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入川打刘璋,为何不带关羽赵云张飞,而是带着魏延黄忠庞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7

作为蜀汉的开国之主,刘备具有识人之名!庞统庞士元是与诸葛亮的卧龙齐名的凤雏,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刘备发现庞统庞士元不仅内政出色,军事才能也非常优秀!尤其善于机变!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善于出奇,才是取胜的关键!不带关羽张飞赵云,是因为这几个人是跟随刘备起家的人,相处日久,已经劳苦功高,没必要再让他们立功了,而且这几个人在当世早已经威名远扬了,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气候,刘关张三英战吕布,要知道吕布可是当时第一高手!之后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无敌。赵云更是在当阳桥在百万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声名远播!张飞和吕布单挑三百合不分胜败!这几个人太牛了,容易给人太大的压力!而当时的黄忠,魏延声名不显,但是刘备知道他们的实力,而且作为新进加入的成员,更需要立功来展现自己!刘备高明就高明在有识人之能!提拔魏延于行伍!使魏延成长为仅次于五虎大将的一员猛将!但是刘备低估刘璋的实力,刘璋虽然暗弱,但是刘焉给他留下一大批文臣武将各个不俗!刘备不得已又把赵云张飞诸葛亮也调入西川,这就为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后,被吕蒙白衣渡江,走麦城埋下伏笔!只能说天不假时,造化弄人,不然三国归汉后就不会有后来的五胡乱华了吧!


庞统这个人的经历很复杂,跳了几次槽。当然,跳来跳去也仅仅是在西南一带。庞统先是在刘表手下,刘表没有提拔他,庞统郁郁不得志就到了周瑜手下。周瑜是赏识庞统,信任庞统。但是,周瑜命不长,庞统还没有发挥才干,周瑜就死了。庞统把周瑜的灵柩送回柴桑后,成了无主之人。庞统与东吴许多名士有交往。鲁肃就把庞统推荐给孙权。孙权对周瑜手下的人不怎么待见。所以,推荐失败。赤壁之战后诸葛亮也把庞统推荐给刘备。刘备让他做了一个偏僻小县的县令。诸葛亮再次推荐。刘备才把庞统提升了一下。刘备因此左右成双了。但是,在进取天下的问题上,诸葛亮主张两路出击中原,庞统认为刘备势力有限,应该把四面受敌的荆州有条件地放弃,取益州为上策。

这就与刘备诸葛亮的初衷产生了矛盾。这样,为了避免诸葛亮与庞统可能产生的纠纷。刘备必须把二人适当拉开距离。庞统因此跟着刘备去了新的地方建功立业。诸葛亮留守荆州。

汉朝末年的形势是群雄角逐,谁有兵谁就牛掰。曹操有兵,牛掰得上天了,天天出兵打仗,要实现野心。曹操以为的地方势力派一定不会甘心被人兼并。所以要图存。刘璋远在西川也感到了曹操的威胁。汉中的张鲁本来是刘璋父亲的附庸。张鲁的母亲有姿色,刘焉对此有好感,就把张鲁放在汉中。张鲁轻视刘璋。刘璋就杀了张鲁的母亲弟弟。他们就成了仇敌。汉中就不服刘璋了。而且累累威胁刘璋。成都方面的内外压力都大。大臣们纷纷自保,不希望刘璋这样的人主持成都大局。

刘璋就有心让刘备到蜀地帮助他防备汉中张鲁的侵犯。

刘备是去帮助刘璋的,自然就不会把精兵强将带去。谁不知道假途灭国的道理?何况,蜀中有许多人反对刘备入蜀,认为让刘备来蜀中是引狼入室。刘备还敢把精兵强将带了去吗?显然只有没有脑子的人才会这样干。刘备到蜀中,带了区区一群老弱病残去帮助刘璋,这样就消除了成都方面对自己的怀疑。

刘备不可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带走了精兵强将,荆州就没有人防守了。会被东吴夺去的。东吴天天来讨荆州,一看荆州几郡没有兵把守,它才不会放了这些机会。再说,刘备带了关羽张飞赵云前去,这些大将早就如雷贯耳,对付张鲁用得着这些将军吗?恐怕是别有用心吧!刘备恐怕会被刘璋怀疑,然后起纠纷。西川就乱了。这样,荆州没有人把守,西川又乱了。刘备就是腹背受敌,遭到鸡飞蛋打的命运了。所以,荆州要保,当然分不出更多的人马去西川。

