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散文集读后感 【高分】700字以上

找一个《苏雪林散文集》的读后感。
700字以上即可

苏雪林的散文创作,我认为大致可分为这样三类:亲情散文,写景散文,议理散文。毋庸讳言,苏雪林在散文中表现的某些思想,如对共产党的污蔑,对鲁迅的攻击等,是我们所不能同 意的,但她对中华民族的赤诚之心、对一些问题 的精当看法、以及艺术上的独特风格,又使我们能从中获得许多启示和教益。事物往往是复杂的,看问题切不可简单化。 一位台湾读者说她的《绿天》“充满了人情的温暖以及人性的芬芳”。苏雪林早期散文所抒写的情感,主要是男女之情和母女之爱。这种感情属于至亲亲情,非同一般。作者在《绿天》的扉页上写着:“给建中——我们结婚的纪念。”她在《棘心》的扉页写道:“我以我的血和泪,刻骨的铭心,永久的哀慕,写成这本书,纪念我最爱的母亲。”读《绿天》、《棘心》你会发现,作者的性爱与母爱又是交织在一起的,她在抒发自己对亲人的挚爱之情时,也表现了一颗背负旧传统去追求个性解放的灵魂。苏雪林的婚事是家庭包办的,婚前双方谈不上有什么爱情,虽有书信来往,但由于彼此志趣、性格的差异,使她的思想十分矛盾和痛苦。苏雪林渴望理想的爱情,但她因为热爱自己的母亲,在婚姻问题上不忍心伤害母亲,终以牺牲自己的追求服从了母亲的意愿。《小小银翅蝴蝶的故事》,将昆虫加以人格化,正象征了她自己的恋爱故事。

剩下的内容你就自己想想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25
第一篇
少年时读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并不能体会其中的意境,只是单纯地觉得好。

“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生命中有很多事,你错过了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了一生。”他在《少年游》里如是说。

年轻时有怎么样的豪情?是英雄系马,壮士磨剑,还是江湖夜雨十年灯?不管如何,他终究是叶着自己的叶花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子,生命成自己的生命。

很喜欢读他的那篇《旅店》,其中很多句子烂熟于心。“前人有前人的旅店,在我们的马蹄还没有迈步,那些旅店就存在,且永远地存在下去。”那么,我又要开成什么样的旅店,在旅店的墙壁上记录些什么样的事情来,能丰富这世间的记忆呢?夜那么长,我不能够把每一盏灯都点亮,但由于寂静,由于安宁,由于放松而不再执着,心也开始变得开阔起来了。

小时候,喜欢在老爸藏书的白色封面上乱画,老爸并不在意,后来搬家时,我更为大胆地在墙上画满了荷叶荷花。不知为什么,对这种植物存有莫名的喜爱,说是受《爱莲说》的影响,也不尽然,只是对那种似红非红,似粉非粉的颜色相当着迷,而那些宽大的荷叶又有种淡淡的清香,持久、沁人心脾。

用怎样的心境和着怎样的情意来下酒?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我是不善饮酒的,但如林先生所说,喝酒不在格调,而在性灵、风趣。在无关风月的夜,卧席,斯时彼时、斯地彼地,快乐、忧愁,朋友,让我们温壶月光下酒。

曾经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青山元不动,白云自去来。我不信佛,也不参禅,从字面来来理解,就是相对于不动的山来说,云是流动的。时隔经年,重新看这句话,有着更深的体会:世事并非都刻意,多数乃随缘。

第二篇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守望一方净土
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己的朝气与激情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大量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书》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还记得林清玄向我们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华灯万盏,“从远处看,每一个人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无际无边?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这声音与那“海拔五百”、“以林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欢”。那是一种欢愉后的平静,无奈后的超脱,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释然。我们正在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多了一份机智,少了一份闲适,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尘世中重温“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心境,在红尘中傲对“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心灵叩问?我唯有在一片佛鼓声中虔诚祈祷……

参考资料:百度

第2个回答  2009-08-25
苏雪林的散文创作,我认为大致可分为这样三类:亲情散文,写景散文,议理散文。毋庸讳言,苏雪林在散文中表现的某些思想,如对共产党的污蔑,对鲁迅的攻击等,是我们所不能同 意的,但她对中华民族的赤诚之心、对一些问题 的精当看法、以及艺术上的独特风格,又使我们能从中获得许多启示和教益。事物往往是复杂的,看问题切不可简单化。 一位台湾读者说她的《绿天》“充满了人情的温暖以及人性的芬芳”。苏雪林早期散文所抒写的情感,主要是男女之情和母女之爱。这种感情属于至亲亲情,非同一般。作者在《绿天》的扉页上写着:“给建中——我们结婚的纪念。”她在《棘心》的扉页写道:“我以我的血和泪,刻骨的铭心,永久的哀慕,写成这本书,纪念我最爱的母亲。”读《绿天》、《棘心》你会发现,作者的性爱与母爱又是交织在一起的,她在抒发自己对亲人的挚爱之情时,也表现了一颗背负旧传统去追求个性解放的灵魂。苏雪林的婚事是家庭包办的,婚前双方谈不上有什么爱情,虽有书信来往,但由于彼此志趣、性格的差异,使她的思想十分矛盾和痛苦。苏雪林渴望理想的爱情,但她因为热爱自己的母亲,在婚姻问题上不忍心伤害母亲,终以牺牲自己的追求服从了母亲的意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