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清照的小故事

不要有赵明诚!!

1、十六岁两阙新词轰动整个京师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李清照自幼耳濡目染,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十六岁那年,她的两阙新词轰动整个京师,其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更是成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

2、再婚

女子再婚在宋代本属寻常,在明清则为重大道德污点,李清照几乎成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反证,这为“李清照未再婚说”提供了心理需求。

李清照的第二任丈夫张汝舟品秩甚低,或有家暴和骗取李清照收藏之事,致婚姻破裂。按宋代法律,妻告夫即使胜诉也要被判两年徒刑,李清照便采取了迂回战术——告发张汝舟收受贿赂,使其获罪,则婚姻自动失效。

扩展资料: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

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

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

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清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李清照的才女之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才女李清照:轰动京师的文艺女青年 晚年闪婚闪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3
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十分爱读书,常常因得到一本好书而不食不眠。她从不像其它的女儿家对胭脂水粉兴趣浓厚,反倒痴迷醉心于读书。所以平时李清照出门逛街的时候,很少买针线首饰之类的东西,她最爱去的地方便是书市。

  有一年清明前,李清照的姨母给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裙衫,让她在清明时节踏青时穿。一个人冬天在家闷得太久,望见外面一片生机,春意盎然,心情也变得活泼起来。看着身上的新衣,颜色考清淡之中泛着微黄,就像柳树的新芽,李清照不禁赞叹姨母做衣服的水平,衣服不但照映着自然景色,而且还可以让人的心情变得欢畅。

  自然景色固然是好,可是李清照改变不了自己的痴迷爱好,竟不由自主地来到书市。也许是天气的缘故,这天在书市闲逛的人也格外多。李清照在一个又一个的摊位前仔细翻看着,希望找到自己中意的东西。

  她就这样以赏玩的心思慢慢游逛,觉得很有意思,就这样走到了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小角落。那里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只守着一个小摊,上百放着一摞书。老者看起来风度翩翩,并不像普通的商贩,更奇怪的是,他并不招揽顾客,好像并不希望自己的书卖出去似的。李清照觉得非常有意思,便走了过去,想和老者说几句话。可是她突然被地上的书吸引住了,书皮上以篆字写着《古金石考》。她不禁大吃一惊,这就是她梦寐以求的古书,这部书流落民间几乎失传,所以她找过好多人帮着购买,结果都没有买到。现在的李清照只见书本,不见老者,抑制不住自己的惊喜,拿起一本便翻看起来。

  过了很久,李清照仍在忘我地读着《古金石考》,越看越着迷。不知什么时候,她突然猛醒这是人家要卖的书。她抬起头不好意思地对老者笑了笑。老者带着慈祥的笑容对她说:“没关系!”李清照手里紧握着书,急切地问:“老伯,您这套书可是要卖的?”老者点点头:“是啊,这是家传的一部古书,按理讲是绝不能卖的。唉,也是小老儿没用,祖上虽然是诗书世家,到了我这一代,竟然只能做个教书先生。也是时运不济,家遭变故,实在是没有可以救急的对象儿了,只好忍痛将这部书拿来典当啊!” 老人说着,显出一种舍不得的神情,他顿了一下接着说:“可是,我还是不忍心就这么把它送到当铺,交给那些不知道珍惜的人去糟蹋,所以就在这儿等着,只想等个懂得它的人来,给它个好归宿!姑娘,看得出你是个识货的人!你要能买了它去,也算了了小老儿的一桩心事。”李清照微笑着问老人:“老伯,您需要多少钱来应急?”老者说:“唉,应急至少也得三十两吧。姑娘你看着给吧,只要能好好地保存它,就是少点也没什么。”

  没等老者把话说完,李清照把自己随身带的钱全部倒出来,仔细查点也不过十两左右,出门时只想闲逛,没想着要买什么,没有多带钱啊。李清照显得有些着急,对老者说:“老伯,我今天出门仓促,没有带那么多现钱,你明日可否还在这里?我一定带多于三十两来拿书,好吗?”老者很是为难地说:“姑娘,不是我不答应你,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三天才等到你这个有缘人,可是我的盘缠早就用得差不多了,不可能再在这里住上一晚。更何况我和家人已经说好,今天日落,无论这书卖不卖得出去,都要和他们一起出城回家的。”

