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左宗棠为什么能收复新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经过

如题所述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原因如下:

因为在担任钦差大臣前,左宗棠已经着手进行了部分准备工作。他进一步根据敌我情况和新疆地区的地理条件,制订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并筹集军饷、采运军粮、整顿军队、改善装备,完成了收复新疆的作战准备。

在军事战略上,左宗棠提出要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左宗棠此前已在兰州建立兰州制造局,为西征军修造枪炮。为了对付阿古柏军的洋枪洋炮,并由广州、浙江调来专家和熟练工人,在兰州造出大量武器,还仿造了德国的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改造了中国的劈山炮和广东无壳抬枪。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经过如下:

战前准备:

清军准备、确定战略、整顿军队、制备军械、筹措军饷、筹粮、筹转运。

北疆之战:

1876年4月7日(光绪二年三月),左宗棠从兰州移营肃州,准备发起进攻。当时,清军已有部分兵力驻守在哈密、巴里坤、古城、塔尔巴哈台等战略要地,与阿古柏军相持。4月底,左宗棠命总理行营营务、湘军统领刘锦棠率马步25营分批入疆,经哈密前往巴里坤。

古牧地之战:

1876年7月(光绪二年六月初),刘锦棠率所部各营到达巴里坤,并进驻古城,不久进驻阜康,7月底与金顺部在济木萨会合,谋攻古牧地。8月中旬,清军进扎古牧地城东和东北,8月10日,刘锦棠夜袭黄田获胜。8月13日进围古牧地。

乌鲁木齐之战:

古牧地之战后,刘锦棠从缴获的敌方信函中得知乌鲁木齐守备空虚,决定除留两营兵力守古牧地外,主力迅速向乌鲁木齐挺进。8月18日黎明,清军出发。

西四城之战:

12月17日,湘军余虎恩、黄万鹏等部齐至喀什噶尔,当晚一举收复该城。伯克·胡里、白彦虎率残部逃入俄境。同月21日,刘锦棠收复叶尔羌,24日又收复英吉沙尔。1878年1月2日(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清军收复和阗。

至此,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宣告结束。

扩展资料: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战争结果: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大部分地区。 引阿古柏进入新疆的金相印父子和追随阿古柏的余小虎、马元均被处死,阿古柏、白彦虎手下的大小头目共1166人亦均“讯明正法” 。阿古柏的多名后裔亦被清军俘获。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中,阿古柏长子伯克胡里及白彦虎退入俄国境内,成为漏网之鱼,此后还曾多次侵入新疆进行劫掠,但均被清军击败。

政治意义: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粉碎了英、俄勾结阿古柏侵占新疆的企图,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清军在战争中展现出的实力,成为清王朝通过谈判收回伊犁的一个因素;战争的胜利,也为在新疆设立行省,打下了基础。

经济社会: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刘锦棠均重视新疆经济的重振,尤其重视水利、交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伴随着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的展开,以杨柳青镇人为代表的天津商人以"赶大营"(即随军赶路并从事商业活动)的形式来到新疆,后逐渐在新疆形成以迪化为中心的天津商帮,在促进新疆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军收复新疆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左宗棠 (中国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他是我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也是为清政府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那么,在当时左宗棠为什么能收复新疆?收复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小编将带大家去看看这一历史悬案的个中缘由。

  左宗棠收复新疆实在历尽艰难,难在内有政治压力和制肘;经济上“筹饷难、筹粮难、筹转难”;军事上敌强我弱,国际环境恶劣。然为难之处见高明,左公谋己、谋人、谋世,谋内、谋外、谋时,终解我华夏之患。其谋略于当时之中国,实在是高明之举。

