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古人书信曾国藩的品味比诸葛亮更重要最短的19个字

如题所述



中国的家书也是一种教育制度。写得好,可以变成教材,不仅可以和家人分享,也可以和世界分享,不仅可以和当代人分享,也可以和后人分享。有一个前提,给家里写信的人一定要成功,成功才有说服力。曾国藩家书在上世纪初以初版销售,主要是因为他经营湘军、洋务、抗击长江的伟业,给了他的书最好的广告。诸葛亮也喜欢写信。“没有冷漠就没有智慧,没有宁静就没有距离”是他书中的招牌用语。不管是淡然还是安详,后人都可以点击它上亿次。不正是诸葛丞相的仕途标榜了这两句话吗?


曾国藩家书:凤凰男家书喜欢讲人生道理。


说曾老师是凤凰男并不过分。曾老师从穷山恶水冲到京、宁、侍郎、两江总督、正厅主,这是一条标准的凤凰男版的奋斗之路。


考过的凤凰男喜欢谈考,靠自己的成功经验是个好老师。你看凤凰男曾老师,考上了落户,当了公务员。他的生活还不错。道光二十四年在北京前门西的年儿胡同租了28间房子,月租30串钱。5月12日,觉得自己生活很幸福的凤凰男在家里给弟弟写了一封信。他已经被翰林院告知了,但信里还在唠叨考试的事。他想起了五年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感叹“幸亏我考得早,才没吃亏”。他说,幸好自己从小就赢得了名气,没有重蹈覆辙,不再被那些年复一年的八股复习课本毒害。这显然是凤凰男考试后的心态。


在你杀死了早年高考的60后和70后之后,不知道你有没有同样的心路历程。直到今天,你还经常梦见高考,或者做疯狂的复习资料。


凤凰男喜欢谈论考试。


我考试成功了。为了表示谦逊,我喜欢安慰别人。老曾也不时流露出这种看似谦虚实则骄傲的凤凰男心态。他说,各位兄弟,不要让一张卷子耽误了一生。我对你的希望不是你能得到名利。“为什么一张卷子就错过了一生?”“我对弟弟们的期望不是有没有学名。”不要一直盯着一张试卷,而是“任务最重的人在远方。”你应该更大气一点。成名时代,如果考不上,能走多大多远?劝那些还在这条路上挣扎的人,考过之后超脱,这是凤凰男很明显的语气。


成功的凤凰男,话多,爱说话,谈学习方法,谈人生境界,谈奋斗目标。还是上面说的道光二十四年。当时老曾才33岁,人生阅历并不丰富。但因为官场太顺利,他急于和家乡的弟弟们分享喜悦,老曾同志一次次给家里写信。我查了一下,除了今年5月12日,老曾在8月29日、9月19日、10月21日、12月18日在家给弟弟写信,并沉迷于张贴,都成了“宅控”。


除了第一封信询问了家里的近况,报告了他在北京的近况,其他的都是关于凤凰男的经历,都是曾老师给他弟弟们上的函授课。比如9月19日写的那封信,信里其实有两件事:我表彰我四哥跟一个叫刘夏贤的人学习。他的学业没有进展不能归咎于他生活的地方太小太封闭。“不能归咎于地方局促。”就是我要求弟弟们不要在意什么重点学校。


两个很简单的事情,被凤凰男和老男人牵扯了很多人生道理。什么“如果你能下定决心,那么圣贤和英雄,你有什么做不到的?”为什么要靠人?“我以前是坐在京官的位置上的,所以说这些话的时候不觉得腰痛是很自然的,但是对于生活在穷乡僻壤的人来说,这些话是无法谋生的,没有别人的帮助做什么事情真的很难。我的弟弟们都指望你帮我一把。”为什么一定要帮助别人?“这都是胡说八道。


后来这些小弟都是跑湘军的老曾拉起来的。


给我兄弟上课抗议。


至于读书,不要选地方,不要选学校,这个也不靠谱。老曾,想想你的老对手葛荃,因为他没有上过名校,没有名师指导。结果他读书总是一根筋,大考失利,只好自己创业搞太平天国。


我教训了哥哥们一顿,痛心疾首地说,父亲早逝,我这个哥哥没能把你教育好,这是我最大的耻辱。然后他说,别人对付我的时候,可以被我教好。“别人和别人交朋友,受益者多”,就是你们小弟不长进,我“深感惭愧”“深恶痛绝”。兄弟,我再给你一次机会。我这次也给刘霞仙发了一封信。请复印一份,好好学习我的讲话精神。


