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甲骨文的有所谓“四堂”之说,请问他们是谁?有些什么代表性的著作?拜托了各位 谢谢

如题所述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四川乐山县人。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拿到了王国维写作的《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在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已经收录了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从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颠峰时代。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晚年,任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的主编。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罗振玉自幼研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铁云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认识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学部参事官,不仅广为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他将甲骨文中的人名与《史记.殷本记》中商王名相比较,发现其大部分相同;他在考释文字的基础上注意了对整条甲骨文卜辞的通读;在考释文字上,他提出“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这些都给后来考释古文字者以启迪。 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彦堂。河南南阳人。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董作宾被聘为通讯员,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回到北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几天后,董作宾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王国维(1877年12月2日-1927年5月3日)字静安,号观堂,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学者之一。1917年,王国维登上了甲骨学研究的高峰。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书,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司马迁的《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被誉为甲骨文发现19年来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郭沫若曾评价说:“卜辞的研究,要感谢王国维。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发了出来......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他做学问的最大特点,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堂堂堂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郭董罗王,即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和王国维(观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6-24
“一片甲骨惊世界”。甲骨文的发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考古三大发现(另外是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址)之一。在总共发现的约15万片甲骨片中,含有4500多个单字,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随着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其研究的兴起,一门新学问——甲骨学诞生了。甲骨学领域里的4位领军人物中,他们的字或号中都有“堂”字,所以学术界就把他们称为“甲骨四堂”。他们分别是: 罗振玉(1866年-1940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著有《五十日梦痕录》、《殷墟书契前编》、《铁云藏龟之余》、《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续编》等书。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书,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他还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殷周制度论》、《殷卜辞中所见地名考》等著作。 郭沫若(1892年-1978年),号鼎堂,四川乐山人。著作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等。他晚年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000多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 董作宾(1895年-1963年),字彦堂,河南南阳人。他对甲骨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他有《甲骨时代研究例》、《殷墟文字甲编》、《卜辞中所见之殷历》、《殷墟文字乙编》等著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