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怎么读,什么意思?

лл

一、殳的读音:shū

二、释义:

1.古代兵器,多用竹或木制成,有棱无刃。

2.姓。

三、殳的部首:殳

四、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五、造字法:象形

六、异体字:杸

七、相关组词:

殳书 连殳 祋殳 铁殳 殳仗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殳,甲骨文(圆头长柄的打击器物)(又,抓持),表示手持一柄大锤。有的甲骨文字形中的大锤佩有缨饰。造字本义:动词,手持长柄大锤击杀敌人。

文言版《说文解字》:殳,以杸殊人也。《礼》:“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於兵车,车旅贲以先驱。”从又,几声。凡殳之属皆从殳。     

白话版《说文解字》:殳,用杸杀人。《周礼》上说,杸用积竹作成,有八棱,长一丈二尺,树立在兵车上,车上的部队拿着它作先锋。字形采用“又”作边旁,采用“几”作声旁。所有与殳相关的字,都采用“殳”作边旁。   

二、词组释义:

1、殳书 [ shū shū ]

秦 书八体之一。古代刻于兵器或觚形物体上的文字。

2、连殳 [ lián shū ]

古代的一种兵器。

3、祋殳 [ duì shū ]

古代杖属兵器。祋与殳同类,有棱而无刃。

4、铁殳 [ tiě shū ]

古代兵器。铁制,长柄,一头有棱。

5、殳仗 [ shū zhàng ]

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又叫做杵、棓等。是棍棒类打击兵器,主要装备于徒卒。受大致由竹木制成,两端套有铜帽和铜鐏。春秋时期,殳仍是常用兵器之一。城濮之战时,晋军可能因兵器不足,故临战前“遂伐其木,以益其兵”。临战伐木为兵,以削木为殳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殳是木制兵器,易制且实用。从这一史料判断,至少在春秋前期,在某些国家中殳的使用还是较普遍的。70年代初考古发掘的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出土兵器中,有木制殳,亦可证明殳在楚国也是常用兵器之一。需要附带指出的是,过去学者都认为“殳无刃”,如《考工记·庐人》贸公彦琉:“殳,长丈二尺,无刃,可以击订人。”这已为考古发现证明是不正确的。如春秋晚期,在南方的楚、随、吴、蔡诸国就出现过一种带锋刃的殳。它在积竹柄的顶端装有一个呈三棱矛状的铜殳头和带有尖刺的铜箍,既可以刺杀,也可以砸击,是威力颇大的一种兵器。
  殳
  shū
  (1) ㄕㄨˉ
  (2) 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
  (3) 戟柄。
  (4) 古八体书之一:~书(用于兵器上)。
  (5) 姓。
  (6) 郑码:QX,U:6BB3,GBK:ECAF
  (7) 笔画数:4,部首:殳,笔顺编号:3554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2-11
shū
第3个回答  2013-12-11
sh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