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一个人可以喝好几坛,为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看看水浒的故事。

鲁智深在五台山脚抢了小贩一桶酒,几乎喝了干净。之后鲁智深虽然大醉,还是能够自己走路回寺庙的。

武松在景阳冈喝了十多碗酒,但还是能够爬到景阳冈上。

这什么概念?

今天谁要是喝十多碗白酒,铁钉得去医院抢救。

不过,古代人都是这样,喝十几碗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在元代之前,中国的酒全部是酿造酒,而不是蒸馏酒。

所谓酿造酒,是中国乃至世界传统的酿酒方法。我们借着酵母作用,把含淀粉和糖质原料的物质进行发酵,产生酒精成分而形成酒。

酿造酒的原料很多,比如各种谷物、各种谷类。

中国人从古至今,直到元代为止,所有的酒都是酿造酒。

这种酿酒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酒精含量不高。

酵母菌在高浓度酒精下不能继续发酵,因此酒的酒精浓度不可能超过20%。

如果采用谷物酿酒,酒精含量为3%~8%:果类酿酒则高一些,为8%~14%。

但果类酿酒比较少见,酒的价格也比较高,毕竟古代没有大面积的水果种植。

所以,大部分中国古人喝的都是谷物酿酒。

那么,究竟含量最高不超过8%,也就是今天的啤酒水平了。

现在大家就清楚了,武松喝的是十八碗啤酒,鲁智深喝的是大半桶啤酒。

这种酒量在今天也算厉害,但也不算太夸张,能够达到他们酒量的北方人多得很。

而我们今天常喝的烈酒,也就是蒸馏酒,则是在中国元代才出现的。蒸馏酒的酒精含量,可以高达60%。

如果武松喝十八碗蒸馏酒,只有一个结果,早就见上帝去了。

现代考古学的发现,已经解答了这个问题。具体内容,放后一点详述。

其实人对酒精的耐受能力,从来都差不多。

比如喝啤酒就用大杯,喝白酒用小杯。其中的关键,就是酒精度数的不同,古今依然。

在李时珍的书中,就记载过高度的白酒,是从元代才开始盛行的,在此之前,中国人喝的酒,都是低度数酒。到了今天,在江浙一带地区,还是流行喝低度酒。本人就曾一次喝过五斤花雕,用的就是大碗。

但是李时珍毕竟不是搞 历史 的,距离李时珍记载元代的事情,也有百年以上了,大家对此也是将信将疑,再加上明朝时期,已经很流行喝高度酒了,所以对李时珍的记载,很多人也没当回事。

直到2002年的时候,江西李渡酒厂搞扩建工程,无意中挖出了这个老酒厂的旧址,发掘出了从宋朝到如今的完整遗址,真想得以大白。

考古人员在现场发现,在元代之前,所有用来试酒的承具,都是大碗,到了元代开始,全部改为小杯。这和李时珍的记载完全吻合,成为证明酒精度数变化的实物证据。

另外,在李渡酒厂,还发现了中国人酝酒时,发酵方式的变化,从元代开始,中国人的酿酒方式,改为成固体发酵,加蒸馏取酒。使得高度酒的生产,成为可能。这其中的实物描述太复杂,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最后补充一点,酒这玩意,不是越高度数越好喔,超过68度以上的酒,对人体的严重伤害,是有科学证据的,遇到超高度酒时,比如len酒(这个字打不出来)时,建议是兑着喝。

我们现在看古装影视剧里面的人物,特别是唐宋时期,他们喝酒要不就是碗,再豪放点,就直接端坛子,难道他们喝的是水吗,就不怕醉吗?!

先说个经典的酒仙级别的人物——李白。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写道: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是杜甫夸李白的,说他能喝一斗酒,一斗酒是多少呢?差不多12斤吧。不过唐代还有小斗,要是李白喝的是小斗的话,那就是4斤。

李白自己在《将进酒》中说: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好吧,唐代的酒杯并不小,就算是李白夸张了一点,“杯莫停”的喝酒,应该也是这位酒仙的常态吧。

那么李白这么能喝,当时的酒到底咋样啊?

