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娶妻和纳妾礼仪上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古代娶妻要经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 “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 “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 “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 “乞日”、今称 “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纳妾:一夫一妻制确立之后,只有符合婚嫁礼俗的两性结合,才被认为是合法夫妻。
也就是说,未行婚礼即为妾。并不是婚礼有别,而是后者一般没有经过婚礼。就算是有,也不会很完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21
娶妻要抬花轿走正门。形式轰轰烈烈,要拜堂见父母,嫁妆丰厚;纳妾走侧门,纳妾前要同妻子商议过,而且拜的不是父母是大老婆
第2个回答  2017-02-04
娶妻是很正是的事情,正常按步骤来三书六礼少不了(三书六礼具体是什么网上有的是介绍,就不一一赘述了)。
纳妾个人随意了,高兴了就大办一场,没兴致一乘小轿后门抬进去就罢了。
严格来讲我国古代婚姻也是一夫一妻制度,因为妾没有法理上的地位,等同与物,甚至正妻也有处置权。所以妻子叫娶,妾叫纳。
因此当年钱谦益那样以正妻之礼纳柳如是进门,在当时社会才引起那么巨大的反响。就如现在社会没离婚就干大张旗鼓的和二奶去领证一样不可思议~
第3个回答  2017-02-04
古时娶妻不仅是为了延续血脉,更是处于显示伦理纲常,而且为合两家之好,所以礼制在娶妻过程中极为明显,按儒家《礼记》记载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六部,即“六礼”。
其一为“纳采”,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得到允许后送上礼物——雁(雁为随阳之鸟,是为了象征妻从夫这一原则)。
其二为“问名”,媒人问女方姓氏,这是为了了解对方是否与自己同姓,因为古人通过观察得知“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其三为“纳吉”,男方得知女子姓氏后占卜如果得到吉兆就回报女家。
其四为“纳徵”,即订婚,纳徵要送帛,鹿皮等礼物给女方。
其五为“请期”,男方择定迎亲的日期。
最后为“亲迎”,即男方在指定日期亲自到女方家迎娶。
六礼的制度过于繁复,宋代被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种礼,而且送“雁”后来也被变为送羊、酒和彩锻,这对野生动物保护也是一大进步。

纳妾,相对娶妻则极为简单,“纳”这个字相对“娶”来说有低位的感觉,而且妾也可以用买。郑玄在《礼记》的笺注里曾经注释到“妾合买者,以其贱同于公物也”,可见妾的地位是极为卑下的。一般来说妾的纳娶需要妻的同意,多为妻老年无子,但纳妾也可能是从嫁、私奔、赠送、官配等,其中从嫁即为“媵”,在《尸子》中曾推测娥皇女英嫁于尧即为媵制。从纳妾的制度来看,妾与妻的地位也是无法比拟的,而且妾的宗族与夫也不为秦晋之好,相对来说更像是商人与顾客的关系。
——资料来自于豆瓣《中国古代娶妻与纳妾制度浅谈》
第4个回答  2016-12-31
娶妻,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 “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 “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 “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 “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 “乞日”、今称 “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纳妾就没那么多讲究了,妾地位极低,古人还有互相赠妾的习惯地位就可想而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