北京某科级干部老曾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弟弟们写信上课,弟弟们恶心到集体写信抗议:老板,我们不想听你嘀咕上课的事。曾的脸皮厚度还是有限的。收到抗议信后,他也觉得脸红,于是就不再在家教书了。


摘自曾国藩家书:学无止境,但恒心永远是中流砥柱。哥哥前几年一直不变。这几年他稍微好一点,但还是不精通。从7月初开始,他整天都在一起。一天贴一百个字,抄一百个字,至少看二十页,最多忽略。从7月份开始,我们读了几百卷王荆公文集,40卷归震川文集,20卷诗经大全,还有几百卷后汉书,都是书法和圈子认可的。


清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蜀


曾的励志:爱炒菜,爱加料,重口味。


凤凰男信味道比较重,重点是动机。老人们习惯围绕着激励这门课程,加很多“油盐酱醋”,炒一盘“励志菜”,让励志男吃了想吃。


比如艰苦朴素,孝顺谨慎,这是一件很轻的事情,但老曾却能激起很多兴奋点。我们读到了他在道光二十九年写给弟弟们的信:“我想天下所有的官宦之家,很多都会享受一代。他们的后代开始是傲慢,然后是流浪,最后是胡言乱语。很少有能延续一两代的。商贾之家,节俭之人可以延续三四代;如果你是农民,你可以保持简单五六代。孝顺之家,可以十代八代。"


我以前是打包的。他给熙熙攘攘的官二代泼了一桶冷水,用只能延续一两代的冷词浇了火。至于“蒲进”和“小优”的家,他疯狂地添加柴火和佐料,搅起一场无聊而清淡的道德说教,而“可以延续十代八代”的诱人前景,就是他添加的柴火和佐料。看家书的人,在“十代八代”和千代万代的前景诱惑下,会热血沸腾,誓要做孝友守家。


比如说到读书,咸丰在2008年8月3日给儿子曾纪泽写了一封信,说读书要深得赏识,要亲切。老父亲怕儿子听不懂他的教诲,用了很多“佐料”来津津乐道“读书”这道菜,而这些佐料就是比喻手法。什么是“如春雨滋润花,如清渠灌溉米”,“一个好的读书人应该把书当作水,但他的心像花,像米,像鱼,像脚”,这是一个比喻,一个大篮子里装满了鲜花


其实重口味就是单调口味,除了其他任何口味。在某一种口味上下功夫,炒到极致,就像路边摊的炒米粉。比如在官场做人,是一个很复杂的技术活,但老曾在某一方面大出风头,让这个技术活变得很好吃。有一次,老曾的弟弟曾国荃写信抱怨他的同事们脸色苍白。老曾马上回信批评他:别人脸色苍白。归根结底,你先脸色苍白。言下之意好像是只要你好看,别人也好看。在这里,老曾显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把清朝官场的人事关系这条臭鱼用麻辣剁椒包装起来,变成了一道美味的“剁椒鱼头”。老曾和卡耐基一样,擅长揣测一些简单的道德原则和细节。


所以看老曾的家书,会越看越上瘾。励志男和凤凰男都执着于这种重口味,觉得老曾的成功不仅可以复制,还可以被复制,于是老曾的家书纷纷热卖。如今的凤凰男成功演讲大行其道,大家都在追这个重口味。


其实老曾的成功大多是在现实中经历的。当他把自己的成功写在纸上时,它可能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正如郑板桥画竹子,眼中的竹子不是笔上的竹子,笔上的竹子也不是纸上的竹子。这么聪明的画家,画竹子难免变形。曾老师的成功经验恐怕也是现实的成功,并不等于他想说的成功。他想说的成功,不是写在纸上的成功,而是已经变形了好几次的成功。


比如老曾在家书中反复强调“诚”字。老曾待人真诚怎么样?在江西带兵时,一个开皮包公司的人找到老曾,说可以买一批便宜军火。老曾相信了他,给了他一笔钱。下属劝他不要轻信,老曾理直气壮地说:我待人真诚。结果皮包公司老板拿着那笔巨款一去不返,老曾气得说:“我以诚待人,我以诚待人”可见“诚”字在家书里是很好写的,简直就是血泪史。


