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每天要批阅多少奏折?真的看三十万字么?

如题所述

一直以来,秦始皇一向都是一个暴君的形象,可以说是已经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然而,这样的评价在很多了解秦始皇的人眼中看来,是非常不公正不正确的,而是推翻前朝的统治者为了抹杀掉前朝的功绩刻意编造出来的谎言,却这样误导了人们许多年。就拿秦始皇每天要批阅的奏章来看,他每天的工作量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你知道秦始皇每天的阅读量有多少吗?
秦始皇灭六国,武力统一完成之后,长期割据所形成的各地差异依然存在,秦始皇以巩固统一为核心,以秦国制度为蓝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实行全面改革,创立空前庞大和统一的封建帝国。
始皇二十六年战争刚一结束,秦始皇就首先宣布了吞并山东六国的正义性和合理性,理由是韩、赵、魏、楚背叛盟约,燕、齐敌视秦国,所以要全部消灭。同时,他还着手确立秦王朝的正统地位。战国时流行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所谓五德始终。
这种学说认为,五德相克,导致朝代更迭,虞舜为土德,夏朝为木德,商朝为金德,周朝是火德,虞、夏、商、周各占一德,都是历史上的正统朝代。秦始皇从五德始终说推论,以为周得火德,水克火,秦代周,所以秦朝应得水德。于是颁布新的正朔,以十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表示新朝代的诞生,并把黄河(古称为河)改名为德水。
按五行学说,水德具有黑暗阴冷、严酷无情的特性,于是秦朝以黑色为上,衣服旗帜皆为黑色,百姓也改称为黔(黑色)首。明确秦朝得占水德,也就明确了秦朝的合理性。秦始皇又到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告祭天神地祇,把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地位进一步确立起来。
王朝地位确立后,接着就是君王权位的问题。经群臣郑重讨论,确定尊号曰皇帝,整个帝国都是属于皇帝的,其地位和权力至高无上,朝廷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皇帝自称为朕,命称为制,令称为诏,行施权力的凭证是玉玺。只有皇帝的印才称为玺,只有玺才能使用玉料,玉玺与朕、制、诏一样,都是皇帝的专擅之物,不许臣民使用。
皇帝名号和权位确定以后,皇帝的至亲也随之各建尊号,父亲曰太上皇(秦始皇定号的当年就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母亲曰皇太后,正妻曰皇后。秦始皇还命令博士官参照六国礼仪,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仪,皇帝高高在上,群臣听传令官之令趋步入殿拜见皇帝;群臣上书奏事,一律要采用臣某昧死言的格式。
为了充分行施自己的最高权力,秦始皇每天都在夜以继日地拼命操劳,白天断狱,夜批公文,并给自己规定,不批完一石公文(秦代公文使用竹简木牍,一石为120斤,约合今60市斤),决不休息。
审阅奏章,批审政务,是古代君王每天的工作。但古代君王每日的阅读量究竟有多大呢?根据史学家和计量学家的考证和推算,对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两位帝王——秦始皇、汉武帝的阅读量进行了计算。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述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意思就是说国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部都由秦始皇作定夺。他每天看的奏章都要用石来计算。每天都有固定的量,看不完不能休息。
石是古代对重量的计量单位,根据对历史上所有计量学者对秦代计量制度的综合研究,计算出一石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30公斤。
但司马迁这里的衡石量书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也就是说,这里的石,可能是一石、两石甚至更多。但如果仅以一石来推算,秦始皇每天要看三十多公斤的竹简,这样算下来,他每天至少要看30多万字!
《史记》中对另一位君王汉武帝的阅读速度的描写是这样的: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
意思是说东方朔给汉武帝的上书多到得用车拉着,用了三千个奏牍。这里的牍和我们平常所知的竹简有些差别,牍一般要比简要宽,可以写的东西就更多,一般用木头做原材料。简则一般用竹子,所以牍要比简沉很多,要两个人抬起来给汉武帝看。这里的三千奏牍用现在的计量方式换算,也有差不多10万字了。但汉武帝看完这10万字,竟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这样算下来,汉武帝每天的阅读量还不足1700个字。有人说既然刘彻被称为武帝,就证明他更善于军事征战,少看点书也是正常的。可是秦始皇先是统一了六国,才称了帝,这又如何解释呢?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只是略输,这就证明,秦始皇和汉武帝必然都是有些文采的帝王,并不存在不爱看书的情况。实际上,汉武帝和所有帝王是一样的,每天都有审批大臣们上书的任务,东方朔的上书对汉武帝来说,就是空闲时间看的课外书了。而《史记》对秦始皇的描述也不乏夸大成分,司马迁想在文中表达对秦始皇高度中央集权的讽刺,因此过度夸张秦始皇的阅读量也是有可能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