,而这恰恰是“文革”开始的日子,印制好的成品被封存起来了。直到1970年夏,才按成本价“内部控制发行”。 [4] 

此后分别在1979年12月、1987年12月、1990年2月、1993年7月、1998年5月、2004年1月出版《新华字典》第五至第十版。 [5] 

2011年6月,《新华字典(第11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商务印书馆共同推出。 [5] 

2020年8月10日,《新华字典(第12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版本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等规范标准,同时跟进时代,适量增补新词,并首次实现应用程序APP和纸质图书同步发行。 [6] 

2021年10月28日,《新华字典》入驻有道词典笔旗舰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