诸葛亮来信:清淡口味是清蒸鱼。


曾的旧家书是剁椒鱼头,味道较重,诸葛亮的家书是清蒸鲈鱼,味道较轻。


最短的只有19个字。


首先,诸葛老师的信很简短,不张扬,尤其是对他的兄弟们,一点也不说大话。比如我哥诸葛瑾的一封信,介绍我八岁的儿子诸葛瞻,说:“金战八岁,聪明可爱,我觉得还不算太早,恐怕对我的耳朵太重了。”信的前后19个字只是微薄,说我儿子八岁了,很聪明,但我担心他太早熟,担不起大任。至此,我戛然而止。我对儿子的赞美和担心都在19个字里,但我估计如果放到老曾的文字上,我会抑制不住嘴和手的痒痒,说了一大堆关于“智”和“重器”的联系,就像是用所有的例子和谚语来搅动自己的育儿经验。


诸葛亮的长子诸葛乔,是哥哥养大的。诸葛老师定期向诸葛瑾汇报乔的成长情况。有一张纸条上写着:乔本来应该被分配到成都工作,但我决定让他锻炼身体,和大家一起运送口粮,和战士们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和山谷里所有的孩子在一起。”诸葛老师只是淡淡的,言简意赅。他不再阐述太子党子弟必须与广大官兵打成一片的道理。37个字之后,他就什么都不会说了。


长度不超过90个字。


诸葛亮书信也教导子侄,最著名的是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修身,淡泊无志,静以远之。”你得悄悄学,你得学,学不广,学无志向.,全文只有90个字,放在微博上,也可以输入50个字。诸葛亮手书,每句话都是格言,仿佛许多珠宝串联在一起。至于怎么静,怎么远,你不说,不写,再写,就像把宝石串在一条首饰做的项链上。


诸葛老师诫外甥书只有90字。“志存高远”、“舍小家子气,广而求教”等里面的座右铭,就是要有长远的眼光,做事不要太杂碎。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老曾的家书,确实显得有点“细”。


诸葛亮谏书: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修身。不冷漠,不睿智,不安静,不遥远。老公学的时候一定要安静,一定要学。他不学不行,没有志气也学不行。慢则不能精;如果你不耐烦,你就不可能理智。随着时间,意义和年龄,然后变得枯萎,许多不符合世界。哀叹自己穷又能怎么样?


原因:起源不同,时代不同,人文主义水平不同。


曾经的凤凰男,一个成功又热情的凤凰男,总是有太多的话要说,太多的经历要传播,太多的情绪。家信写得详细自然。况且家书是写给山区腹地的农民子弟的,觉悟低,眼界窄。他们写的不详细,就看不懂,写的味道不浓,就不会努力,也不会觉醒。


反观诸葛亮,虽然和曾国藩一样待在山寨里,但也不是凤凰男。曾国藩的家族在曹璐几百年了,大家都急着要出去。当然,励志味道要重一些;诸葛亮的草堂是临时搭建的。他的父亲是太守,他的叔叔是名人,他自己也是名人。他暂时呆在那里。刘备三顾茅庐邀请他,并不太意外。所以诸葛亮并没有多强调好好学习,只是“看提纲”。


如果诸葛亮既要考科举,也要考文官,就不会说这种不负责任的话了。在曾老师的时代,他做不到。如果他不努力学习,他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他为什么不等清帝邀请呢?


我曾经一步一步的努力,却主动走向了大清。从务农到非农,我很激动,我喜欢说励志的话。诸葛亮是别人向他凑过来的,一切都像流水一样自然。因此,他比老人更冷静,他的信也更轻。三国魏晋时期的文风,简约而清淡。从诸葛亮的笔记书信中,可以看出后来世说新语的影子。魏晋风度现在已经无法重现了。


当然,诸葛先生也并非总是轻描淡写,也有着出师表李“愁叹一夜,泪洒桌面”的浓重味道。是国家大事,是摆在年轻业主面前的决心。当然不能再轻了。如果太轻,年轻的主人们会怀疑你不负责任。


结论:年轻的时候口味比较重,所以喜欢家乡曾国藩的信。这种励志的书,有具体的细节,有形的训练步骤。总觉得曾巩能做到这一点,我也能;如果我今年40岁,突然喜欢上了诸葛亮书中呈现的清风明月高天轻云的名士风范。人可以凤凰,真正的名人很少。


凤凰心态没毛病。错的是你用这种眼光扫描所有群体,觉得每个人都是你教育的对象。你总是炫耀自己的艰辛、辛酸、奋斗史,你总是大喊:我也是那样的。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灾难和不幸就开始了。


凤凰男是什么:作为一个标签,指的是一个男人聚集了全家的力量,苦学十几年,最终成为“从山窝里飞出来的金凤凰”,从而为一个家庭的蜕变带来希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