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评价洛丽塔?

如题所述

因现实的误解与奇特的痴迷,洛丽塔这个名词在被无数次的扩展定义与大开脑洞中,最终以极具诱惑的隐喻而为人所知。

甚至,当演化为“萝莉”这个二次元的专有名词之后,洛丽塔惊人的隐性属性,如同美籍俄裔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那部长篇小说《Lolita》(《洛丽塔》)一样,成为了一个经典的不可描述的禁忌之词。

就像“你懂的”被人们引申为某些心照不宣的约定俗成,洛丽塔也因难以启齿的巨大信息量,跨越二次元的局限,成为当下流行文化的一份子。但是,如果把1962年上映的斯坦利·库布里克版《洛丽塔》简单粗暴地当成是一部哗众取宠的情色电影,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这是一部意味深长的影片,它试图用一个离奇的故事和三个处于畸形恋爱关系中的人物,彻底而有深度的试探人类理性的阈值、感性的极端和欲望的终点。影片给出的结果是沮丧的,哪怕是儒雅庄重、冷静克制的高级知识分子(人类精英阶层),也很难能在青春可人、欲说还休的欲望面前,坚守得住人性的底线。

《洛丽塔》的港版译名是“一树梨花压海棠”,富有诗意的隐喻,基本概括了本片的故事: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畸形之恋。

在人生最单纯美好的十四岁,少年时期的男主亨博特坠入了爱河,同为十四岁的初恋女友的不幸夭折,看起来让他瞬间成熟,但隐藏在心中的迷恋与欲望,就此生根发芽。

四十岁那年,男主结识了年龄相仿的单身母亲夏洛特,和她古灵精怪的叛逆女儿洛丽塔。

夏洛特被成熟稳重、博学多才的男主吸引,两人很顺利的结了婚,然而,男主却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隐藏在一个道貌岸然的皮囊之后的,是对少年时代的迷恋与欲望的死灰复燃,而那个欲望的焦点,正是新婚妻子的女儿洛丽塔。

男主试图通过日记宣泄对洛丽塔的不伦之欲,并用锁进抽屉的方式,试图用最后一丝理性压抑这份欲望。

然而,夏洛特的好奇心,却打开了这个不可触碰的潘多拉之盒。于是,在夏洛特的不幸死亡、洛丽塔的主动挑逗之下,亨博特撕掉了一切伪装,任由畸形的欲望生根发芽。并最终葬送了自己、洛丽塔和其他无辜者的生命。

本片用一个富含隐喻的故事,严肃认真的探讨了欲望对人类的影响。

《洛丽塔》是一个彻底的悲剧,而悲剧的根源在于欲望。

如果说,欲望就是人类的原罪,那么,追逐欲望的过程,看起来是人类自作聪明的占有,实际上是愚蠢糊涂的失去。当理性的遮羞布也阻挡不了人类的欲望,自我毁灭的结局就在眼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电影《洛丽塔》是改编自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长篇同名小说,自1955年出版后引发热潮,相继拍摄了1962版与1997版,1962版由于相距时间太远,故在此不多做评价,由阿德里安·莱恩拍摄的1997年版本的《洛丽塔》,大学教授亨伯特与青春少女洛丽塔的碰撞,从一开始便以悲伤为基调。

电影又名一树梨花压海棠,相较于洛丽塔,这个富于诗意的名字更能表现这个故事,诗句出自苏轼的《戏赠张先》,十八新娘八十郎,一树梨花压海棠。海棠花红粉娇嫩,正是处于美好豆蔻年华的洛丽塔,梨花洁白似雪,譬如亨伯特头上所生华发,只是,他们的禁忌之恋虽是唯美却又悲伤。

杰瑞米·艾恩斯饰演的亨伯特因一次偶然的遇见,疯狂的迷恋上夏洛特的女儿洛丽塔,彼时她正在花园中看书,阳光正好,透过细细的枝丫间的缝隙,少女洁白如瓷的皮肤和被淋湿的衣服包裹住的已十分诱惑的躯体展现在亨伯特的眼前。画面光是这样想着便如此动人,更何况亲眼所见,艾恩斯将亨伯特眼中的迷恋、惊讶、欣喜以及不知所措通过精湛的演技表现出来,而斯万饰演的洛丽塔纯情又性感,懵懂不知世事却又摄人心魄,行事带着小女孩的张扬,如此明艳,谁能压住内心的欲望?