  李清照一听,急忙抬头望天,这时已近日暮,就算雇车回家也未必能赶上。她一时间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看着李清照着急的模样,老者也有些于心不忍,只好安慰李清照说:“姑娘,你也不用太过着急,唉,就当是你和它没缘吧!也许有一天,你还能再碰上它呢。”李清照听着老人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不但帮不了老者,还失去了保存古书的机会。她不自觉地握了一下衣角。这一握让李清照有了办法,她立即对老人说:“老伯,您只要再等我一会儿,只一会儿就好!一定要等我啊!”然后转身就跑,留下不知所措的老人站在那里。

  过了半个时辰后,老者见李清照只穿一件内衬的单衣,跑了回来,手里拿着银两。原来,她把自己的新衣给典当了,换了二十多两银子,连同自己原来的十几两银子,一起交到老人手中。老者看着一个年轻姑娘家竟然为了一套书,不惜当街只穿着单衣薄衫,十分感动。老者说什么也只要三十两,可是李清照没有让他再推辞:“老伯,您给我的可是无价之宝啊,若是今日我身边能再有些银两也会倾囊相赠的。您就不用推辞了。”然后,李清照抱起那套珍贵的《古金石考》,穿着单衣在乍暖还寒的春天里回家去了。
第2个回答  2019-12-10
李清照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jbpd6ecd9d69b
LV.20 2019-10-25
初露才华
李清照的父母都精通古代诗文,在他们的影响下,李清照从小就喜爱文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尤其在写诗填词方面,基本功很扎实。到了十五六岁,她更是整天不离诗文书画,把古今名家的诗词,读了一遍又一遍,抄了一本又一本。
有一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京城做官。为了教育女儿,他经常把李清照带在身边。一天,李格非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匡山去游览,回家以后拿出一首诗对李清照说:
“这是我的好朋友张文潜写的诗,他是当今有名的诗人,大家都说这首诗写得很好,你拿去好好读读。”
李清照接过诗稿,认真读了起来,发现这首诗歌颂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写得很有气派,值得自己好好学习。但是,当她反复读了几遍以后,对它的内容却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她以为不能光是歌颂唐朝的繁荣昌盛,也应该指出唐朝君臣腐败的一面。于是,她按照诗的原来格式,接连写了两首和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不久,李格非在家里和朋友聚会,大家边喝酒边谈论诗文,气氛十分热烈。李清照也坐在一边,抓紧时机向长辈们学习。这时候,一个宾客对李格非说道:
“格非兄是当今有名的才子,您的女儿一定也是位能诗善文的女才子,今天何不让她显露一下才华呀!”
李格非听了,就吩咐女儿把她最近写的诗文拿来,请客人们评阅。李清照犹豫了一会儿,拿出了那两首和张文潜的诗。客人们争着传阅以后,都一致叫好。有的说:
“一个年轻姑娘,敢对当今大才子的诗,提出不同看法,说得很有道理,真令人敬佩!”
“诗里用词造句都很精妙。不知底细的人,粗粗一看,一定以为是大才子写的呢!”
听着客人对女儿的赞扬,李格非也着实高兴。从此以后,他更加重视对女儿的培养了。
一张画
李清照十八岁那年,同丞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了婚。赵明诚不但诗文写得好,还特别喜爱收藏文物。刚结婚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太学读书,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就时常把自己的衣服换了钱,去买喜爱的碑文和字画。李清照为了帮助丈夫收藏文物,也尽量节约家庭开支,吃穿都很俭朴。夫妻俩情趣相投,感情很好。
