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ApP下载》德国海军俾斯麦号的骄傲为什么沉得这么快?

如题所述



这艘船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设计好了。原计划在英德两国海军协议范围内建造一艘3.5万吨级战舰。但德国海军司令埃里希雷德尔认为这艘3.5万吨的战舰无法满足德国的需求,于是开始秘密研究建造更大的战舰。当法国新一代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开始建造时,德国决定建造一艘排水量超过4万吨的超级战列舰,当时代号为“G”。1936年7月1日,美国军舰G号的龙骨在汉堡的布鲁姆福思造船厂安放,该造船厂后来被命名为俾斯麦号。1939年2月14日下水,1940年8月24日正式服役。第一任船长是恩斯特林德曼船长。


服役时,“俾斯麦”号的标准排水量为41700吨,超过了《英德海军协定》规定的35000吨。至于总排水量,“俾斯麦”号和它的姊妹舰“提尔皮茨”号都达到了5万吨。与其他战列舰相比,“俾斯麦”号由于基尔运河水深的限制而更加宽阔,这使得它能够在风雨飘摇的北大西洋中稳定航行。此外,其巨大的载油量也使其能够参与类似于太平洋上的远距离作战。主炮为双联装8炮47倍口径380mm/skc34,主炮射速高达每分钟3发,为同期战列舰最高水平;主塔前后对称布置,桥前后各两座。射程不低于纳尔逊的45倍口径16寸主炮,性能在当时非常先进。主炮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子弹”,在中近程具有良好的威力,但对远程目标的着舰速度性能相应下降。其装甲防护遵循“增量装甲方案”的设计模式,是同期战列舰中防护规模最大的。其主要装甲堡垒的侧墙覆盖了70%的水线长度和56%的侧高。装甲总重量占同期战列舰比重最大,占标准排水量的41.85%。此外,在实现大防护尺度的同时,依托大防护尺度提供的空中补偿,将主横甲布置在第三甲板,使其在弹道上与主侧甲同时重叠,大大加强了对舰体关键部位的防护,超越同时建造的其他战列舰。其鱼雷防御系统的设计是抵御250kgTNT的水下爆炸,但实际上可以抵御德国300kgRDX的高爆,令人惊叹。此外,它的装甲材料也很出色。根据战后在弗吉尼亚海军基地的测试,俾斯麦kcn/a装甲的弹性抗力约为美国衣阿华A级装甲的115-120%,而日本大和vh装甲的弹性抗力仅为美国A级装甲的84%。坚固的焊接船体、高质量的装甲防护和30.8节的航速,使俾斯麦号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吸引和对付任何敌方战列舰。其主炮的威力可以轻易摧毁敌方护航舰队。上述条件使俾斯麦号得以突围,进入大西洋的广阔水域。德国油轮负责加油,停留在大西洋,攻击敌方护航舰队,不被英美舰船、潜艇和军舰发现。


俾斯麦号是以德国著名铁腕大臣俾斯麦命名的第四艘战舰。它是德国海军的骄傲。——的标准排量是4。2万吨,航速30节,武器装备惊人,4门双联381毫米主炮,6门双联150毫米副炮,8门双联105毫米高射炮,8门双联37毫米高射炮,2门四联20毫米高射炮,2门单管20毫米高射炮,2门四联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架舰载水上飞机,2000年还装备了先进的电子设备,如“海拍”雷达、雷达告警器和无线电测向仪,这些都是它的结晶也秉承了德国军舰一贯重视防护的传统,边水线330mm厚优质装甲,主d100mm厚装甲


1941年5月18日,俾斯麦号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任务在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的陪同下在莱茵河完成。德国其他主要战舰,包括两艘沙尔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因机械故障或战损无法参与此次行动;然而,“俾斯麦”号的姊妹舰“提尔皮茨”号还没有完成海试。这支舰队由海军上将冈特卢金斯指挥。德军的目标包括:尽可能骚扰盟军船只,让英军暂缓派遣护航舰队,暂时平均地中海和北非的兵力;皇家海军在地中海的转移降低了隆美尔及其军队从克里特岛入侵利比亚的计划风险。


英国海军部早就怀疑德军会突破大西洋。俾斯麦已经出发的消息已经被超级情报机构对英格玛秘密信息的解密所证实。瑞典巡洋舰金兰号也发现了俾斯麦的行踪。三天后,俾斯麦在挪威卑尔根附近的格林斯塔德峡湾抛锚时,被一架喷火侦察机发现并拍下了照片。皇家海军战列舰和其他战舰已经部署,密切关注俾斯麦号进入大西洋时将采取的各种路线。


德军先向北,再向西北,成功安全渡过挪威海,向格陵兰岛进发,向冰岛和格陵兰岛之间的丹麦海峡进发,这是大西洋的入口。由于舰队的航线非常靠近北极圈,英航的空中侦察没有发现德国人。由于德国人的主要目标是运输船队,吕特晏斯希望借助浓雾潜入大西洋。


