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此静坐,一日胜两日。

如题所述

这几天变天了,气温突降,天气日日变冷,心里不由的越发想念起自家的暖气来了,有人说,冬日里,能够尽情款待自己的方式,莫过于,那一丝丝真切的暖了。还真是的,外面天气越冷,人也就越加贪念起那些暖来了。

天冷了,适合窝在家里。每年冬天我就变得特别懒散起来,不爱出门,不爱运动,不爱收拾打扮,本来不善交际的我更加不喜应酬了……

苏轼说,“无事此静坐,一日胜两日。”也有“一日似两日”的说法,反正意思也差不多,都是说没事时静坐一会,日子就像变长了好多。特别是在无事可做的寒冬,“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几乎是古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除了炉火,古人总能用各种雅致的方式,闲闲过出属于自己的冬日温暖。

寒冬夜漫漫,最渴望的莫过于那一团火的光亮。围炉而坐,温暖就会一层层地袭来,于此间闲话家常,是最温馨的岁月光景。

就像古人爱讲:“深夜一炉火,浑家团栾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

寒冬深夜,觉得冷了,就一家人围着炉火挤挤挨挨地坐在一起;觉得饿了,就扔块芋头进去烤着吃。

身体暖了,芋头下肚也饱了,三句两句闲话聊着,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感到安逸和满足呢?

别说千金不换,就是给我当皇帝都不要啊!寻常人家,年年岁岁,总有温暖火光不灭。哪怕外头风雪再严寒,心有所依,暖冬可亲。

冬居不可无酒,酣畅才是热暖。有一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孤身一人,恰逢冬夜沉沉,一场暮雪正在酝酿。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天越寒,心越暖,正好有了邀请朋友来的理由。

酒未暖人,心已暖。这个寂寥的冬天,因为有人正在路上,再孤独的心,也会如那炉火欢欣跳跃。

古人的雅兴我自然是望尘莫及,只有羡慕的份了,而我冬日最大的“雅兴”就是家人围坐,如果不能那就独自静坐在阳光下面晒太阳,专注地去享受太阳,放下诸多的杂思忧虑,于熏熏然间,达到忘我的状态,这份幸福何其微小却也很重大。

当朗朗天空于严寒中透出一丝阳光,在太阳底下好好地晒一会儿,再焦急的事情好像都不那么重要了——心中没有负累,这人间何来烦忧?

外面阳光再好,这冬日的静室之内,总不免生冷了一些。打开空调,房子里瞬间换了一副天空,慵懒的歪在沙发上看书,刷手机,也是一种趣味横生的雅兴。

尘世熙攘浮躁,于我何关?温暖在室,书香在侧,可寄情生活的美好,亦可遇见可爱的灵魂。

古人觉得,“冬者,岁之余。”冬天是一年的多余时间,正好用来读书。熏香在侧,倚窗读书,更是有温度的事情。

读什么书呢?明人张潮说,冬天适合读厚重的经书,因为没有杂事的干扰,可以有大段的时间,神情专注研读。

清人金圣叹却说,“雪夜闭门读禁书,不亦快哉。”他爱读的禁书,当然首推《红楼梦》。如今我们看来,却是冬天最好不过的闲书了。

因此陈继儒感叹,“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是享世间清福者也。

闭门读书,既可打发这闲闲的岁余时间,又能让人生多了几分涵养和蕴藉。人生有书可读,谁说不是“享世间清福"的乐趣呢。

读书固然好,但不适合所有人。如果不想看书,就静静坐着,什么也不干也是很好的。

宋人谢良佐曾向老师程颢请教,他问,有些道理心里是知道了,可是该怎么躬行呢?老师只回答他三个字,“且静坐。”

因为在程颢看来,“静后见万物皆有春意。”在数九寒冬中,静坐下来,摒除杂念,你会看到万事万物之中,无不饱蕴勃勃春意。

他们看重静坐,当然不是闲得无聊随便坐坐,而是收心息念,让这颗习惯了东思西想的心,能够有一刻的专注和宁静。

人心向内安住,不论外界冷暖,都能生出属于自身的定力与能量。

冬暖,春不寒,夏拥花,秋收果,所遇皆美好。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做“习静”。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

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我喜欢静坐,心情不好的时候一坐下来就是大半天。虽是端然坐,然而脑子也会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想着想着就会迫切的想要写下来。写下来了,一切也都恢复如常了。

我是个比较恬淡平和的人,但有时也不免浮躁,有时候也会如别人说的“心里长草”。好在一旦静坐下来,码会字都一切又都好起来了,心情也会明媚起来。

无事此静坐,一日胜两日。有事也静坐,有事似无事。冬日天冷,不妨坐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