再说,魏延,黄忠是刚刚投降过来的,是不是诚心诚意地,还不好说。何况魏延先背刘表,再叛韩玄,走投无路才投刘备。

而荆州根据地,恐怕还是自己的嫡系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来管理,刘备才更加放心。刘备的夫人和阿斗也在荆州,不能再有闪失了。

三,刘备用荆州投降过来的人去西川,这些人熟悉西川地势险要

荆州挨着益州,是邻居与国,风水山川地势地形差不多,黄忠和魏延熟悉这些路径。有人带路比没有人带路更好,更便宜。这样可以减少路上的阻力。

加上魏延和黄忠还有风化于蜀中的作用。对于安抚人心,会起作用。这种作用,这刘备与刘璋翻脸后表现得特别明显。对招降不愿意在刘璋手下干的人有吸引力。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说的就是能起带头作用。魏延们无疑就是这样的战术筹码。

刘备去西川的目的就是帮助刘璋。刘备以客人的身份去。自然就是两肩上面一颗头。当然,刘备是个大腕,他手下多少还是有几个人的,还有几个卫兵保护,随行的一队人马还是要。

刘备就带了老弱病残去帮助刘璋。刘备带了庞统,庞统的名声没有诸葛亮大,所以,对成都人士的影响力也不大,当然出谋划策就没有诸葛亮来得更具危险性。魏延黄忠是荆州人士,在成都集团眼里,也没有多大名声,何况他们年龄已经不小了。就等于差不多是来混饭吃的吧。刘备这一出,就让刘璋,成都方面减轻了不少的心理压力。

刘备这样行动,刘璋果然不怀疑。刘璋给了刘备大量的物资,又把自己的军队补充给刘备。刘备的实力大大增加了,而这些军队是成都本土人,他们会跟着刘备跑吗?刘璋认为不会,刘璋就是这么反驳那些不让刘备进川的人的。

刘备得了刘璋的大量物资,补充了精锐之师。他们就在葭萌关驻扎下来,但是,刘备几乎没有与张鲁打过一次仗,反而把自己从荆州带来的人马养得兵强马壮。

看来刘备是有备而来,把刘璋圈进了一个巨大的口袋。

原因一:川中能否打下,还充满未知。而荆州却是刘备的根据地,所以必须留足精兵强将固守,绝不容有失。

原因二:刘备虽早有吞蜀之心,但入川却不是打刘璋,而是应刘璋之请,入川帮刘璋扺御汉中张鲁的。所以,刘备带进川中的军队,既不能弱,也不能太过于显得兵强马壮,须要具备二个特点:

(1)既要让刘璋看到,我刘备带出来的兵能打,有战斗力,能帮你办大事。

(2)但我穷,兵力不多,军械粮草也不足。所以,为了帮你打好仗,你得大大的资助我人员兵力、马匹、铠甲粮食等等。

这二事办成,刘备以进一步壮大了自己,又削弱了潜在的敌人。

当年刘备收留吕布,然后吕布趁刘备率主力征袁术时,驱逐了张飞强占了徐州。徐州一失,刘备军中徐州籍将吏因家眷陷于徐州,纷纷转投吕布。

由是,刘备的徐州大军解体,与吕布主客异势,从“徐州牧”变成了率残部驻守小沛,为吕布守门的看家狗。

征战半生、颠沛流离的刘备,已经尝尽了没有根据地的苦,比任何人都迫切的需要有一个稳固的大后方,以支撑他施展胸中的王图霸业。

所以,不仅仅关羽、张飞、赵云等刘备军中的核心将领全部留守荆州,就连刘备最为器重的诸葛亮也留驻荆州,统一调度诸将。

为的就是,必须确保荆州万无一失!

由此可知,在袭取川中以前,荆州对于长期没有大后方的刘备集团而言,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

由上可知,刘备入川,首先打的是政治仗。

什么样的政治仗呢 无非就是扩军与收军民之心。

(1)如前文所言,首先就是要展示军容风貌,将辖下军队的战斗力展现出来。

让川中吏民看到,我刘备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是充满战斗力的,足以帮你们扺御张鲁乃至曹操的进犯。

其次,刘备还要借此团结内部,给新投效的诸将一个立功表现机会。

庞统、黄忠、魏延等人,作为原荆州旧将,新投效刘备之际,就获辅助刘备进川的重任,这就是给了他们立业建功的机会,也展示了刘备对其充分信任。众人自然振奋,尽心竭力。

庞统之才兼文武韬略,自不必多说。黄忠与魏延的将略也是必定足以撑住场面。

论行伍生涯,黄忠与魏延皆是东汉南方正规官军科班出身,对行军作战,娴熟的很。

黄忠以勇而闻名。魏延在投刘备前,就是早拥有自己部曲的人。部曲,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

