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6滕文公章句下诗解6道衰暴作文武中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 孟 子》卷 6滕文公 章句 下诗解6道衰暴作文武中兴

题文诗:

公都子曰 : 外人皆称 , 夫子好辩 , 敢问何也 ?

孟子 答 曰 : 予岂好辩 ? 不得已也 . 天下生久 ,

一治一乱 . 当尧之时 , 水 之 逆行 , 泛滥中国 ,

蛇龙居之 , 民无所定 ; 下者为巢 , 上为营窟 .

尚 书 有 曰 : 洚水警余 . 洚水洪水 , 使禹治之 .

禹 乃 掘地 , 而注之海 , 驱蛇龙而 , 放之菹 草;

水由地中 , 以 行江淮 , 河汉是也 . 险阻既远 ,

鸟兽 者 之 , 害人者消 , 然后人得 , 平土居之 .

尧舜既没 , 圣之道衰 , 暴君代作 , 坏 民 宫室 ,

以为污池 , 无所安息 ; 弃田以为 , 园囿使民 ,

不得衣食 . 邪说暴行 , 于是 又作 , 园囿污池 ,

沛泽多而 , 禽兽 乃 至 . 及纣之身 , 天下大乱 .

周公 旦者, 相 佐 武王 , 诛纣伐奄 , 三年讨君 ,

驱飞廉于 , 海隅戮之 , 灭国五十 , 虎豹犀象 ,

驱而远之 , 天下大悦 . 尚 书 有 曰 : 丕显 也 哉 ,

文王 之 谟 . 丕承 也 者 , 武王 之 烈 . 佑启后人 ,

咸正无缺 . 圣道真情,利民为本,除暴安良.

【原文】

  公都子1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2。《书》曰:‘洚水警余3。’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4;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5,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6,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7,驱飞廉8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者,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9。’”  

【译文】   公都子说:“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孟子说:“我难道喜欢辩论吗?我是迫不得已呀。自从有人类以来,已经很久了,总是太平一阵子,又混乱一阵子。当唐尧的时候,大水倒流,到处泛滥,大地成为蛇和龙的乐土,人们却无处安身。低处的人们在树上搭巢,高处的人们便挖相连的洞窟。《尚书》说:‘洚水警告我们。’洚水就是洪水。命令禹来治理,禹疏通河道,把水引向大海,把蛇和龙都赶回草泽中。水在河床中流动,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便是这样。危险既已远去,害人的野兽也无影无踪,人们才能够在平原上居住。   “尧舜死了以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君主不断出现。他们毁掉民居来挖掘池塘,使百姓无处安身;毁坏良田来营造园林,使百姓不得衣食。荒谬的学说、残暴的行为随之兴起,园林、深池、大沼泽多了,禽兽也随之而至。到商纣的时候,天下又大乱了起来。周公辅佐武王,诛杀了纣王;又经过三年征战讨伐奄国,诛杀了奄君;并把飞廉驱赶到海边,把他也杀了。被灭掉的国家有五十多个,同时,把老虎、豹子、犀牛、大象驱赶得远远的,天下的百姓都非常高兴。《尚书》说过:‘伟大而光明,是文王的谋略!接续这光明,是武王的功烈!启发诱导我们后来人,让大家没有缺点都正确。’” 

【注释】 (1)公都子:孟子弟子。 (2)营窟:相连为窟穴。 (3)洚水警余:此为《尚书》逸篇中文;洚,音jiàng。 (4)菹:音jū,泽中所生草。 (5)代作:更代而作。 (6)邪说暴行又作:和下一节的“邪说暴行有作”一样;又,通“有”,动词词头;作,兴起。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7)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这段话一般断为:“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但崔述《论语余说》云:“‘周公相武王诛纣’一句,‘伐奄三年讨其君’一句;‘伐奄’乃成王事,不得上承‘相武王’言之。”《孟子译注》从之。逢彬按,此说不可据。当“相”为“辅助”“帮助”“作为国君的辅弼大臣”等意义时,其后可带宾语,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但如断作“周公相武王诛纣”,当时语言未见其例;按当时语言的习惯表述,应为“周公相武王以诛纣”,如:“高子相大子以会诸侯。”(《左传·襄公十年》) (8)飞廉:纣之臣。 (9)“丕显哉”至“正无缺”:当为《尚书》逸篇中文;丕,大;承,继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