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古人如何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如题所述

历史上古人如何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看病难”的问题历史上早已有之,让百姓都能对疾病预防、病理常识、如何对症施药有所了解,并及时采取正确应对。

生老病死是谁也逃避不了的自然规律,不论是今人还是古人,得了病看医生自是首选之策。如何让百姓看得起病,不会因病而倾家荡产、坐以待毙,历朝历代执政者莫不殚精竭虑、苦思良策,均出台过不少“医改” 妙招,只为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千年难题。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之时,为了更好的普及健康卫生常识以及解决草根阶层看不起病的老大难题,他召集天下良医,广搜妙方,“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他担心不识字的人看不懂药方,于是命令地方官员,在各通衢大道、乡镇道口张贴告示或办“宣传栏”、出“黑板报”,并派专人将各类医方朗诵给围观众人听,还免费抄写药方给不识字之人供其上药房抓药用,让百姓都能对疾病预防、病理常识、如何对症施药有所了解,并及时采取正确应对。

到了宋代,将“医改”进行得更为彻底,或许是历朝历代做得最好的,北宋政府为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之积久沉疴,确实是蛮下了一番功夫的。北宋政府不遗余力地开办官营药店,每个药店都有名医坐诊,平价或微利提供质量、价格、疗效都有保障的药材,此举大得人心,深受底层百姓欢迎。王安石“变法”就有“医疗改革”之内容,也是为彻底解决宋人有病可医、大病可治的方向性政策,以及如何保证百姓吃上放心药,良心药做出的一些有益探索,并随机出台一部“市易法”, 特别将药材或成药纳入国家专卖之重要物资。此举虽有垄断之嫌,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可有效杜绝药材价格奇高、质量良莠不齐、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积弊。
北宋政府在推广并普及医药养生常识上做得很到位,官方出资印刷了一大批医书、药方免费派送,比如《圣惠方》、《简历济众方》、《庆历善救方》等一些简明扼要、灵验有效的方子,这在交通闭塞、信息不畅 ,民众识字不多、医疗水准落后的古代,无疑极具实用价值,也很有实际意义。

北宋政府此举绝非哗众取宠的糊弄,而是极具诚意的善举。朝廷下令裁减专为宫廷服务的御医机构,增设许多带有慈善性质的的民间医馆,大力推广“养病院”。一时间,这种“国资民营”、带有一定福利性质的医药机构遍布城乡各地,极大地缓解了大宋民众看病就医难的窘境。

史载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也曾积极为北宋的“医疗体制改革”献计献策甚至做出贡献。当时大灾刚过,瘟疫蔓延,为了控制疾病流行,同时方便灾民求医问药,他一手创办了“病坊”,后更名为“安济坊”。“安济坊”是一所由民间捐助创建的带有慈善性质的平民医院。苏轼自掏腰包请医生免费帮穷人治病,还布施汤药,援救孤苦,这位“ 文曲星”可谓铁肩道义、妙手仁心。

其实,早在北魏之时,鲜卑政权就曾设立“别坊”为穷人免费看病就医,这或许是史上最早的面向大众的政府医疗机构,可谓最早有记载的“人民医院”。后来的明清两朝,亦有类似机构专门为看不起病的赤贫阶层提供医疗救治等免费服务。

在政府提供医疗服务最为完善的唐宋时期,为了使百姓在得病后能得到基本治疗,朝廷常常“赐药” 于民。所谓的“赐药”,就是朝廷责令地方官员免费为辖区百姓提供治疗、发放汤药。
“赐药”并不是一项规章制度,也不属地方政府的日常工作,而是作为一项带有慈善性质的“仁政”推而广之。每当瘟疫、传染病流行之时,官府“赐药”最为频繁,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缓解了疫情肆虐,也部分解决了基层群众无钱看病的难题。

为了使老百姓看得起病,历代政府也做出过多种尝试,并不局限于免费医疗、免费“赐药”云云几种。比如减免税赋,废止捐输, 扶植农桑,尽量与民生息,设法增加百姓收入,也是常用办法,而且往往和前述“医改”办法共同实行。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的感受、古人的所思所想和今人并无多大不同。很多道理,古今是相通的 。医院的主要职能是治病救人,而非只为敛财牟利,古今中外皆同此理。前人的宝贵经验,或许可以启发后人,此所谓厚古而不薄今,师古而不泥古。古人摸索出的一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切实可行之方法,其实大有可以借鉴、效仿之处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22
生老病死是谁也逃避不了的自然规律,不论是今人还是古人,得了病看医生自是首选之策。如何让百姓看得起病,不会因病而倾家荡产、坐以待毙,历朝历代执政者莫不殚精竭虑、苦思良策,均出台过不少“医改” 妙招,只为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千年难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