所以,二人名头没有关羽、张飞大,但统领军队的能力,实际是并不输于关张的。

(2)刘备实质是以雇佣军身份率兵进川。当内部整合完毕,向川中展示出战斗力之后。

那么就开始要哭穷叫苦,并向刘璋开口、提条件,要官、要兵、要粮了。

最后,刘备的一切条件,都得到了满足。

先获大司马、司隶校尉之职。

又得到了督领川中白水军的权力。连同法正先前率领来援助刘备的四千人马,刘备的兵力一下增加了三万,还得到了数量巨大的车杖器械、铠甲、粮食物资的援助。

刘备以一支偏师入川,经一番操作之后,扩编成了一支完整的野战集团军。

然后,刘皇叔自然又是发挥特长,以恩义结士,以仁取吏民之心了。至此,就像一颗钉子一样,牢牢的钉在了川中,为全取益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反之试想一下。

若是刘备以偏师留守荆州,而率关、张等诸将及全部主力浩浩荡荡入川。

那么,不但荆州安危难测。而当刘璋目睹刘备的军容之后,或许对刘备的恐惧,将更甚于对张鲁的忧虑。

如此,刘备又将面临孤军处于不测之地,而大本营空虚,随时覆亡之险了。

刘备入川,带着庞统、魏延、黄忠,却没有带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刘备入川的目的,不能引起刘璋的怀疑。

当时刘璋被张鲁揍了一顿,心里有点儿慌,本来打算找曹操帮忙,结果张松被曹操侮辱了一顿,气呼呼地回来时,被刘备给截胡了。

刘备一顿操作猛如虎,把张松迷得晕头转向,最终决定帮助刘备夺取益州。 所以说,刘备入川,压根就不是为了帮助刘璋攻打张鲁,而是为了夺取益州。

这个目的,在当时益州政坛,也有不少明智之士提出来,比如说黄权就曾多次劝告刘璋,千万不要引狼入室。

可是刘璋却偏偏听了张松的建议,他认为刘备也姓刘,哥俩好,而且刘备一辈子以仁义闻名于世,总不能这个时候砸了自己的招牌吧?


不过你说刘璋一点犹豫都没有,那也不现实。这个时候刘备就必须要学会隐藏了,如果他带着自己的核心班底前去西川,那肯定会引起刘璋的怀疑啊!

关羽、张飞、赵云,那都是万人敌,也是刘备夺取荆州的主要班底。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刘备最重要的谋士,也是刘备夺取荆州的关键人物。

所以刘备如果带着这帮创业核心成员来益州,刘璋心里肯定不舒服啊,甚至会怀疑刘备是来抢班夺权的。

因此,为了让刘璋减少怀疑,刘备必须要隐藏自己的实力。黄忠、魏延,都是刚加入刘备集团的新人,还没立下多少功劳,在天下也没什么名气。

庞统虽说号称是凤雏,可也没有建功立业的例子,徒有其表也不是不可能。 带着这么一帮人入川,既能够体现刘备的诚意,也能够减轻刘璋的怀疑。

估摸着,刘备要是带着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这帮人直接入川,那刘璋应该不会放刘备的军队进来了。


第二,刘备的核心班底必须要保住荆州。

刘备20出头开始创业,打工20多年,依旧一事无成。到了荆州以后,有诸葛亮为他谋划前程,好不容易在50岁左右坐稳了荆州的江山。

古人的寿命其实并不高,刘备这么大年纪,好不容易得到了一片根据地,你觉得他会如何看待荆州呢?

荆州是刘备最重要的根据地,当时也是他唯一的根据地。而益州,能不能拿下来,那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在没有拿下益州之前,荆州绝对不能有失。

而曹操和孙权,对荆州肯定是垂涎已久,如果刘备把核心团队都带走,谁来保卫荆州呢?且不说黄忠、魏延、庞统的能力是否能够保住荆州,就算能力够了,可忠心呢?人家刚入伙,跟你还没培养出感情,凭什么要为你卖命?


这个时候刘备集团有能力有忠心镇守荆州的,还是刘备的那些老家底。所以为了荆州的安定,刘备必须要把这些老伙计们都留在荆州。

诸葛亮负责内政外交,关羽、张飞、赵云负责军事调度,文武双全,且忠义可鉴,荆州自然万无一失。

只有后方安定了,那么刘备才能在前方的益州,好好干出一番事业。最不济,打不下益州,只好还能退回到荆州。要是打不下益州,荆州再有失,那刘备可就再次成了穷光蛋了。


第三,平衡内部力量,让新来的成员建功立业。

荆州是哪些人打下来的?