影片与小说有所不同,虽然同是一个故事框架,但小说对他们的爱情多有嘲讽,而电影则是对其带有同情,刻入骨髓的迷恋让电影更为动人,画面也是非常的唯美,每一帧都是精心构图而成,禁忌之恋终不会长久,这是影片一开始便注定了的基调,对爱情执着的亨伯特与是这段畸形恋爱的成因,洛丽塔游戏人间,对亨伯特只是想要物质上的享受是悲剧的原由,纠其所有,不过又是欲望的悲剧。

第2个回答  2020-09-19

世间所有刻骨铭心的爱情都是因为得不到或已死去,六二年版本的《洛丽塔》一直是我的心头好,不仅因为演员更加夺目俏丽,那种黑白老电影本身自带的悲凉更像是一个男人的梦呓,虽然影片被冠以情色意味的帽子,可是我却丝毫没有感到猥琐,或许所有一切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男人的独角戏而已。

影片开篇用了短焦特写的方式细致的描绘了翰伯特爱不释手的为洛丽塔涂着脚指甲油的场景,宣告了他的卑微和欣喜,而下一幕白茫茫的视野中了无边际,行驶的车子也看不到方向,预示了他的悲凉和结局,至此,电影的立意已经明了:他的畸形的爱注定是没有结果的。

翰伯特的初恋女友在十四岁时不幸离去,导致他对于少女的爱恋一直停留在那一时刻,已死去导致了他的一个心结。由于需要在秋天到来之前要租一个房子,热情的美国女人夏洛特对翰伯特一见钟情,热情的寒暄和介绍让翰伯特略微反感,且想拒绝这个房间,但是当参观花园时看到了穿着三点式泳衣的美少女在草地上晒日光浴时,一下子被其夺人的青春吸引,爽快的定了房间,这是第一次因为洛丽塔而做决定。被母亲嫌碍事的洛丽塔被赶去和朋友一起过夏令营,因情感饱受折磨的夏洛特也给翰伯特下了最后通牒,要么离开我家要么娶我,当翰伯特读着夏洛特的信时,脸上挂满泪痕又带着笑,悲伤和绝望还有希冀笼罩着他,为了不失去洛丽塔,只能勉强娶夏洛特,这是第二次做决定,之所以说两次决定误终身,是因为这两次他是有选择的机会的,可是他倾斜了感情和欲望。

影片中,翰伯特于洛丽塔而言有好几种身份,偶像、展现魅力的工具、非正常关系人、依靠者、继父,却唯独没有爱人,在洛丽塔离开家前去夏令营后,翰伯特伤心的倒在洛丽塔的床上,这时我们看到墙上贴的海报里除了奎尔第都是成熟的男人,正常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床头应该是小鲜肉,因此可以看出失去父亲的小女孩对于教授身份的成熟大叔是崇拜的,临别嘱咐他:“Do not forget me!”,洛丽塔仿佛一个精灵一般,她能从她的殷切目光中读到自己的女性魅力,尽管她才14岁,她也享受他仿佛带着火一般注视自己的眼神。在洛丽塔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在汽车旅馆的床上嚎啕大哭,在翰伯特怀里,她大声哭诉不要抛弃她,她不想被送进少年福利院,再怎么叛逆还是一个孩子,大叔就是一个依靠。可是翰伯特始终没有得过洛丽塔的心,所以他才会有半夜反锁门之类的小动作,这种得不到毁了翰伯特,因为他爱洛丽塔爱到骨子里,哪怕最后再见她时已经臃肿、苍白、俗气并怀着别人的孩子。

进入新环境生活了半年之后,邻居就上门来捅破窗户纸,说大家对他们奇怪的父女关系感到不可思议,这已然是赤裸裸的警告,现实的打压让暗涌的波涛直接拍在了眼前。就像纸永远也保不住火一般,不道德终归不道德,很有意思的一个设定是最后洛丽塔在讲述奎尔蒂时,和翰伯特是这样说的:“你见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奎尔蒂”,简直细思极恐。

翰伯特的悲情无以名状,哪怕他为之付出世间所有换来的不过是洛丽塔的一个皱眉,他错误的以为是奎尔蒂导致了洛丽塔的离开,就是不愿相信洛丽塔不爱他。翰伯特在影片开始就去杀了他认为直接毁了洛丽塔的奎尔蒂,这样倒叙的手法首尾呼应,让人观影到最后的时候那口胸中含着的气直接叹了出去,注定没有好结果的一段感情,罢了。

抛开世俗的观念,这一切的不该其实也可以被原谅,毕竟翰伯特是真的爱了。

第3个回答  2020-09-19

影片《洛丽塔》的主旨非常清晰,就是表达了旧世界的那些高傲却陈旧腐朽的所谓艺术和艺术家们,他们无法接受也不理解新生代的思想形式,面对文化的革命,他们彷徨失措,深深的爱着却害怕流言蜚语,无法释放旧的自我却固执占有。

