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老师聊天、交流

我是大一学生,不善言谈。看到别的同学和老师有说有笑,谈得很投机,我没话说,我又不能通过到他们面前听他们说什么来学习。怎样才能和老师每次都有话说?能否举几个场景例子,教教我这个嘴笨的学生?
很想知道和老师聊些什么。以前不注意,现在觉得闲聊是一种本领。我就是不知道拿什么话题和老师聊,老说学习上的事太死板了啊。比如教师节给老师打个电话,怎样和老师闲聊几句呢?

您好,您若有钱,就请老师吃个饭,和老师喝上一杯。您若没钱,就去老师家里坐坐,和老师聊一些您知道的好事情。
请同学们有意义、有bai效地利用师du生关系。即使你不喜欢老zhi师,老师按自己的兴趣教授学生也是他的dao使命;即使教得不好,学生也能从中受益。如果把自己置于老师的对立面并且捣乱,最终承担后果的也是自己。

与老师和同学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相互之间相处融洽,对学生来讲是相当重要的,这即能保持学生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又能与同学建立友好的同窗友谊。沟通除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外,还能够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也很有帮助。

与老师沟通良好,就会让老师更多地了解孩子的优缺点,使老师能够因材施教,有利于老师把知识更顺畅地传递给孩子;孩子对老师了解,也有利于更好地从老师那里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老师的期望与要求,使其对老师管理和授课的效能性都有帮助。

有的孩子智力并不差,但因为与老师和其他同学沟通不好,会使老师和孩子都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相互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说不清的障碍,这种压力和障碍产生的不良后果,使孩子可能出现紧张和焦虑,感到老师不重视或歧视自己,同学们不接纳或排斥自己,因而可能对学校生活丧失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孩子放学后垂头丧气,第二天起床后不愿离家,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都显得情绪不稳或低沉,好发脾气,好哭泣,最后导致许多令老师和家长都感到麻烦的问题,如孩子学习成绩越来越不理想,甚至发生逃学、出走等现象。这时,家长的严厉管教似乎也没有更好的效果了,更重要的是,孩子本身的心理健康会受到损害,这对于孩子将来的人格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能够与老师和同学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关系,就保证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和促进心理健康都是有利的。

师生关系中总会有一些紧张气氛,因为有一方要求另一方,而学生通常不愿意。教师不是对许多单个的学生、而是对整个班级负责。因此,总会有亏待个别学生的现象。家长应知道这一点,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往往与在学校的表现不一样。

有关教育杂志在上海某中、小学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当你遇到麻烦、受到欺负时,你会先后告诉哪些人?A、老师,B、家长,c、同学,D、其他”。经过调查发现,小学生会首先告诉老师,其次是家长,最后是同学;而中学生首先告诉的是同学,其次告诉的是家长,最后告诉的才是老师;高中生,大部分选择是告诉朋友,而告诉家长的很少,几乎没有告诉老师的,而同时在告诉老师的学生中,中学生只有不到5%的同学会告诉老师。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个思索:为什么中学生总与老师的交流存在着隔阂呢?师生之间交流不够通畅?这里暂不提老师如何应对,谈谈中小学生如何与老师沟通。

首先,要敢于开口,说“老师好”。

有同学看见老师,就会问声“老师好!”或者是点点头笑一声,无形中就尝试了一次成功的师生交流;而有的同学却与之相反,见到老师不开口,甚至是避而远之。其实,要与老师交流,敢于开口是很重要的,因为一开口,就会有交流的基础和空间。

其次,要消除一种观念——“老师真烦”。

的确,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一些题做错了,还会犯错误。作为教师会进行及时订正和处理,有一部分同学却把这种行为认为“老师真烦”。这样长久下去的话,容易和老师形成一种对立情绪,交流就成为一纸空谈了。

第三,相信老师是你学习的益友。

学生成长过程中,老师是非常重要的人,如果你需要老师的帮助,老师会伸手帮助你的。老师也是你的朋友,是学习、成长的益友。所以,与老师交往不要有什么害羞的,也不要担心。

第四,采用不同形式的沟通方式。

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只有和老师谈话。你可以把要和老师说的话写在周记里,也可以写在作文里,甚至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与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寻求老师的帮助。

最后,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诚是一笔无价的财富”,所以,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也要真诚面对,互相建立信用,因为你对别人真诚了,必然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真诚。