所以说,整个夺取荆州的过程中,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他们是刘备最核心的团队成员。

但是夺取荆州以后,刘备又吸收了庞统、黄忠、魏延这些新人,该如何对待他们呢?对待新人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


很显然,夺取益州,就是最好的机会。 说实话,他们都是跳槽过来的人,可以直接拉到战场上干活,至于忠诚度肯定比不上第一梯队的那帮人,但是可以慢慢培养。

而且你要明白人性是怎么回事,只要价格合适,任何人都是可以出卖的,没法出卖,这说明价钱还不到家。

刘备就是个看透人性的高手,他明白,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要保证自己的团队达到平衡。 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这帮人可以算作是一个团队,他们合谋夺取了荆州。可是如果没有人能够制衡这个团队,那刘备百年之后,谁还能镇得住他们呢?

集团讲究平衡,哪怕一个事业部,下面还有至少两个小组互相竞争呢。所以说刘备急切地希望打造出另外一个团队来制衡这个团队。庞统、黄忠、魏延显然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只要他们能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立下战功,那他们就能够和第一团队达成平衡关系。


总结:刘备的希望落空了。

刘备本打算平衡集团力量,结果庞统战死了,光靠黄忠和魏延,压根就打不下益州。无奈之下,刘备只好重新启用第一梯队上场。诸葛亮、张飞和赵云分别带兵入川,关羽负责留守荆州。

这么一来第一梯队又成了夺取益州的头功,而且关羽镇守荆州,责任重大,也算是立下大功。所以说刘备没能成功打造一个可以平衡第一梯队的力量。

直到汉中之战爆发的时候,刘备再次看到了希望,他开始提拔出谋划策的法正,斩杀夏侯渊的黄忠,甚至将后起之秀魏延封为汉中太守,冷落了张飞。

这么一来似乎达成了两大团队的平衡,结果法正又早逝了。集团内部的力量再次失衡,刘备再想提拔谁,已经没有相应的战争可以给他们机会了。

时间来到夷陵之战,刘备此时已经被第一梯队掣肘了,诸葛亮担任丞相,赵云敢直接忤逆刘备,虽然关羽张飞去世了,可刘备依旧觉得应该削弱第一梯队的力量。

所以这次伐吴,刘备没有带第一梯队的人,而是选择带上益州派的那帮人。如果伐吴成功,那益州派必然可以和荆州派平起平坐,但是结果我们都知道,刘备失算了。夷陵惨败,蜀汉差点儿灭亡。诸葛亮表示: 老大,你可收点心吧!关键时刻还得靠老伙计!

参考资料:《三国志》

刘备入川,带在身边的谋士是庞统,主力武将是黄忠和魏延。要说原因除了给新人机会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带谁的兵谁去。

庞统、黄忠、魏延都是近几年投靠刘备的,需要有立功的机会。给新人立功的机会这一点就不细说了。重点说说第二点带谁的兵谁去。

刘备拿下荆州后,他手下的重要成员是这样安排的。关羽为荡寇将军,遥领襄阳太守,负责驻守江北(也就是南郡)防御曹操。张飞晋升新亭侯(传说中的张飞的神兵“新亭侯刀”就是这个时候造的)封征虏将军,宜都太守。后来刘备又派张飞去了江北协助关羽。赵云为偏将军,桂阳太守(注:桂阳太守最初是赵范,赵范后怀异心,不知所踪,赵云接替)。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负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赋税,也就是发展后方的内政。

刘备打益州首先得稳固后方,不能益州没打下来荆州还丢了,这就得不偿失了。有个稳固的后方,刘备才能放心大胆的开疆扩土。这样有些人员就不能动了。

1、防御曹操的关羽和张飞不能动,至少主要负责人关羽是不能动的。

2、诸葛亮也不能动。经济发展也很重要,这是能否打好仗的关键所在。

诸葛亮和庞统相比,诸葛亮稳重,庞统激进。留守发展经济需要诸葛亮的稳重,而入川形势错综复杂,需要庞统的急智。

赵云可以动,但黄忠和魏延比赵云更适合入川。

史书记载魏延带着自己的曲部投奔刘备,刘备给了魏延一个牙门将军的官职。

牙门将军这个官职是刘备首创,以前是赵云担任,赵云升职之后由魏延担任。这个官职的主要工作是保护主公刘备的安全,指挥刘备的亲军。刘备入川肯定是要带上自己亲军的,所以魏延不能留下。