5月23日晚,德军被装备雷达的重巡洋舰萨福克号和诺福克号发现。当时有两艘船正在丹麦海峡巡逻,期待德国的突破。短暂交火后,英国巡洋舰自知不是对手,被迫释放烟雾,撤退到德国的射程之内,并用雷达跟踪德国人。与此同时,“俾斯麦”号主炮射击产生的巨大震动导致桅杆上凝结的冰块脱落并折断其雷达,迫使吕特晏斯命令“欧根亲王”号开到舰队前方,在舰队前方提供雷达搜索。这个决定后来使英军无法区分德国船只,因为两艘德国船只的轮廓非常相似,船体上涂的迷彩也是一样的。


5月24日星期天早上5点,德国舰队正要离开丹麦海峡,这时欧根亲王号的声纳探测到左舷有两艘不明船只。德国船只准备立即投入战斗。英国拦截舰队由新完工的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战斗巡洋舰胡德号组成,由荷兰兰斯洛特海军中将指挥。英国编队由胡德率领,威尔士亲王紧随其后。胡德被认为是皇家海军的骄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斗巡洋舰,但它的弱点是它的水平装甲相当薄弱。


中将霍兰德命令他的舰首瞄准德国舰,以便尽快缩短双方的距离。因为他知道胡德的甲板装甲非常薄弱,如果双方在炮战中的距离超过10000码,敌人的炮弹很可能会落在自己战舰的甲板上,否则就会落在装甲带上。5时49分,荷兰下令向德国旗舰“欧根亲王”号开火,于是英国人将“欧根亲王”号误认为“俾斯麦”号。5点52分,胡德首先从主炮开火,随后威尔士亲王号向尤金亲王开火。两轮齐射后,荷兰发现目标不对,立即下令火力转向俾斯麦,但这浪费了很多时间,也造成了一些混乱。当时双方的距离大约是12.5英里,也就是10.9海里左右。


5时55分,德军编队还击,将火力集中在胡德身上。由于英舰判断失误,炮击开始时没有击中德舰。另一方面,德国船只没有犯这样的错误,所以炮弹不断准确地射向英国船只。虽然荷兰的火力比德国的强,但战场形势对吕特晏斯有利。因为英国军舰面对的是德国舰艇,胡德和威尔士亲王只能分别使用4门主炮和6门主炮,而德国军舰可以动用全部火力反击英国人。此时,“俾斯麦”号第三次齐射,击中胡德中部,引起救生艇甲板起火,火势迅速蔓延。这时,中将霍兰德意识到自己一方处于劣势,于是他命令左舵保持20度,以发挥他的全部火力。6点钟,兜帽刚转完,俾斯麦第五次齐射。一颗子弹穿透了胡德薄弱的甲板装甲,引爆了主弹药库。引擎盖立即对折,迅速沉入大海。包括中将霍兰德在内的1418名官兵阵亡,只有三人获救。德国船只立即将枪口对准了威尔士亲王号。这艘船的舰桥被一枚15英寸的炮弹击中,除了船长和一名信号员,舰桥上所有的人都遇难了。此外,4枚15英寸炮弹和4枚8英寸炮弹被击中,舰体严重受损。由于故障和战损,几门主炮无法发射,在重伤的情况下失去战斗力,被迫退出战斗。


德国人也为他们的胜利付出了代价。“俾斯麦”号被击中三次,2号燃料箱受损开裂,大量重油泄漏,使航速降至28节。但是,和英军的惨重损失相比,损失真的微不足道。在这场战斗中,俾斯麦的技术优势非常明显。不到10分钟就击沉了皇家海军最骄傲的战舰之一。


英国人很快发现了俾斯麦,并集结了大量战舰包围它,包括海军上将约翰托维指挥的地方舰队和中将詹姆斯萨默维尔指挥的地中海H舰队。5月24日,“俾斯麦”号遭到了从“胜利”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箭鱼”鱼雷飞机的攻击,被鱼雷击中,但仅造成轻微损伤。随后“欧根亲王”号继续前进,进入大西洋,而“俾斯麦”号则转向圣纳泽尔港修理受损船只。此后,英国人几乎与俾斯麦失去了联系。然而,5月26日,“俾斯麦”号遭到皇家方舟航空的攻击,被三枚鱼雷击中,其中一枚击中船尾。重型结构受损后压在舵机上,导致俾斯麦号舵角死亡,使俾斯麦号无法逃脱英国舰队的攻击。速度再次下降,很难控制航向。


