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不怕七月半鬼,最怕端午节水”,端午下雨比鬼可怕,为何?

如题所述

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如今也成为了法定节假日之一。
民间关于端午节流传着不少俗语,其中,“不怕七月半鬼,最怕端午节水”这句俗语,流传区域广泛,并且也得到了很多朋友的认可。
有朋友会问,“七月半鬼”什么意思?“端午节水”又指什么?为何“端午节的水”比“七月半的鬼”还可怕?本篇内容笔者就详细说说这些事,大家看完后就有答案了。
俗语“不怕七月半鬼,最怕端午节水”,用的是一种对比的方式,通过两者对比,来表达另外一件事情的严重性。
七月半,指的是阴历的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节,民间也称为“鬼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给去世的亲人烧纸钱,按照民间的说法,如果没有了亲人,或者是“孤魂野鬼”,就会找不到家,在路上游荡。
老人们常说,七月十五晚上,如果没什么事情的话,不要外出,尤其是小朋友,晚上早早吃过饭,就不要再出门了。
对于大人们来说,如果有事情需要出门的话,建议结伴而行,不要单人出去。
小时候犯错事,大人们一般都会用“鬼”来吓唬,从小就对“鬼”感到害怕,久而久之,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即便长大后,明白世间并无鬼,但是,由于害怕“鬼”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
所以,到了七月十五的时候,还是会感到一丝丝害怕。
而“端午节水”指的则是端午当天下雨,下雨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而七月十五的鬼就已经非常可怕了,如果按照上述俗语的意思,端午节下雨比七月十五遇到鬼还可怕,可见端午节下雨的可怕程度更高,这是为何?
如果问一个人,是否害怕下雨?相信大多数朋友都不害怕,至于为何端午节下雨那么可怕?还需要从农业角度来说。
端午节是多地小麦种植区收割小麦的高峰期,比如笔者所在的豫东地区,端午前后正是农户们忙碌的时候,而收获小麦需要看天气,如果遇到下雨天,则会推迟收获。
不过小麦推迟收获却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小麦完全成熟后,呈现“头重脚轻”的情况,遇到下雨天,再加上刮风,很容易发生倒伏。
另外,还会增加小麦的湿度,当含水量过高的小麦收获后,如果不及时得到晾晒,很容易发霉。
一旦小麦发霉,品质下降,就卖不上高价了。
从古代来说,以前收割小麦没有机器,都是靠人工割麦,麦子割完之后,需要进行晾晒,然后需要打麦,也就是脱粒,脱粒完成以后需要除杂,然后才可以入库。
以前从收到入库,中间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家中地多,可能会持续20-30天。
而在这个期间,需要有好天气的保障,如果遇到下雨天,就会打乱节奏,进而影响小麦入库。
以前的小麦,亩产本来就不高,如果在收获的时候,遇到下雨天,影响了小麦的品质,也就可能影响了后续一家人的口粮。
尤其是对于北方吃面食的地区来说,如果小麦没有丰收,或者由于天气原因,导致小麦发霉不能吃,可能预示着后续要饿肚子了。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当人们都吃不饱肚子的时候,这时候还会害怕“鬼”吗?
显然,两者对比,肯定是吃饱饭更加重要,至于并不存在的“鬼”,等到那时候,也就是听听而已了。
如今的社会,随着不断的发展,害怕端午节下雨的说法,虽然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已经没那么可怕了。
至于七月十五的“鬼”,如今也在被人们慢慢忘却。
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俗语“不怕七月半鬼,最怕端午节水”,也要被人们逐渐淡忘了。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另外,今日端午节,我们这里下雨了,你们那里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