  学完《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收复新疆》一课后,学生议论纷纷,也提出了很多疑问。诸如如何评价左宗棠,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策略高在哪里,为什么要签订不平等条约来换取伊犁,等等。有些问题笔者以前也没有重视,此次一再仔细求证,笔者认为,左宗棠收复新疆实在历尽艰难,其谋略于当时之中国,实在是高明之举。无怪乎美国前副总统华莱士也盛赞“左宗棠是近百年史上世界伟大人物之一”①,认为“他将中国人的勇武精神展现给俄罗斯,给整个世界。②”现试将左宗棠的整体谋略解读,以方便广大同仁教学。
  一、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困难
  19世纪60至7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大清朝确有“中兴”之兆。然而,此时的中国也是危机四伏。西方列强经历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也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因此中国边境频频告急,狼烟不断,虽无大战,但险恶的国际环境可想而知。
  新疆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要命的是俄罗斯和英国的介入,使原本简单的新疆问题复杂化。此时左宗棠敏锐地意识到:沙俄的侵略野心越来越大,“俄人侵占黑龙江北地,形势日迫,兹复窥吾西腹,蓄谋既久,发机又速,不能不急为之备。”③面对这种情况,左宗棠坚决主张收复新疆。
  然而,左宗棠首先面临的是内部的政治压力和制肘。近代前期,侵略中国最厉害的列强正是英俄这两个国家,在清朝统治者眼中,他们是最可恨也最可怕的敌人。对于新疆问题,当时清廷内部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这就是持续了几个月的所谓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是坚决反对出兵的,他的论据是,“(而)论中国目前力量,实不及专顾西域”,④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⑤问题不大,“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卮漏”,⑥就是打胜了也是得不偿失。作为国家重臣,李鸿章的观点不无分量,海防之重要也是事实。而且,直接占据中国伊犁的沙俄属于强国,若是诉诸武力,胜负难料。要收复新疆,谈何容易?且不说反对者如何制肘,就是最高统治者和同一立场的支持者,也倍感疑虑,事有难为,搞不好改革中兴的大好局面也要因此中断,岂不因小失大?可以说,在收复新疆的整个过程中,左宗棠时刻面临着来自统治集团内部的重重压力。
  其次,收复新疆面临着技术性的难题。左宗棠很清楚地意识到:“筹饷难于筹兵,筹粮难于筹饷,而筹运转犹难于筹粮。”⑦从军事的角度讲,没有后勤保障,是不可能打赢这一场战争的。当时,清政府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枯竭,捉襟见肘,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不能给左宗棠收复新疆以有力的物质支持,且西北地区连年战乱,生产严重遭到破坏,戈壁纵横,交通阻塞,只能从甘肃、宁夏、蒙古之地筹粮运送,驼载车运,人挑肩扛……可谓困难重重。
  第三,解决新疆战事的时间表问题。新疆事起时,正值国家多事之秋。从世界看,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了对外侵略。1875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派遣使馆译员马嘉理赴云南,迎接从缅甸非法进入云南的所谓探路队,这支一百多人全副武装的探路队侵入云南境内,公然挑衅,打死中国边民。边地军民忍无可忍,奋起反击,击毙马嘉理,这就是所谓的“马嘉理案”。与此同时,还通过《申报》造谣警告:“英国有打通西路之意,因云南腾越官军致毙英国翻译马嘉理,欲借此为词,俄人亦有与甘肃为难,欲牵制官军,使我(中国)首尾不能相顾。”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宣传,目的就是为要撼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决心而开展的心理攻势。其时,东南沿海有日美窥视,边警频传。……这一切都决定了左宗棠宜小战不宜大战,宜速战不宜久战,必须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以保留必要的力量应付其他突如其来的事故。
  总之,以中国当时实情而论,面临着困难的国际国内环境,留给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政治经济军事空间极其有限。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整体谋略
  谋略一:排除内部阻力,解决粮饷。首先,左宗棠要做的是争取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把内部的阻力降到最小。在“海防”与“塞防”之争中,左宗棠有力地批驳了李鸿章的观点,主张两者并重。并指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⑧警醒清朝最高统治者,使清最高统治者抛弃了李鸿章的谬论,接受了左宗棠的建议,为解决其他问题奠定了基础。其次是解决粮饷问题。得到清朝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后,清政府给左宗棠凑足了1000万两的军费。皇帝御批道:“宗棠乃社稷大臣,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只要边地安宁,朝廷何惜千万金,可从国库拨款五百万,并敕令允其自借外国债五百万”,⑨筹饷的问题算完成了。左宗棠拿到军费,忙命人筹措军械物资,备办粮草,积极实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谋略二:打弱慑强,用胜利鼓舞人心。在收复新疆的军事方略上,左宗棠是很清楚的。对阿古柏势力主要是立足于“打”,对俄罗斯立足于“谈”。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解决伊犁问题的条件。以阿古柏的力量和当时复杂的形势,“打”既有取胜的可能,也有威慑沙俄、敲山震虎之功效。故他主张利用英俄矛盾,先集中兵力打击阿古柏,先不涉及伊犁问题。他说:“此时俄人交换伊犁一节,暂可致之不论。”⑩对于在新疆用兵,左宗棠指出,要提防“俄人狡谋”,必先安定新疆回部,“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如果乌鲁木齐城克服,“我威维扬”,再大兴屯田以保证长期后勤供应,安抚新疆各部族耕牧如常。如此,“即不遽索伊犁,而已稳然不可犯矣。乌城形势既固,然后明示以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
  考虑国库空虚,军饷难筹,为了紧缩军费开支,减轻人民负担,大军一旦出发,必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速战速决。这就是“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策略的由来。1876年8月,北疆收复,西征首战告捷,沉重打击了阿古柏的势力,粉碎了沙俄认为中国无力收回新疆的美梦,实现了左宗棠收复伊犁战略的第一步。同时增强了清政府收复新疆的信心,进一步巩固了左宗棠获得的信任和支持。
  谋略三:以武促谈,坚决收回伊犁。伊犁问题立足于“谈”是正确的,但当时清朝政府派了一个叫崇厚的谈判代表,签订了一个《里瓦吉亚条约》,等于是没有打仗就割地赔款。因此,在左宗棠等人努力下,后来又派了曾纪泽去改订条约。当然这种外交斗争必须要有武力为后盾,“以时势次第而论,先折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⑿所以左宗棠做了充分准备,分兵三路,准备武力收复伊犁。这时的左宗棠已经快70高龄了,身体不好,在营帐里面还吐血,于是他也为自己的后事做了准备,舆榇出关,也就是抬着棺材出了嘉峪关,准备和敌人决一死战,战死疆场。这是一种不可小视的姿态,在左宗棠这样一种军事备战的支持下,曾纪泽通过外交斗争,终于修改了条约,争回来了一些权益。
  谋略四:舍小保大,顾全大局。中俄改订的条约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一般人很不明白为什么要用一块七万平方公里的地方换取伊犁,更不理解其谋略高在哪里。其实伊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鉴于当时的财政难以为继,东南沿海频频告急,用兵日久则危害愈大。况且以沙俄的实力和贪婪,欲不付代价收回伊犁,的确不太现实。因此,左宗棠支持以小换大,以维护大局。有时候,善于妥协也是明智和必要的。
  总之,左宗棠之于新疆,可谓功照千古。无怪乎美国人史密斯在他的《中国人的气质》,一书里,高度评价了左宗棠收复新疆,说左宗棠的农垦大军彻底完成了他的使命,其伟绩在任何现代国家的史册上,都是最卓越的。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上的一名中兴名臣,他在军事上强调: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其实,曾国藩之所以这么厉害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他在看人这一方面很准。本期的历史悬案,小编将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曾国藩为什么那么厉害。