5月27日上午,英军主力追击舰队抵达,包括战列舰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于8点左右进入射程。两艘船迅速靠近并用它们的16英寸和14英寸主炮轰炸了俾斯麦号。俾斯麦号没有还击,因为它的舵机失灵,航向不确定。俾斯麦号被至少十枚甚至上百枚大口径穿甲弹、上百枚小口径炮弹和至少一枚鱼雷击中。最后一枚16英寸炮弹是在非常近的距离发射的。但直到10点25分,“俾斯麦”号才沉没,甚至发动机还在运转。没有希望,德国人开始准备击沉军舰以避免被俘。英国重巡洋舰多塞特号随后近距离发射了三枚鱼雷,全部命中。10时39分,俾斯麦号终于在布雷斯特以西400海里处沉没。前后皇家海军派出大量战舰拦截俾斯麦号,其中包括多达8艘战列舰和战斗巡洋舰,以及两艘空母舰,也就是皇家海军一半左右的兵力,最终击沉了俾斯麦号。战斗结束后,英国指挥官托维海军上将说,“就像一战期间的德意志帝国海军一样,俾斯麦进行了最勇敢的战斗,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作战,所以她沉没的时候,她的旗帜还在飘扬。”


罗德尼实际上在离俾斯麦只有3600米的地方来回穿梭,九门主炮一排排开火。俾斯麦号的上层建筑在火焰中翻滚,浓烟弥漫,面目全非。机舱里的蒸汽管被炸了,充满了烟。海水涌入船舱,船体开始急剧向左倾斜。曾几何时,俾斯麦如今血流成河。它在甲板上爆炸并燃烧。到处都是尸体。主炮已经被摧毁,只有几门副炮还在战斗。大约十点钟,俾斯麦号开始下沉。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罗德尼毫不留情,重炮继续倾泻。10点15分,德军舰艇的炮火全部沉寂,只能任英军宰割。托维看到德国军舰沉没只是时间问题。乔治五世国王和罗德尼号的燃料耗尽,于是他命令巡洋舰多塞特号和驱逐舰毛利号留下来做最后一击,其他战舰开始返航。10时30分,多塞特号驶至俾斯麦号右舷,近距离发射两枚鱼雷,均被击中。紧接着,一枚鱼雷在德舰左舷附近发射,“俾斯麦”号甲板上的数百名水兵不等舰长命令,纷纷跳海逃跑。10点36分,“俾斯麦”号永远沉入大西洋,数百名水手在海上挣扎获救。出于人道主义,多塞特放下绳索救出了约80名德国水兵,毛利也救出了25人。然而,德国潜艇被发现时,救援工作刚刚开始。多塞特和毛利立即停止救援,撤离现场。数百名在海上挣扎的德国水手最终被德国气象船萨克森瓦尔德号和一艘潜艇救起。俾斯麦号有2000名船员,总共只有113名幸存者。卢金斯和林德曼不在其中。


根据破译的德军密码,英军在“莱茵演习”中围捕了提前出海的补给舰和油轮。到6月23日,两艘补给船和五艘油轮共沉没五次,无一幸存。至此,“莱茵演习”计划宣告彻底破产,同时也宣布德国将结束使用大型水面舰艇破坏大西洋航线。从那以后,德国海军的水面舰艇就没有大的作为。


在俾斯麦之围,电子战已经初具规模。5月25日卢金斯发出的长电报无疑是最大的错误。如果英军不依靠这份电报来定位和测量德军舰船的基本位置,在不知道目标范围的情况下,就像大海捞针。箭鱼的鱼雷攻击对俾斯麦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在战舰的无线电引导下也成功了。俾斯麦巧妙地摆脱了英国巡洋舰的跟踪,是电子战中的神来之笔!可见,制电磁权在六十年前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不用说今天的现代战争了。


飞机在这场战役中的作用,充分说明了制空权对海权的巨大影响。22日,英军首次发现德国船只乘飞机离开卑尔根。26日,搜寻失败,发现德舰被飞机跟踪,但正是飞机对德舰造成了致命伤害,最终导致其沉没!可以说,在整个海上恐慌战中,飞机总是在每一个关键时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反观德军,因为没有远洋空军,强大的俾斯麦成为了没有空中掩护的英军的敌人。


最重要的原因是燃油问题。即使德军有上述漏洞,如果俾斯麦有足够的燃料,也绝对可以在英军主力舰队到达之前进入岸基飞机保护圈。经过仔细计算,“俾斯麦”号的载油量为8000吨,可供军舰以最高速度航行8天。由于疏忽,在挪威卑尔根靠泊时未能加油,驶出丹麦海峡时未能按计划在海上加油。此时它已经消耗了2000吨燃油,随后被威尔士亲王号撞在船头油箱上,白白损失了1000吨燃油。经过三天两夜的高速航行,燃料所剩无几。在最后阶段,“俾斯麦”号始终不敢以超过28节的高速行驶。根本原因是没有足够的燃料!否则,最早在26日下午,就会在德国岸基飞机的作战半径之内。这种情况下,结果很难说。卢金斯确实精通海军战术,但他看不上后勤。卑尔根在挪威和丹麦海峡两次放弃补给的时候,就已经为俾斯麦号的沉没埋下了伏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