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装特点饮食节日

如题所述

一、蒙古族服装特点

蒙古族的服饰是受蒙古草原生活环境决定的。服饰中,长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服饰,袍子肥大,不开叉。过去牧区的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以绸缎﹑棉布做衣面的;夏季穿布类;颜色爱用红﹑黄﹑深蓝色。冬季牧人放牧时可以暖身御寒,夏季可以防止蚊虫叮咬。

农区农民多穿布衣,有长袍(开叉)﹑棉衣﹑棉袄﹑衬衣﹑衬衫等,冬天多穿毡靴﹑靰鞡,穿高筒靴的少,也扎腰带。男子喜戴蓝﹑黑﹑褐色的帽子,也有用绸子把头缠上的。女子都用红﹑蓝色的布把头缠上,冬季和男人一样戴上圆锥形的帽子。

二、蒙古族饮食特点

蒙古族牧区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以粮食﹑蔬菜为辅。奶品有奶豆腐、奶疙瘩﹑奶干﹑奶酪﹑奶油﹑酸奶等。早晨吃炒米喝奶茶,茶中加上酥油和少许青盐,味道鲜美可口。中午和晚上多喜吃牛﹑羊肉。

砖茶是牧民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煮好后少加些鲜奶。牧民烧饭﹑煮茶的主要燃料是牛粪,火焰恰到好处。农村以粮食为主,奶食为辅。如今经济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改善了许多,除肉食外,各地冬夏都能吃到新鲜蔬菜。

三、蒙古族节日特点

蒙古族重要节日有春节﹑兴畜节和那达慕等。其中,那达慕是蒙古族最为盛大、影响广泛的节日。

“那达慕”,系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每年7﹑8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大会召开时,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乘车骑马,云集在碧绿丰美的草原。他们或参加比赛,或专程赶来参观娱乐。

传统的那达慕大会上只举行射箭﹑赛马和摔跤的比赛;现代那达慕从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

除了传统的男儿三艺—摔跤﹑赛马、射箭比赛之外,还增添了其他体育竞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篝火晚会等内容,同时开展经贸活动,进行物资交流,还要表彰劳动模范

那达慕大会上的摔跤比赛,最引人入胜的是民族式摔跤。脸色黝黑﹑身体魁伟的摔跤手上身穿着镶有铜钉的黑色摔跤衣“昭德格”,下穿白色跤裤,腰系彩绸做成的围裙,脚蹬蒙古靴或马靴,袒胸露背,有的跤手还在脖子上围着五彩缤纷的饰物“江戈”。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跤手们跳着雄健的“鹰步”上场,对方的摔跤手也按着民族古老的传统风格,挥舞双臂,犹如雄鹰展翅,勇士们的搏斗就开始了。

扩展资料

蒙古族的文化活动:

一、蒙古族一向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河套地区流传有这样一句话:“河套的民歌牛毛多,唱了三年,唱了一支牛耳朵。”反映了内蒙古民歌之多。蒙古民歌可分为长短调两种体裁,蒙古民歌充分反映出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听了使人有置身蒙古草原之感。

二、马头琴是蒙古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乐器,因琴杆上端雕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最早的马头琴称为“奚琴”或“胡琴”,起源于东胡的“奚”(即库莫奚),清末称作“潮尔”。演奏形式多半是独奏,或是自拉自唱。马头琴拉出来的声音辽阔低沉,悠扬动听,仿佛把人们带进茫茫无边的草原。

三、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舞蹈有马刀舞﹑筷子﹑安代﹑驯马手、小青马等。通过草原马上生活提炼而成的马舞,造型挺拔豪迈,步伐洒脱轻盈,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腾跳之间,都使人感到骏马的纵越和蒙古人民剽悍﹑勇敢的性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中央政府网-蒙古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13
  四季都穿长袍

  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

  不同颜色各有象征

  袍子的颜色,男子多喜欢穿蓝色、棕色、女子则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夏天更淡一些,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蒙古人认为,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多在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蓝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红色是像火和太阳一样能给人温暖、光明和愉快,所以平时多穿这样颜色的衣服;黄色被看作是至高无尚的皇权的象征,所以过去除非活佛,或者受到过皇帝恩赐的王公族,其他人是一律不能穿用的。

  腰带防风抗寒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素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僵时又能保持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束。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9-16
那达慕,雪顿节
第3个回答  2015-09-16
那达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