有一次,两个人把三个月积蓄下来的一千五百钱,用来买了一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迹。不久,又有一人拿了一幅古画找上门来说:
“这是大画家徐熙画的《牡丹图》,听说你们很喜欢收藏名画,是个行家,今天我特意送上门来。”
李清照和赵明诚展开古画,共同仔细地辨认,断定确实是徐
第3个回答  2019-05-11
又是一个黄昏,女词人李清照站在窗前,遥望着溪流,不知那溪边的亭子中又是一番什么情景.她渐渐回忆起如溪水般流过的往事……
  “呵呵呵呵……,你这话说得不错……”远处不时传来欢快地笑声,是谁呢?原来是女词人李清照正与她的好朋友们吟诗作对,好不热闹.“来,你输了,罚酒三杯.”“哈,你也输了,罚酒.”渐渐地,几位文人已略带醉意,夕阳也开始醉了,满脸红扑扑的.光芒边得柔和了,也不刺眼了,它照在溪水上,溪水如琥珀般流淌;它照在几位文人身上,显得更有精神了.但终究没有不散的筵席,各位终是要分开的.天色已晚,李清照告别了诸位朋友.
  但李清照早已大醉,到船上都晃晃悠悠的.好不容易跌跌撞撞地上了船,却连路都分不清了,眼前是天旋地转,转得让人连方向也分不清了.朋友们把桨放入李清照手中,之后看着她晃着桨,曲折前进.
  周围的荷花挨挨挤挤的,互相簇拥着.黄昏的阳光温柔地照耀在上面,金粉碧相合,美艳不可挡.此时,李清照猛地一惊,酒似乎也全醒了.自己怎么会在荷花塘之中?原来李清照酒大醉,一不小心看错了路,便进入了荷花塘.李清照终于完全醒了,她握紧船桨,尽力加快速度划着,争取早些出去.谁知,栖息在滩涂之上的一群白鹭被她给吓着了,纷纷展翅飞了起来,不停地叫着.这时,金、粉、碧、白四色在此相融合,世间是多么美丽啊!
  天色不早了,站在窗前的李清照关上窗户,准备休息了.
   柳絮泉中,水平如镜,凝视这一池碧水,我不禁回忆起那一件童年趣事……那天,正值盛夏傍晚,残阳如血,映出满院红光,我和姐姐、弟弟一起相约荡舟柳絮泉中.来到泉边,我们不禁惊叹:好一幅醉人之山水画!夕阳为波光粼粼的池水镀上一道金边,美得让人心醉.碧澄澄的水边,怪石遍布,千姿百态,令人叹赏不绝.怪石勾起我无限的联想,姐姐、弟弟也情不自禁地为它们取起了名字:怪女石、金钟石、小骆驼……我们正玩得不亦乐乎,我猛然发现,时光随着流水一起流逝,一道残阳渐渐下沉,天色已晚.我们方才足兴.正欲荡舟回去,谁知夜幕降临,我竟然看不清回归的路了!心慌意乱之余,我用力划动双桨,竟将小舟驶进了莲花丛中.抬眼花拦,回头叶满,虽是闭月羞花之美景,但我们已无心再来欣赏它了.不知不觉中,我竟越划越深,不小心闯入荷花丛的深处了.我心里越发慌了,正欲再划,突然间,一群水鸟扑棱棱地飞起,想必是受惊了.它们殊不知是“人亦惊鸟鸟惊人”啊!我们也被吓了一跳.看见它们狼狈不堪的样子,我们顿时转惊为喜,一楞之间都咯咯地笑了起来……大家一起冷静下来,仔仔细细地寻找,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我兴高采烈地划着小舟,和姐姐弟弟一路上欢声笑语,回到家中.回来之后,我意犹未禁,当时的场面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不禁提笔一挥而就,写下了一首小词《如梦令》,记下这件童年趣事.我把自己从思绪中拉回,夕阳依旧,池水依然.唉,这不知是第几次回忆起这件事了!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1
  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十分爱读书,常常因得到一本好书而不食不眠。她从不像其它的女儿家对胭脂水粉兴趣浓厚,反倒痴迷醉心于读书。所以平时李清照出门逛街的时候,很少买针线首饰之类的东西,她最爱去的地方便是书市。

  有一年清明前,李清照的姨母给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裙衫,让她在清明时节踏青时穿。一个人冬天在家闷得太久,望见外面一片生机,春意盎然,心情也变得活泼起来。看着身上的新衣,颜色考清淡之中泛着微黄,就像柳树的新芽,李清照不禁赞叹姨母做衣服的水平,衣服不但照映着自然景色,而且还可以让人的心情变得欢畅。

