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养

如题所述

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礼貌是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教养一般是指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教养并非是生下来就有或者没有的,更不是因为社会地位的提升就会自然而然的获得。教养是缘于自身的品德内涵和道德修养,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的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怀。

现在新闻上屡屡有着一些人,对他人指手画脚地指责他人没有教养,其实,这些粗暴的命令和指责,体现出来的恰恰不是教养。相反,如长者、友人般温和而善诱的引导,才是真正的教养,也更能取得人们的认同,从而引人向上。

扩展资料:

教养的具体情形:

1、教养就是当你走到一群人中间,或者到别人家里做客时,你的行为恰当得体,让人感到礼貌和愉
悦。我们到别的国家旅游,相当于我们是别人家的客人,入乡随俗,一定是按照当地的礼仪规矩行事,这样既给了我们自己面子,也留下了好口碑。

2、在国内,一些坏习惯也许可以互相容忍,因为这些坏习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比如我们在任何场合都大声说话,光着膀子在大马路上吃宵夜,小孩子随地大小便,乘车不排队,吃饭铺张浪费,各种炫富消费等。

这些行为我们在国内好像见怪不怪了但这些习惯在国际上引起了一轮又一轮反中国人的浪潮。小习惯帯来了大后果一在德国,因为浪费被起诉;在法国,因为炫富被抢劫;在美国,因为小孩随地撒尿被指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7

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礼貌是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教养一般是指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礼貌只是教养的表现形式之一,懂礼貌和礼节的人不一定具备教养,而有教养的人通常都懂得遵守他所在环境中的礼节和礼貌。“教养”在良好人际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爱心,尊重他人,做事有分寸,善解人意,温文尔雅,注重细节,关心他人,心胸宽阔并发自内心,正派真诚、光明磊落等等。

扩展资料:

父母(家长)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家庭教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养,不仅指身体的养育,也意味着性格、习惯、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方式的培养、养成。有教养的人归根到底是有自尊并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自私自利。有教养的人尤其注重他人的感受,如打扮、举止得体。

孩子的教养在很大程度上源自父母的教养与修养。好的教养是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中一点一滴养成的。父母像模子,孩子似泥巴,家长是什么样,塑造出的孩子往往就是什么样。这是耳濡目染地熏陶出来的,这种熏陶的力量之大,常超出人们的想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养