黄忠当时任什么官职史书并没说,但他来自长沙,虽然不是太守人选,但肯定是负责长沙的军务。在刘备接手荆州之前,黄忠就协助刘磐防守东吴的太史慈。在荆南四郡中,也就长沙军的战斗力最强。

刘备入川是要打硬仗的。要带也是优先考虑最能打的长沙军,作为长沙军的主将,黄忠肯定是要入川的。

刘备入川作战失利后,又抽调了第二梯队入川,这时候谁入川也有优先级,关羽防御曹操依然不能动。庞统已死,唯一能在军事上有能力的谋士也就是诸葛亮了,所以诸葛亮必须入川。军队方面处在后方的赵云以及充当辅助角色的张飞也是可以抽调入川的。

不过二次抽调之后,荆州的防御出现了真空。江北的南郡有关羽的军队在还算可以,但是江南的荆南四郡两次抽调就有点捉襟见肘了,尤其是和东吴接壤的长沙和桂阳,其兵力可以说连一场防守战都组织不起来。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孙权派吕蒙帅军两万偷袭荆南三郡,长沙、桂阳不战而降了,因为根本没兵无法抵抗。而事后刘备也未对弃城而走的太守(如长沙太守廖立)做出惩罚。

刘备是受刘璋请求入川帮助刘璋打张鲁。张鲁只是三流水平,如果直接把关羽张飞这些当世一流战将都带上,刘璋必然会觉得刘备有吞并自己之心。而带魏延和黄忠则没有这种风险,可以很好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
在得到四川之前,荆州是刘备的基本盘,所以要尽力保持荆州的稳定。把人脉广,内政能力强的诸葛亮和军事能力强的关羽张飞就在荆州,可以力保自己基本盘的稳固。
从以上两方面讲,刘备入川伊始,做出了绝佳的人员分配。

刘备带黄忠魏延庞统入川开始去助刘璋打张鲁,后来和刘璋关系闹反了才对刘障开战的。

一、刘备最初没打算直接就攻打刘璋

在当时, 刘备虽然是想夺下益州;但是,并没有打算一开始去益州,就直接和刘璋起冲突。

刘备率军前往葭萌关,以恩德仁义收买人心,可以看出他是打算先在益州树立威望、仁义之名;再逐步夺下益州。

所以,刘备一开始就没把关羽、张飞、赵云带在身边。 一方面是没必要,此行不是夺取益州的;另一方面,也是担心刘璋早早就对他提防、猜疑。

如果是一开始就打算进攻益州,那刘备肯定直接就带上关、张、赵等大将了。


二、在当时,荆州才是刘备的根基所在,需要好好防守

在没有夺下益州之前,刘备的根基、大本营只有荆州五郡。当刘备带着数万兵马入川后,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都对荆州这块“大肥肉”虎视眈眈。

因此, 荆州的防御压力是很大的,需要合适的人选镇守。否则顷刻之间,荆州就可能易主,刘备等人再次成为无根之萍。

而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联合镇守荆州,才是刘备的最佳选择,可以后顾无忧的前去益州。


三、黄忠、魏延等人,急需立下战功,证明自己的价值

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已经追随刘备多年,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后来加入的黄忠、魏延等人,却一直没什么机会立战功。

刘备选择带黄忠、魏延等人进入益州,也是为了给他们积累战功的机会。 一方面,他们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这过程中,锻炼磨合他们。

而事实上, 黄忠和魏延,也确实都在益州之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并获得了官职上的晋升。

因为有刘备自己啊,打仗不是像三国演义里描写的靠大将武力单挑来决定的。刘备亲自统帅,又有庞统,法正辅佐,武将有黄忠,魏延,阵容足够强大了。荆州根本重地,需要关羽张飞坐镇,加上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安排是非常合理的。但尽管如此,打刘璋的实际过程还是超出了预想的难度,兵力不足是最大的问题,另外刘备从川北一个方向进攻容易被刘璋堵住,所以还是让诸葛亮带领张飞,赵云溯长江而上,让刘璋两头受敌,也许这本来就是刘备的策划。

当时刘备已经有庞统,法证作为军师。这时候已经不怎么听诸葛亮同时荆州战略要地,把关张赵留下比较放心,同时这几人有勇无谋,所以只能诸葛亮留下领导他们,有点相互制约的感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