  自然景色固然是好,可是李清照改变不了自己的痴迷爱好,竟不由自主地来到书市。也许是天气的缘故,这天在书市闲逛的人也格外多。李清照在一个又一个的摊位前仔细翻看着,希望找到自己中意的东西。

  她就这样以赏玩的心思慢慢游逛,觉得很有意思,就这样走到了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小角落。那里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只守着一个小摊,上百放着一摞书。老者看起来风度翩翩,并不像普通的商贩,更奇怪的是,他并不招揽顾客,好像并不希望自己的书卖出去似的。李清照觉得非常有意思,便走了过去,想和老者说几句话。可是她突然被地上的书吸引住了,书皮上以篆字写着《古金石考》。她不禁大吃一惊,这就是她梦寐以求的古书,这部书流落民间几乎失传,所以她找过好多人帮着购买,结果都没有买到。现在的李清照只见书本,不见老者,抑制不住自己的惊喜,拿起一本便翻看起来。

  过了很久,李清照仍在忘我地读着《古金石考》,越看越着迷。不知什么时候,她突然猛醒这是人家要卖的书。她抬起头不好意思地对老者笑了笑。老者带着慈祥的笑容对她说:“没关系!”李清照手里紧握着书,急切地问:“老伯,您这套书可是要卖的?”老者点点头:“是啊,这是家传的一部古书,按理讲是绝不能卖的。唉,也是小老儿没用,祖上虽然是诗书世家,到了我这一代,竟然只能做个教书先生。也是时运不济,家遭变故,实在是没有可以救急的对象儿了,只好忍痛将这部书拿来典当啊!” 老人说着,显出一种舍不得的神情,他顿了一下接着说:“可是,我还是不忍心就这么把它送到当铺,交给那些不知道珍惜的人去糟蹋,所以就在这儿等着,只想等个懂得它的人来,给它个好归宿!姑娘,看得出你是个识货的人!你要能买了它去,也算了了小老儿的一桩心事。”李清照微笑着问老人:“老伯,您需要多少钱来应急?”老者说:“唉,应急至少也得三十两吧。姑娘你看着给吧,只要能好好地保存它,就是少点也没什么。”

  没等老者把话说完,李清照把自己随身带的钱全部倒出来,仔细查点也不过十两左右,出门时只想闲逛,没想着要买什么,没有多带钱啊。李清照显得有些着急,对老者说:“老伯,我今天出门仓促,没有带那么多现钱,你明日可否还在这里?我一定带多于三十两来拿书,好吗?”老者很是为难地说:“姑娘,不是我不答应你,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三天才等到你这个有缘人,可是我的盘缠早就用得差不多了,不可能再在这里住上一晚。更何况我和家人已经说好,今天日落,无论这书卖不卖得出去,都要和他们一起出城回家的。”

  李清照一听,急忙抬头望天,这时已近日暮,就算雇车回家也未必能赶上。她一时间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看着李清照着急的模样,老者也有些于心不忍,只好安慰李清照说:“姑娘,你也不用太过着急,唉,就当是你和它没缘吧!也许有一天,你还能再碰上它呢。”李清照听着老人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不但帮不了老者,还失去了保存古书的机会。她不自觉地握了一下衣角。这一握让李清照有了办法,她立即对老人说:“老伯,您只要再等我一会儿,只一会儿就好!一定要等我啊!”然后转身就跑,留下不知所措的老人站在那里。

  过了半个时辰后,老者见李清照只穿一件内衬的单衣,跑了回来,手里拿着银两。原来,她把自己的新衣给典当了,换了二十多两银子,连同自己原来的十几两银子,一起交到老人手中。老者看着一个年轻姑娘家竟然为了一套书,不惜当街只穿着单衣薄衫,十分感动。老者说什么也只要三十两,可是李清照没有让他再推辞:“老伯,您给我的可是无价之宝啊,若是今日我身边能再有些银两也会倾囊相赠的。您就不用推辞了。”然后,李清照抱起那套珍贵的《古金石考》,穿着单衣在乍暖还寒的春天里回家去了。

  李清照后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女词人,与她对知识的热爱,对书的痴迷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痴迷她才可以有所放弃,即使是姨母赠送的新衣服也可以典当出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