人民网-人民日报:教养缺失多因家长的教养修养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养。十八世纪末政治家、思想家勃客曾写过这样的话:“教养比法律还重要,它们依着自己的性能,或推动道德,或促成道德,或完全毁灭道德。”林则徐曾经在《观操守》中说过:“观操守在利害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罗兰说:“你踩碎了紫罗兰,它却将芬芳留在你的脚上。”有人说,智慧往往不是源于高智商,而是源于低姿态。“己所不欲,勿施他人”是对教养的最好诠释。 什么叫教养?辞典上说教养是“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也有资料说教养是 “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而我自己认为: 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阶层都有有定俗成的规矩,当规矩成为文化符号时,便称之为教养,教养是对于人比财富对人还吝啬的东西。因为财富还能继承,但教养却不能过户;财富可以暴发,但教养不会顿悟。然而教养和财富又有共性的一面,是需要证据的。你说你有钱不成,得拿出一个资产证明。教养的证据不是学富,不是权贵、不是金钱,无论你读过多少书,写出多少夸夸其谈的文章,家庭背景如何显赫,你的官位有多高,还是你通晓多少礼节规范,拥有多少资产,并能够熟练使用刀叉会穿晚礼服……这不是有真实意义上的教养,这些仅仅是一些教养表面的气泡而已。 教养不是天生的。一个小孩子如果没有人教给他良好的习惯和有关的知识,他必定是愚昧和粗浅的。当然,这个“教”是广义的,除了指入学经师,也包括家长的言传身教和环境的耳濡目染。然而,一个人可能受过教育,但他不一定就有教养,那要看他对“教”的吸纳程度。不过这话似乎不能反过来说--一个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他却能够很有教养。 谈及有教养的证据我自己认为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热爱大自然是人有教养的证据之首,是因为一个不懂得敬畏大自然,不知道人类渺小的人,必是井底之蛙,与教养谬之千里。这也许怪不得他,因为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是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微薄。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人除了显得蒙昧和狭隘以外,注定也是盲目傲慢的。之所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爱护花草,正是这种伟大感悟的最基本的训练。若是看到一个成人野蛮地攀折林木,通常人们就会毫不迟疑地评判道--这个人太没有教养了。可见教养和绿色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懂得与自然协调地相处,懂得爱护无言的植物的人,推而广之,他多半也可能会爱惜更多的动物,爱护自己的同类。 能够自如地运用公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和同他人进行和谐的交流,并能妥帖地付诸文字,这应是人有教养的第二个证据。我所说的公共语言,是指大家语言——从普通民众到知识分子都能理解的清洁和明亮的语言,而不是某种狭窄的土语俚语或者某特定情境下的专业语言。这个要求并非画蛇添足,在这个千帆竞发的时代,太多的人,只会说他那个行业的内部语言,只会说机器仪器能听懂的语言,却不懂得和人亲密地交流。这不是一种批评,而是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和人和谐交流技能或说技巧,特别是和陌生人的沟通,通常不是自发产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练习来获得的。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所掌握的词汇是有限和贫乏的,除了描绘自己的生理感受,比如饿了、渴了、睡觉以及生殖的欲望之外,他们对于自己的内心感知甚为模糊,因为那些描述内心感受的词汇,通常是抽象和长于比兴的。不通过学习,难以明确恰当地将它表达出来,甚至出现一些偏激伤人的词句。那些虽然拥有一技之长,但无法精彩地运用公共语言这种神圣的媒介,来沟通和解读自我心灵的人,难以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技术是用来谋生的,而仅仅具有谋生的本领是不够的,就像豺狼也会自发地猎取食物一样,那是近乎无需教育也可掌握的本能。而人,毫无疑问地应比豺狼更高一筹。 对历史有恰如其分的了解,知道身而为人,我们走过了怎样曲折的道路,可谓人有教养的第三个证据。诚然,教养并不能使每个人都像历史学家那样博古通今,但是教养却能使一个有思考爱好的人,知晓我们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教养通过历史,使我们不单活在此时此刻,也活在从前和以后,如同生活在一条奔腾的大河里,知道泉眼和海洋的方向。 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还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远大的目标,这是人有教养的第四个证据。教养把人的注意力拓展了,变得宏大和光明。每一个个体都有沉没在黑暗峡谷的时刻,当你在跋涉和攀援中,虽然伤痕累累,因为你具有的教养,确知时间是流动的,明了暂时与永久,相信在遥远的地方,定有峡谷的出口,那里有瀑布在轰鸣。 对自己的身体,有着亲切的了解和珍惜之情(特别是女人),是人有教养的第五个证据。知道它们各自独有的清晰的名称,明了它们是精致和洁净的,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他知道自己的快乐和满足,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建筑在这些功能灵敏的感知上和健全的完整上的。他也毫无疑义地知道,他的大脑是他的身体的主宰。他不会任由他的器官牵制他的所作所为,他是清醒和有驾驭力的。他在尊重自己身体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身体。在尊重自我的权利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权利。在驰骋自我意志的骏马时,也精心维护着他人的茵茵草地。 对人类种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吃苦耐劳、坚贞不屈……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是人有教养的第六个证据。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身体力行,但他们懂得爱戴和歌颂。人不是不可以怯懦和懒惰,但他不能把这些陋习伪装成高风亮节,不能由于自己做不到高尚,就诋毁所有做到了这些的人是伪善。你可以跪在泥里,但你不可以把污泥抹上整个世界的胸膛,并因此煞有介事地说到处都是污垢 知道害怕是人有教养的第七个证据。知道害怕是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它表示明了自己的限制,知道世上有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知道世界上有阳光,阳光下有正义的惩罚。由于害怕正义的惩罚,因而约束自我,是意志力坚强的一种体现。 知道仰视高山和宇宙是人有教养的第八个证据。知道仰视那些伟大的发现和人格,知道对于自己无法企及的高度表达尊重,而不是糊涂地闭上眼睛或是居心叵测的嘲讽。 教养是不可一蹴而就的。教养是细水长流的。教养是可以遗失也可以捡拾起来的。教养也具有某种坚定的流传和既定的轨道性。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教养不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的时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片子。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在的健硕,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7-12
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辞典上说:礼貌是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礼貌和教养不全是一回事,礼貌只是教养的表现形式之一,懂礼貌和礼节的人不一定具备教养,而有教养的人通常都懂得遵守他所在环境中的礼节和礼貌。比如一个有教养的农民会很好地遵守乡村礼节和礼貌。
就礼貌和教养的关系问题:
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有礼貌,讨人喜欢,但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但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而且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
一开始说起教养,现在知道,若非出于真心而表现得面面俱到,那只是礼貌,但礼貌的行为坚持一段后可能会改变态度,成为发自内心的,礼貌也就随之转化为教养了。由此看来,礼貌似乎是教养的基础,是获得教养的量变的修炼过程。
好的教养是天生发自内心的行为,它是善良地对待他人,是一种天性,而不是后天的强制学习。我曾在意大利、牙买加以及美国西部和那里的农民们相处过,他们虽然从事体力劳动,但却天生有一种谦逊的礼貌。
教养与礼貌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区别在于,教养反映的是人本质上的品质与道德水平,反映一种积极的对己对人的态度和行为,而礼貌只是人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的对人谦让恭敬的外在举止。它们的联系在于,有教养的人与人相处时总是会借助礼貌这种形式。因此,我们既不能说一个社交场合彬彬有礼而私下总说人坏话的人有教养,也无法说一个“刀子嘴豆腐心”,十分热心助人的人有教养。
换言之,我们既需要内在道德品质的美好与完善,也需要外在行为举止的礼貌与得体。两者统一,才有助于我们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否则,别人对我们要么“避之惟恐不及”(如果我们是伪君子),要么“敬而远之”(如果我们是满口粗话的热心人)。
教养的核心
“教养”在良好人际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爱心,尊重他人,做事有分寸,善解人意,温文尔雅,注重细节,关心他人,心胸宽阔并发自内心,正派真诚、光明磊落等等。
教养的本质是对人的关怀。因为关怀,我们才能注意并准确地把握交往尺度,给别人留下了必要的私人空间;我们才会克服种种不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公德的要求;注意处处使用礼貌用语,努力营造文雅平和的氛围。
人际交往有一条基本规则:你怎样待人,别人也怎样待你。你关怀别人,对别人体贴、周到、真诚、正派、尊重、得体,别人通常也会反过来如此待你。久而久之,你就会具有人际吸引力,你的社会交往、社会赞许需要就能得到充分满足,于是,你便为自己创造了一种有助于持续发展的良好的人际环境。
如此,你便具备了一个人可以依赖的最重要的外在资源之一:健康的人际关系。
因此,教养中的关怀是一种有助于人际交往进入良性循环的对人、对己的大关怀。
第4个回答  2019-04-02

教养一般是指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扩展资料

教养的近义词

1、修养

指人的综合素质;道家的修炼养性等。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古代儒家多指按照其学说的要求培养完善的人格,使言行合乎规矩。

2、涵养

指滋润养育;培养。大多指在修身养性方面而言,也指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

3、素养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教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