  作为有清一代的中兴名臣,曾国藩的修身砺志、勤奋治学、处世为官之道颇受现代人的推崇。曾国藩之所以能在举世滔滔之中产生砥柱中流的作用,可能有诸多因素,但他广泛网罗人才,把一大批才俊智囊聚集在自己的周围,把别人的能力化为己用,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在政治上,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在军事上,他强调“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他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造就人才作为挽救晚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
  重人、识人、取人、用人是曾国藩的特长。一次,李鸿章向曾国藩推荐三个人才,恰好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示意三人在厅外等候。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说明来意,并请曾国藩考察那三个人。曾国藩讲:“不必了,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之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可独当一面,将来作为不小,应予重用。”李鸿章很吃惊,问曾国藩是何时考察出来的。
  曾国藩笑着说:“刚才散步回来,见到那三个人,走过他们身边时,左边那个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位老实、小心谨慎之人,因此适合做后勤工作一类的事情。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因此不可重用。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如一根栋梁,双目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曾国藩所指的那位“大将之才”,便是淮军勇将、后来担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观人于微”,并且准确率极高,全赖其“积久而有经验”。对于发现、造就人才的方法,曾国藩概括为八个字:“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广收,就是广泛访求、网罗人才。曾氏求贤若渴,他提出“凡有一长一技者,断不敢轻视”。每到一地,每与人通信、交谈,都恳求对方推荐人才。他常写人才闻见日记,将所见所闻,分为“闻可”、“闻否”、“见可”三类。他的《无慢室日记》中,专设“记人”一项,记录了一大批被推荐的人名,并附有自己考察之所得。曾氏提出,“衡才不拘一格”,“求才不遗余力”,反对以出身、资历衡量人。曾氏幕中经人推荐入幕的人甚多,曾氏平时极注意对僚属才能的观察了解,并从中发现了大量人才。
  慎用,就是分辨良莠、知人善任。曾国藩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而且收之越广,用之越慎。曾氏用人十分谨慎,恪守“不轻进人”、“不妄亲人”。为此,他高度重视人才的考察,提倡选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者”,观人的方法主要是“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对于招揽到的人才,一方面用其所长,尽其所能,另一方面量才录用,使人才大多能各尽其职。正是因为曾氏能“冷眼看英雄”,他的幕府中人才之盛,一时无二。
  勤教,就是善于磨砺、促其成才。曾氏认为,人才,特别是经办军国大事的人才都是千磨百砺锤炼出来的。李鸿章是曾氏的得意门生,咸丰十一年,曾氏率湘军攻陷九江,李鸿章从镇江前去投奔曾氏,可曾氏却借口军务繁忙,竟然没有相见,甚至在别人面前对李鸿章出言相讥。其实,曾氏并不是不愿接纳李鸿章,而是看李心地高傲,想挫一挫他的锐气,磨圆他的棱角。这也是曾氏培养学生的一片苦心。此后,曾氏对李鸿章进行了严格打磨。李鸿章曾对人说:“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帅,糊糊涂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如同有了指南针。”曾氏的苦心栽培,终于把李鸿章磨砺成了晚清的擎天一柱。
  严绳,就是严加督责、清慎诚戒。曾氏律己甚严,“自立准绳,自为守之”,对待下属也是严加督责,使下属都能“循循于规矩之中”。他常以恒守“清慎诚戒”四字对幕僚言传身教,要求属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对属下的管教,能区别不同对象,不同对待,或者以勉励为主,或者多加防范;在方法上则是“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体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
  曾国藩为政四十年,幕僚共计四百多人,大部分都被他培养、推荐为朝廷、军队和地方的高级干部,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等众多名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曾国藩的重人、识人、取人、用人已成一体,体现了一代宗师的颖悟与睿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