在和老师沟通中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每一位老师都想把自己所有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他们并不想要什么回报,只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成人、成才,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此,他们自己牺牲了很多!做学生的首先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要礼貌地打声招呼。上课认真听讲,不扰乱课堂秩序,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2)勤学好问,虚心求教。经常会听到有的孩子说“那个老师并不怎么样!”“他的水平太低了!”等等,长大以后才知道这种想法和看法是多么的天真。老师从年龄、阅历、学问等方面水平肯定是比学生高的,所以,要向老师虚心求教。勤学好问不仅直接使学习受益,还会增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就缩短了和老师的距离,因为每个老师都喜欢肯动脑筋的孩子!向老师请教问题往往是师生间交流的第一步,常向老师请教问题会加深师生彼此的了解和情感。

(3)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向老师提意见。在师生相处过程中,往往出现老师不了解情况而批评错学生的事情。这时,首先应冷静努力克制自己,不要与老师顶撞,防止矛盾双方都不冷静的情况下进一步恶化。其次要体谅老师。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也有不了解情况的时候和批评不当的时候。最后要及时消除误解。作为学生,事后应及时找老师直接面谈或让他人转告或用书面的方式向老师进行解释,一时解释不清时可暂时放下,待以后再寻找合适机会消除彼此误解。在教学与工作中,老师出一点失误在所难免。学生向老师提建议也理所当然。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涉,也是悟感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学生委婉地提出建议,以诚恳的态度感动老师只会加深师生情谊。

(4)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有的同学知道自己错了,受到批评,即使心里服气,嘴上也死不认错,与老师搞得很僵。有的人则相反,受过老师批评一次就特别害怕那个老师,认为老师对自己有成见。这都是没有必要的。错了就是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改正了就是好孩子。老师不会因谁一次没有完成作业,有一次违反纪律就认为他是坏孩子,就对他有成见。相信老师是会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孩子的。

此外,你要知道:有些事并不是由于上级和教师的专横,而是真的有必要。假如老师真的专横,你应该想到,一些爱发脾气、变化无常的上级对下属是这样的:“你们做仆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顺服主人;不但顺服好的主人,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顺服。”与老师关系融洽既可以促进学习,又可以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会使你受益无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4-24
首先心态上要大方些,老师其实都是喜欢与学生交流的.
其次,如果你不知该说什么好,那就先从学习方面说起好了,比如把自己学习当中疑惑不解的地方提出来请老师解释一下;或者问问老师这科该怎么样学习比较好,或者问问有关科目的参考资料有哪些等等.
再或者,也可以问问老师教了几年了,是哪里人,家里孩子读几年级了等等,也就是平常说的聊家常吧.
不要怕与老师交流,我是做老师的,与各种各样的学生打交道是老师的本职工作,师德良好的老师都是和蔼可亲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06
作为老师,没有什么比在上课前、放学后或课间时间遇到家长开即兴会议更糟糕的了。尽量尊重教师有限的时间,不要忽然间出现,老师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时间充分解决你的问题。

2.学会用各种方式沟通

包括面谈,电话沟通,微信交流,电子邮件往来等,以达到经常与老师沟通的目的。

3.愿意承担你需要做的部分

老师们可能已经对现有的工作量感到沉重。说实话,一些老师对在满满的工作日程上再加一件事,会感到非常具有挑战性。你需要确保老师知道你愿意配合他们的工作,并在家庭里支持他们。

4.与老师成为盟友

你和孩子的老师应是合作伙伴,而不是对手。你可以尝试通过一些非正式的聊天来建立关系。时不时的给老师带杯咖啡。在教室里做志愿者或主动提出在家里帮助做一些项目。如果你每次见孩子老师的时候都在抱怨或不停地言语攻击,老师会开始躲着你或对你有所防备。请别忘了,你与老师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帮助你的孩子。

2与老师沟通注意事项
一、与老师沟通要注意方式方法

父母的态度要主动,联系要适时适度。

有些父母误以为主动联系老师会打搅老师的工作、生活,怕老师不欢迎。其实父母主动联系老师会给老师带来便利,因为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一个个去家访要很多时间,家长主动到来,可以了解很多重要信息,可以交流商讨教育方式,这是家长老师都乐意的事。

联系要经常,不要等到问题成堆或者问题严重再被迫去学校。

联系要适时适度,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而定,更要尊重老师的意见。联系太频繁没有必要,间隔太久,达不到效果。

二、与老师沟通要理性和明智

当老师反映孩子问题时,父母态度要冷静。孩子在学校难免犯错,老师通报给家长,让家长在家里注意纠正。家长如果当场责骂孩子,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可能使孩子怨恨学校和老师。

对老师的看法,家长要做细致分析,充分肯定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当然,老师也是人,老师也会有看错的地方。家长不必惟命是从,可以根据孩子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设法让老师意识到他的错误。