唐代因为和西域各国的交流比较广泛,已经有了从西域来的果酒,也就是葡萄酒,当时葡萄酒的酒精度是不超过6%的;唐朝本身生产的米酒分为几个档次,最好的酒颜色发黄,酒精度也不超过8%,应该和葡萄酒差不多。稍微差一点的,只有3%的酒精度,最差的“浊酒”,估计只有1%的酒精度。

能喝多少,大家看着办吧。

《水浒传》中英雄好汉们喝酒的场景就更多了,比如最著名的武松景阳冈喝酒。那小酒店说“三碗不过岗”,武松一连喝了15碗,然后喝醉了,上山把人家老虎给灭了。

不知道武松和鲁智深、李逵相比,算不算能喝的,应该比一般人厉害吧。

宋朝的酒,比起唐朝来,因为酿酒技术更加成熟,相对度数高了一点,酒精度大概10%左右,不超过12%,其实也不高啊!

武松去的那个小地方,自家酿的酒,酒精度不会很高,估计也就是5%到10%之间吧,喝15碗,也算正常。

直到元代之后,才出现了蒸馏酒,酒精度飙升到30%以上,大碗喝酒大坛喝酒的也就没这么多了!

说了这么多,原来古人喝的是我们现在的啤酒啊,难怪这么能喝!

最后,弱弱的问一句,大家的酒量是多少?欢迎留言讨论!

原来他们所喝之酒是酿造或者发酵而来的,他们酒的度数也就是十度左右甚至更低。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啤酒,但是这个酿造酒却又比啤酒更容易进口,你想啤酒都是可以一碗干,那这个米酒也自然是可以的。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喝很多坛的白酒并不是假的,只是度数偏低的。

那就是从北方的游牧民族那里传过来的酒,这种酒是通过反复的蒸馏,然后获得高浓度的精华。这种酒是北方名族用于取暖的,传到中原地区之后并不受欢迎。因为度数太高,苦涩难以入口,所以这个酒变成为老百姓所能喝得起的低价酒。如果是这种高浓度的酒当然是无法喝几坛,虽说古代的米酒度数之低,但是几坛喝下去也还是会醉的,更别说这高浓度的酒了。

一个人能喝几坛酒,说明以前的人能喝,也说明以前的酒度数不高。

因为以前的人酿酒,还没有现在用的催化剂。他们酿酒时,先把大米或黄豆等粮食煮熟,然后用大缸装起来,用棉被过厚布包裹着,让它具有25度左右的温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发发酵,酒娘就出来了。然后在用压榨提取等办法把酒里的液体和酒糟分离出来,再存放在坛子里。

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酒度数不高,甜甜的,口感很好,有浓郁的香味。喝上一口就想喝第二口,像喝咖啡或吸烟那样会让人上瘾。这些酒所以一个人喝几坛一点都不稀奇。

这样的甜酒我每年都会酿几缸。有些送给亲戚朋友,有些留着自己喝。晚上喝一碗睡觉,能一睡到天亮。星期六日休息,我喜欢煮热来喝。每次也能喝一两碗,从没喝醉过。但是如果喝得足够多,也会让人醉倒的。

做酒最好要在冬天做。或立春之前做好,放一年都不会坏。现在天很热做好了,一段时间就要喝要不然很快就坏了。如果冬天做酒要把他围起来放,也就是保温,要到一定的温度才会出酒,用手摸摸,有暖暖的感觉就可以了,出酒了就可以把围的东西拿掉,否则容易坏。

在我们老家,这些甜酒专门给坐月子的产妇喝。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高了,做甜酒,喝甜酒都已不是问题。甜酒加鸡蛋或鸡肉,再放一些姜片,用火煮开一小段时间,就是很好滋养品了。

