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得不到提拔,应该如何平衡自己的心态?

如题所述

总之,这句话背后透露的是妄自尊大,越是妄自尊大,其实越不利于往后的发展和晋升。我们完全可以把“我在这个行业打拼了10年”改为“我在这个行业泡了有些年头了,积累一点点经验”,这不是一个句式的改换,而是一个态度。

妄自尊大不会得到晋升,拿出真本事才可能晋升。

心态2:倚老卖老

大公司都会有一批老员工的存在。这些老员工一般情况会有三种情形:早已晋升到高层的,依然在基层任劳任怨的,还有一批沦为老油条的。老油条们上不去也不愿意沦为基层,整天在那里摆老资格,心存一丝希望,脸上挂着抱怨。这批人存在的价值就是指手画脚。

话说腓特烈大帝在一个战争的休息时刻躺在战车旁边闭目养神,突然有一位下士跑过来站在腓特烈大帝跟前,表现出一副嬉皮笑脸的模样,腓特烈大帝睁开眼睛问道,你有何事?

下士一脸委屈地说:那啥,我都跟了您五六年了,您看,是否考虑给我个将军啥的当当。

腓特烈大帝坐起来,环顾四周,然后指着站在战壕旁边的一头骡子,说,你看,那里站着一头骡子,看见没?下士点头示意。腓特烈大帝接着说,那头骡子已经跟了我十几年了,冒着枪林弹雨给我拉车,我是不是也要给它个将军当当呢?下士一脸无辜地离开了。

还有一个传说,说,阿里巴巴的一个前台,最后晋升到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了。假定这个传说是真实可靠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思考一件事,那个晋升为集团副总裁的前台,早都不是在门口搞接待的前台了,她的思维、她的格局、她的能力一直都在提升,一直都在成长。成长提升到基本符合了一个副总裁的条件。

切记,入职资历不是你晋升的依据,成长改变才是你晋升的依据,有智慧的企业主只会为有成果的员工买单。

心态3:急于求成

笔者在过去的几年里对日本企业进行了相对系统的研究,我发现日本企业在人才晋升方面大都坚守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9年原则。他们叫学3年,跟3年,看3年。就是一个新人进来后以学徒的身份先学3年,接着可能把这个新人晋升为副职,跟着该岗位的一把手再干3年,接着扶正,但还要观察你3年,发现你确实能胜任这个职衔,才会让你放手去干。

第二个原则,是培养副手原则。也就说,你要给你现在的岗位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副手,你才有可能得到晋升。我们没必要把他们说得有多么好,不过人家做得好的地方还是值得借鉴的。像三菱这种庞然大物能在五次经济危机中屹立不倒,跟它恪守的这种人才梯队建设不无关系。

这种不急不躁的人才晋升制度带呈现出的结果是,日本的成功企业或传统作坊里的核心领导成员都是老家伙,很难发现一个小鲜肉。同时你也见不到日本成功企业的核心层里有外国人出现。他们只相信自己人。

另外日本还有一家叫“金刚组”的公司,这家公司创办于公元578年,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家族企业。公元578年,中国还处在南北朝时期,我们的隋朝都还没有建立。一家能活一千多年的公司,其背后也有严苛的人才晋升机制。这家专业“修建寺庙”的公司在人才方面沿用了师傅徒弟制,有些学徒可能一辈子都还是学徒,到死都没能当上师傅。

所以我给企业和员工提出的建议是,在人才晋升这件事上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光凭一时的表现和业绩盲目晋升,人,毕竟是一个复杂的动物。

心态4:表功邀功

在中国历史王朝的争斗中,出现过一些值得铭记的历史教训:

第一种叫宦官专权,以大明朝魏忠贤为例。

第二种叫后宫乱政,以大汉朝的窦太后为例。

第三种叫外戚干政,以曹魏政权时期的曹家外戚为例。

第四种叫藩王叛乱,以大清朝康熙皇帝的削藩策为例。

当然还有像商鞅被车裂,韩信被杀种种。不管是哪一种,其结局都令人称快或让人唏嘘。究其根源,不外乎表功邀功。不同的是主动邀功和被动邀功。主动邀功者觉得自己贡献大,给这点工资封这点地盘太寒酸,更有甚者都想把整个公司自己吞了。被动邀功者是因为地位和工资确实太丰厚了,引起了他人的羡慕嫉妒恨,进而迎来杀生之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