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臂浇筑盖梁为什么从悬臂端开始?

如题所述

悬臂盖梁浇筑从悬臂端开始的原因:

1、因为如果从支撑端,即悬臂根部开始浇筑,那悬臂前端就是后浇带。那后浇带浇筑完后势必会产生重力向的一个弯应力,则有可能导致与先浇带结合处产生裂缝。而且若先浇前端则不存在这样的后弯。当然,前提是悬臂部位的模板支撑结构可靠性有保证。

2、一般接缝都是最后处理的,按照这个原则,可以推断出先前端(远端)浇筑,最后处理新旧料的接缝问题。

扩展资料:

悬臂盖梁浇筑的设计要求:

1、普通钢筋混凝土盖梁抗弯设计

计算活载弯矩时,支点负弯矩采用活载非对称布置时的数值;跨中正弯矩采用活载对称布置时的数值。鉴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盖梁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裂缝,建议在配弯矩钢筋时在正常的计算结果基础上适当增加。

经计算发现:增加20%~30%的受拉钢筋数量,对于防止裂缝很有效果。钢筋要尽量均匀布置,弯矩筋和弯起的斜筋要合理调配,避免出现局部钢筋间距过大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柱间距和悬臂段长度间的比值,不仅能节省受弯钢筋,而且对弯剪钢筋的合理布置也有好处。

通过计算总结,笔者认为,双柱式盖梁采用柱间距与悬臂段长度的比值为2.45~2.95最为适宜(均为2.7)。

现在立交桥一般为了美观或桥下通行的需要,盖梁多采用大悬臂,而对柱间距不受限制的跨河桥,宜采用此比例布置。三柱式盖梁此比值以平均采用2.8为宜,中柱顶的弯剪钢筋一般会略大于边柱顶,为避免浪费,可单独配筋。

2、钢筋混凝土盖梁抗剪设计

盖梁是弯剪受力为主的构件,在弯曲正应力和剪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将产生与梁轴线斜交的主拉应力及主压应力。因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较高,一般不会被压坏,当主拉应力较大时,则可能使构件沿着垂直于主拉应力方向产生斜裂缝,并导致盖梁斜截面发生破坏。

因此,钢筋混凝土盖梁除应进行正截面强度计算外,还需对弯矩和剪力同时作用的区段进行斜截面强度计算。这就要求盖梁除了具有合理的截面尺寸之外,还应配置斜弯钢筋和箍筋。

3、基本计算方法

在盖梁抗剪设计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当截面尺寸满足斜截面抗剪要求且需配剪力筋时,按极限状态法的结构设计原理进行剪力分配:计算的剪力值中60%由混凝土和箍筋共同承担,40%由弯起筋承担。

上述方法一般适用于等截面的简支梁结构,其高跨比一般为1/15~1/25,而对于普通钢筋混凝土桥墩台盖梁,其高跨比一般为1/4~1/6,因此,用此方法计算盖梁的抗剪强度,其弯起钢筋的数量要偏大很多,会造成较大的浪费。

4、建议的计算方法

基于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强度试验得出结论:梁的抗剪能力,箍筋和混凝土比斜筋能起到更有效的作用,因此本方法的计算思路是用足箍筋和混凝土的抗剪能力,剩余的剪力才由弯起钢筋承担。

先给定一个合理的箍筋间距及面积,再计算所需弯起筋的面积。通过计算,笔者认为这种计算方法是符合实际的。

5、计算结果比较

现有的计算软件对剪力计算的方法是有区别的。“桥梁综合计算程序”采用的是基本计算方法;辽宁省交通勘测设计院的“中小桥涵CAD系统”采用的是第二种(笔者建议的)计算方法。西安方舟计算机有限责任公司的“桥梁通CAD6”软件,对这两种方法都能计算。

经过计算比较得出:第一种计算方法比第二种方法所用的斜筋多35%~55%,且计算出需要斜筋的截面(位置)也比第二种计算方法要多,会造成较大的浪费,所以建议采用第二种计算方法。

5、通过分析计算和设计实践,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a)箍筋间距不宜过大,一般以10cm~20cm 为宜,这个间距有利于提高盖梁的抗裂和抗扭能力,箍筋可用Ⅰ级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

b)弯起筋(斜筋)可以适当加强,其对于抵抗扭转内力(未计算)是有益的;

c)应充分发挥箍筋与混凝土的作用,合理配置弯起筋;

d)对于箱梁中较宽的盖梁,还要在横向上加强设计,因箱梁的支座较少且反力较大,应尽量布置墩台柱与支座位置相对应,这样会大大改善盖梁的受力,可以采用布置工字钢等型式解决局部承压过大的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悬臂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盖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