因此,古时候一人喝几坛酒,不是能喝,是酒甜好喝,而且度数不高的原因。

古代人喝很多酒,用酒碗,甚至用酒坛喝酒,显得特别豪爽。其实是因为古时候的酒度数低,有些想现在的啤酒,啤酒就是大麦酒,液体充进二氧化碳做成的。

古时候的酒都是酿酒,粮食酿酒一般是3~5度,果酒稍微高一些,达到5~8度,像现在的啤酒。古代的酒一般用谷物酿造,高粱酿酿酒,因为那是中国人的主食。一般中国人不敢用小麦的,那属于高档粮食。

酿造酒最高烈酒也是十几度,度数再高是蒸馏,是元代以后的事了。因为酒精和水的浓度不同,沸腾温度也不同,酒精是78度,水是100度,利用温度差提高酒的度数,现在酒基本上都是蒸馏酒再勾兑的酒了。

当然喝酒多了会伤身体的,不要多喝哟!品酒的时刻,悠哉悠哉,美女加美酒,好日子天天有。

  古代人能喝酒是因为当时酒的度数低,并不是酒量高。就像武松喝的所谓三碗不过冈只有十几度罢了。

  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为止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就过滤而得;故有"李白斗(十升)酒诗百篇","绿蚁新醅酒"之类的诗句,像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几度左右。

  《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

  自北宋时期辽国、金国、元朝等蛮子进驻中国以后,才有蒸馏酒的首创,因为他们世代祖居北国的草原,气候严寒,环境恶劣,必须要喝高浓度的酒才能保暖,而蒸馏酒正是元朝这个彻底统治中原的杰作,通过蒸馏提高酒度。后来满清入关,因为也是由于东北天气酷寒,所以再次引起一股高度蒸馏酒的热潮,类似烧刀子。而我们现代人忽视了华夏文明的发酵酒,过度重视以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的蒸馏酒,所以才导致现代人普遍认为中国酒度数高,难喝,其实这是一种对我们自己国家酒莫大的误解。

  北宋时期辽国、金国、西夏等地的蒸馏酒还没有完全火起来,或者是说当时由于宋朝的高度文明使得他们觉得发酵酒好喝,没有高浓度烈酒的辛辣苦涩,所以还是将发酵酒作为高级宴席中的御酒,其蒸馏酒没有在王公贵族里流行,只是老百姓因为买不起发酵酒,还是喝以前世代祖辈流传下的蒸馏酒。

  而到了元朝因为建立了莫大的欧亚版图以及完全统治中土后,将蒸馏酒放在了所有酒类之上,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他们蒙古人自身的文化。虽然明朝时又兴起了发酵酒,使得华夏传统的酿酒工艺得到发扬,但后来满清入关后,他们生于雪国,所以对高浓度和极度抗寒的蒸馏酒情有独钟,因此入口辛辣、浑身发热的蒸馏酒渐渐替代了香醇浓郁、后劲很足的发酵酒,成为了主流。

我国的酿酒文明和前史十分的悠久,考古专家从前出土过距今有5000多年前史的酿酒用具,也就是说黄帝时期,夏禹时期,就存在着酿酒这个行业。 有的前史记载,酿酒的鼻祖是狂药,以为狂药是夏朝人,东汉《说文解字》中解说“酒”字的条目中有:“狂药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

秦朝时,酿酒呈现了酒曲,那个时候酿出来的酒,度数比较低,应该在十度以下。许多人听过武松打虎的故事,武松去景阳冈打虎之前,喝了8碗酒。实际上,武松喝的酒,它的度数,只是比一般的啤酒度数要高几度罢了,也就十几度左右,相当于鸡尾酒的度数。宋朝时期的酿酒技能,有所提高,能提炼出10到20度左右的酒,跟现在的葡萄酒度数差不多。

宋末能够提炼出白酒相同的度数,这还得归功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因为北方的天气比较冰冷,所以古代的少数民族,往往都是喝酒来御寒,跟华夏的酒不相同,他们喝的都是高浓度的酒,这些游牧民族酿酒的方法,用的是所谓的“蒸馏法”的方法,后来才传到了中原地区。

酿造酒,度数低。如果掺了水,就更低了。

度数比较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