孩子有时为了逃避处罚而传递错误信息,家长就更应该及时与学校老师沟通,当沟通渠道畅通,才会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孩子的小聪明也不会耍了。
第3个回答  2021-03-22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工作学习中,我们都需要与别人进行沟通。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需要与老师沟通的情况,那么大学生怎么和老师沟通呢?一起来学习。
大学生怎么和老师沟通

大学生怎么和老师沟通
“换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从自己的主观判断出发为人处世,因而常导致一些误解的发生。所以,若要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彼此的认同和理解,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偏见,我们就要学会“换位思考”。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要求我们大学生学会从老师的角度和处境去看待事情,发现他们处理问题的个性方式。只有设身处地地多为别人着想,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从而找到相处的最佳途径、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先怎样对待别人。这在人际交往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因此,在与教师相处时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就会少一些误解和偏见,多一些理解与友好。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不成问题了。

“还原”

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只有抱着真诚的动机和态度,双方才能互相理解、接纳和信任,思想和感情上才能产生共鸣,交往关系才能得到发展和深化。然而大学生在与老师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将老师置于“领导”的地位,与老师交往有下级对上级的感觉。这样在与老师沟通交流时就会出现障碍,不能做到以“真正的我”去交流。其实,老师也是平凡而真实的人,也会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大学生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当中,要将老师还原为一个本色的人,把老师放在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以真诚的态度和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做到互相的了解。当然,把老师还原为本质的人、和老师平等的交流并不是不尊重老师,相反,这种平等的态度正是尊重老师的体现。同时,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学习中要懂得向老师示弱,学生的主动示弱会使老师有被需要的感觉。遇到困难或不懂的问题要学会向老师求助请教。老师感受到学生的信赖,就会更多的和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技巧

要持有一种尊重的心理和态度面对老师,用语要得体,不能态度浮躁语气轻佻的和老师讲话,要有面对长辈时最起码的尊重,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同学们和老师进行沟通时的先决条件。

另外,同学们在和老师沟通的时候,要想谈话的效果最优化,最好要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一样吐露心声,老师是可以成为同学们在校期间最知心朋友的人,老师在学校可以说是最了解同学们的人了。同学们的一举一动和学习状态都在老师了解的范围内,所以如果同学们把老师当成朋友一样的对待,主动的拉近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在和老师沟通的时候,同学们还要注意要认清自己的实际情况,最好在询问老师之前将自己对自己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先和老师说一遍,让老师认识到同学们是否对自身的定位准确,在做接下来的谈话规划和具体内容,以便于更好的交流和沟通。
大学生怎么和老师沟通

学生和老师沟通的有效方法

有效的沟通要建立在信任、尊重、了解的基础上。在和老师沟通前,要先确定自己想要沟通的问题,这样才能让老师了解你的想法,彼此之间的沟通会更有效。

和老师沟通的时候,要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如实告诉老师,并询问老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这样双方有所对比和交流,才能知道孩子的真实表现,便于后期的管理。
要如实讲述自己遇到的教育难题,和老师一起探讨如何教育孩子,如果发现老师的一些做法存在问题,也要及时指出,这样才能更有效。

在和老师的交流中,彼此都要端正态度,要认识到教育不能只去依靠对方来完成,只有合作才能把问题解决好。
第4个回答  2021-03-23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跟老师沟通聊天呢?

主动和老师联系。发现孩子成绩或其它方面有问题,你可以主动和老师联系。如果电话不方便。可以约定老师在他(她)工作不忙的情况去学校办公室里面谈,谈话时,把问题和自己的想法简单讲给老师,不要过多的倾诉自己的不满和怨愤,多听听老师给你的建议。每学期期中或期末学校都会召开学生家长会,散会后,你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再多和老师聊几句,千万不要因为等老师谈话的家长多就放弃机会,因为为了开好家长会,班主任一定进行了大量准备,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心中有数,但限于时间,很多话不能全部说出。抓住这个时机和老师交流,你会对孩子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如何跟老师沟通聊天

2跟老师沟通聊天方法一
运用新媒体平台互动。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微信微博迅速成为时尚快捷的沟通交流平台。家长可以通过微信圈和老师进行实施互动交流。有的班主任已经建立了自己班级的家校互动微信圈。把好的经验文章分享给家长。同时把它作为展示把室内日常学习管理的窗口,每天发发图片让家长及时了解班级动态,你一定不要错过这个这个好的交流平台,每天都上去看看,定有不少收获。

3跟老师沟通聊天方法二
敢于亮丑。孩子在家里有什么坏习惯,在社会上是否接触了不良的人,这些你都要特别留心,一旦发现有问题,不要替孩子遮掩,也不要用粗暴的办法打骂,要及时和班主任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和老师一起想办法帮孩子改正错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