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可能在家待了几个月,看着那么多叽叽喳喳的哥哥姐姐,有点不适应。于是“哇”的哭了起来,边哭边扯着妈妈的衣角嘟哝着:“抱抱!”
这位妈妈有点尴尬,连忙一边推女儿一边说:“别怕,去到处走走。”小姑娘并没有感觉好一点,反而贴的妈妈更紧了。其实很多妈妈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当孩子处于陌生环境,或者认生,我们越是说“别怕”孩子越是害怕,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宝宝别怕”让孩子更焦虑
《实用心理学》中作者用这样的观点描述孩子的恐惧:所有这些恐惧,都可以说是孩子和我们父母或者说与这个世界的一种沟通。
有次妹妹抱着熊看动画片,我在旁边工作。突然她就大哭起来,并且嘟囔着“我害怕”。我跑过去才发现,她是被一个角色吓到了,连忙帮她关掉,问她:“太丑了是吗,下次我们不看了。”
小孩子总有许多恐惧的东西,从封闭空间里大量不认识的人、到黑暗中的幻想,甚至是某种食物。这些恐惧在大人面前,有的显得非常可笑。因此,我们会很武断的认为孩子“不该害怕”,或者是锻炼锻炼就好了。敷衍的安慰说:“别怕”。
准确的来讲,在陌生环境哭着找妈妈和不敢一个人睡,应该算作担心未知风险的焦虑。当孩子陷入焦虑情绪时,在大脑中的杏仁核发出警报,神经元迅速做出反应,孩子进入“战逃模式”。
此时,任何情绪刺激,都会让已经进入紧急状态的杏仁核升级警告级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越说“别怕”,孩子越觉得危险的原因。
试试“替代性学习”
当孩子觉得害怕时,爸爸妈妈该做点什么来安抚呢?心理学家建议,要冷处理宝宝的情绪,唤醒他们的上层大脑。
我们都知道,在学前阶段,宝宝会通过模仿进行学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将之称为“替代性学习”(vicarious learning)。面对因为未知而焦虑的孩子,消除这种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替代性学习”。
妹妹性格比较腼腆,我们第一次去早教班试课时,她看到教室里那么多陌生的人。玩具看都没看一眼就哭了起来。
老师告诉我,不用强迫他融入进来,可以先带她在角落里“围观”。果然两节课过后,妹妹就开始尝试着去玩手边的玩具,并且变得越来越大胆了。
在孩子被焦虑包围的时候,进行替代性学习的作用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这样做可以规避让孩子亲子去尝试而产生的“焦虑升级”,就像文章开头那位妈妈做的那样,一边推孩子一边让她去尝试;
另一大方面,通过别人的行动进行替代性学习,是一种温和而积极的方式。因为,有些家长可能会因为孩子害怕,就避免孩子进入陌生环境,这样做其实是剥夺了他成长和学习的机会,是消极的举措。
Tips:替代性学习是利用幼儿天然通过模仿进行学习的特点,将孩子的注意焦点,从情绪转为更加理性的学习上。
“替代性学习”需要注意这几点
替代性学习是孩子自带的学习能力。在孩子对于周围环境焦虑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帮他启动这项能力。所以,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爸爸妈妈还要注意如下几点:
接纳孩子的情绪
宝宝的学习是要建立在情绪安全基础上的。面对哇哇大哭的孩子,不断地说“不怕”之所以徒劳,是因为不愿去接纳孩子的情绪。情绪得不到宣泄和共情,孩子自然不会启动学习模式。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说:“宝宝第一次来这里,是不是觉得很害怕?”“没关系,我们慢慢来”。
选择熟悉的人作为“学习对象”
在《孩子如何学习》中,心理学家艾丽森·高普尼克指出:孩子模仿他们的照顾者时,他们已经可以非常深刻地理解这些行为的目的和意义了。
在妹妹适应早教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我或者爸爸也参与到游戏中,妹妹就会更加积极地去和老师互动,融入程度更高。
这是由于,在婴儿都是基于信任的情感学习者,即关系越亲近的人去示范,孩子的学习效率就越高。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人一直在强调“言传身教”的原因。
尊重孩子的内在节奏
虽然替代性学习是很好的处理孩子焦虑的方式,但是不得不承认,每一个孩子的个性不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不一样。有的宝宝在观看三分钟父母和别人的社交后,就能自如的应付新的环境。有的宝宝却需要好几次周课程的时间,才会和老师互动。
尽量避免催促孩子,比如说:“快来玩啊,你看妈妈玩的多好”,或在肢体动作上强迫孩子融入,推推搡搡的让他赶紧加入。
在启动孩子学习模式的过程中,也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完全消除焦虑,学会如何应对当下的情景。
凌晨妈妈有话说:
无论用什么样的“套路”,来解决宝宝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我认为都应该从孩子个体的特点和认知发展的方式出发。这样才能事倍功半的解决问题,并且能强化他们的学习方式,也是为未来的认知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