仅从主旨上来说,《洛丽塔》并不孤单,表达这种情绪的电影并不在少数,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部电影穿越了近60年的时间,到今天仍然有人不断提起它呢?我想是因为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内心疯狂的旅程,一步一步展示给你看,当这种无法压抑的欲念被释放出来时,一切变得多么的可怕。

“虚实结合,亦实亦虚”是我看完《洛丽塔》之后最直观的感受。洛丽塔、女房东、韩伯特这三个人畸形的三角恋,天生就带有一种近乎抽象的绝望感,但作者并没有就此终止,反而将这种绝望继续延伸,去寻找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

韩伯特想杀死他的妻子却没敢动手,但他的妻子却如同幻灭一般被车撞死。这里给观众的感觉其实并不太流畅,有些云里雾里的虚幻感,到此如果还算实写,那我觉得从这之后,韩伯特和洛丽塔的旅行,更像是一场幻想中的旅行,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这样才能顺畅地解释以后的情节发展。

在两个人的第二次旅行途中,似乎总有一辆车在跟踪他们,也就是之后露面的剧作家奎尔蒂,但是从情节的连贯性和镜头的表现形式来看,奎尔蒂的神秘感让他显得不太真实,或者说,这根本就是韩伯特的嫉妒和怀疑的化身,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奎尔蒂。

他在最开始就缠绕在韩伯特身边,并且早就爱上了韩伯特心爱的洛丽塔,他冒充警察和韩伯特谈话,后来又变成了学校的心理医生来要挟韩伯特,现在开着车跟踪他们,甚至在电影结尾时成了帮洛丽塔丈夫干活的男人。如果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那很多事情都无法解释。

韩伯特后来发烧时,洛丽塔跟着她的“叔叔”走了,就这么走了,可观众并没有觉得这一段很牵强和跳跃,现在想想,这个时候洛丽塔就算人间蒸发也不会奇怪,因为整个旅程就是韩伯特一厢情愿的臆想。

陪他旅行的洛丽塔、开车跟踪的奎尔蒂,都不是真实的,但一切就这么发生了,在韩伯特的心里,这就是真实的世界。那个永恒的竞争对手,比他有风度,甚至比他有文化,隐藏在黑暗中,贪恋着他的洛丽塔,直到永远。

总结来说,贯穿影片的一条线索就是:脆弱、喜欢幻想、却狂妄妒忌的知识分子,怎样与活泼的、物质的、新世界的人们相遇。在这段旅程中,电影充斥着一种隐隐的悲观基调,似乎告诉世人,真正的爱情根本就不存在的, 有的只是妥协和自私的平衡。那些活在幸福里的人,看到的都是故事,而那些活在痛苦里的人,看到的都是真实的人生啊!

第4个回答  2020-09-19

谈到《洛丽塔》通常指的是一部或者多部电影,但其实这首先是一部小说。是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955年出版的。已经出版就得到了广泛争议。

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争议呢?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故事本身是关于一个不伦恋。再具体点说,是继父与继女之间的恋情,而且这个继父之所以和这个继女的母亲结婚,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个漂亮的继女而被其吸引。

所以这个故事有两层禁忌,一是父女不伦之恋,二是老少之恋,这个老少恋差的不是三岁五岁,十岁八岁,差的是一个辈分,所以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争议。

这样一个好的题材,当然是电影制作者盯着不放的。

这部小说也因为拍成了数部电影而名声更加响亮,最著名的两部应该说是库布里克拍摄,1962年上映的同名电影《洛丽塔》。

这部电影虽然是黑白电影,但是里面的摄影,表演与深入的情感思考让影片质量上乘,而不是一部简单的狗血爱情影片。当然,库布里克出手,必属佳片。这部电影也是库布里克少有的纯粹探讨人性与爱情的影片,比起后来他的遗作《大开眼界》还要更纯粹。

另一部著名的改编电影是阿德里安·莱恩导演,1997年上映的影片,英文名也是洛丽塔,但是当时的香港译名非常传神,用了苏东坡调侃友人的一句诗《一树梨花压海棠》,点出了老夫少妻的内涵意思。

这部电影有著名影星杰里米•艾恩出演,成功塑造了痴情继父的形象,为影片增色不少。

从此之后,洛丽塔之名天下皆知,后来洛丽塔也被用来比喻小女孩或者小女孩装扮的姑娘,简称“萝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